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明天谁还来唱戏?村间窄巷里的民营粤剧团


■编者按

11月13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是一年一度的华光诞。华光大帝被粤剧戏班奉为祖师,每年的华光诞都会吸引各地粤剧爱好者齐聚一堂,切磋曲艺。今年受疫情影响,华光诞没有往年热闹,甚至有些安静,但有关粤剧传承与发展的话题依然受到关注。在华光诞前夕,我们走访了顺德艳阳天粤剧团,佛山“十三五”重点扶持的民营粤剧团,一窥粤剧的生存状况。

“嚓督撑——”

循着乐韵,在佛山市顺德区均安镇沙头村,穿行一条蜿蜒曲折、宽一米二左右的窄巷,走了不到一百米,记者在第五家粤剧私伙局——富安曲苑曲艺社里,见到了前一天入驻的顺德艳阳天粤剧团。

“我们大多在村里演出,这两天在沙头村连演两晚,白天没事就在巷子里和发烧友们一起唱曲。别看巷子窄,其实是‘曲艺一条街’。”顺德艳阳天粤剧团是佛山市的一家民营粤剧团,也是佛山“十三五”重点扶持的粤剧团之一。团长潘国荣今年56岁,2007年自资成立剧团后,带着剧团走南闯北。

潘国荣在富安曲苑曲艺社里唱曲。刘明 摄

潘国荣在富安曲苑曲艺社里唱曲。刘明 摄

这次表演的戏台搭在沙头文体中心的舞台上,从舞台顶部用粗绳悬系着两根长竹杠,把背景布往竹竿上一挂,简易背景墙就出来了。在戏台左右最边缘的位置,竖立着两个字幕显示器。“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布置的,每次外出演出需要一辆大卡车才能装下这些物件。”顺德艳阳天粤剧团的工作人员乐协照指着戏台说道。


晚上7点刚过,就已经有村民来占座了。有的提着靠背椅往戏台前一摆、占个位后离开,有的在前排的长木凳坐下就不走了。

剧团的演出时间是晚上7点30分,将演一部古装粤剧经典剧目《梁祝恨史》。

前一晚演出的粤剧《胡不归》也是一部古装经典剧目,观众近400人。“大家没地方坐就站在两边看,很多人还跟着一起唱。”潘国荣说,粤剧的观众基础还在,但老化程度比较严重。“现场大多是村里60岁左右的妇女,年轻人只有几十个。”起源于佛山的粤剧,是一种以粤语演唱,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地方戏剧,在佛山、广州、粤西、香港、澳门等地流行。

顺德艳阳天粤剧团正在演出《梁祝恨史》。 受访者供图

顺德艳阳天粤剧团正在演出《梁祝恨史》。 受访者供图

“以前还经常被邀请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演出,现在去村里演出较多。”潘国荣说,很多村落都会在传统节日、祭祖酬神、新庙落成及其他庆典活动时邀请剧团演出,大部分是村委会或文化部门邀请,也有一些当地老板请戏。“我们每年都是这样,到处跑。”

中国戏剧网的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前是粤剧的黄金时期,粤剧戏班林立,遍布广州、佛山等地。各地文化局亦相当重视粤剧,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历史题材,打造出很多粤剧新品牌。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和新兴元素快速兴起,娱乐形式翻新,尤其是流行音乐和歌舞厅的兴起,使得粤剧的生存和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佛山而言,当地村居的发展分散了原来的居民群体,改变了居民观看演出的习惯,再加上大批民间业余戏曲社团各种灵活多变的演出,佛山的专业粤剧团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佛山市曲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汉铨说,“其实,不论是佛山还是广东省其它地方,粤剧仍然是当今广大乡村的主要文艺活动之一”,在他看来,粤剧的观众基础还在,只是在各种娱乐形式冲击的当下,年轻人难以对粤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观众出现了断层。

跟大部分地方戏曲给人的印象一样,粤剧在不少人心目中也是时代远、节奏慢、故事情节单一的形象。当被问到对粤剧的印象时,路过曲艺社的黄先生说,粤剧都是一些“咿咿呀呀”的唱法,节奏拖沓,“一个简单的故事要唱两三个小时”。

住在戏台附近的李女士今年22岁,她认为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喜欢看搞笑的内容解压,而“粤剧里的喜剧太少,到我们这一代人就少有时间和兴趣来看了”。

晚上7点半,夜幕降临,演出开始。

戏台的灯光设备虽然简陋,但仍把沙头文体中心照得格外热闹。操场上人头攒动,聚了三百多人。

现场虽然有些杂乱,但观众却听得甚是投入。“不论戏台多简陋、戏服多旧,戏演得好看最重要。看着台下都是人,听着大家跟我们一起唱,东奔西跑也值得。”潘国荣一脸笑容。

顺德艳阳天在沙头村的演出现场。 刘明 摄

顺德艳阳天在沙头村的演出现场。 刘明 摄

“演出内容由我们自己定,但我会提前根据当地观众的喜好选择剧目。”剧团成立至今,排演了五十多个风格迥异的剧目,既有明争暗斗的宫闱戏,也有精彩不断的武打戏,既有感人肺腑的苦情戏,也有妙趣横生的诙谐戏。

潘国荣也试过创作和更新现有的剧目。剧团曾排演过三部原创粤剧,分别是《秦钟情牵水月庵》《舍命恸雲天》和《伦文叙三脱虎口》。其中,《伦文叙三脱虎口》获2019年佛山市30万元财政扶持。

尽管有了政府的资金扶持,但编排新戏仍然很难吸引新观众,甚至有可能失去老观众。“他们对新剧目不了解,很难产生共鸣,演出效果并不好”。潘国荣无奈地表示。

“民营剧团因经费有限,也承受不起失败的风险,因此长期都是排演传统剧目。”李汉铨说,“创新,都只是有国家经费保障的少数省市级专业剧团的尝试,而且创新作品成功的很少。”

晚上10点,演出结束,村民们很快散去。

演员们脱下旧戏服,卸下妆容。这些戏服已经随着剧团走南闯北好多年,妆容也都是演员自己照着小镜子涂抹,再加上演的角色不固定,剧团里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身怀各技。

“实属无奈,因为剧团赚不到钱。”潘国荣叹道,一般村里请戏的价码是一场戏1万到1.5万不等。2008年前后,很多老板和村居愿意出5万元请剧团连演三天,但现在大多只请两天。“十年前演一场1万块,现在一场还是1万块出头。”潘国荣直言无奈。

2019年,顺德艳阳天粤剧团共演出167场。“剧团成立后的五、六年,每年能演出200场以上,最多的一年演了250多场。”潘国荣说,今年受多方面的影响,剧团至今只演了6场,上次去村里演出已经是1月份的时候了。

关于剧团的收入,潘国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剧团一共30人左右,剧团到外演出,一场戏来回运输费起码要4000块;演员的工资按场结算,最高一场500元,最低200元。

“很多朋友都劝我放弃剧团,但我是‘戏痴’,只要能站在舞台上演出就知足了。”潘国荣自嘲道,“现在一场演出只要不亏钱,我都接。”

潘国荣剧照。 受访者供图

潘国荣剧照。 受访者供图

“我一直对他有很大的怨气!”潘国荣的妻子黄艳玲向记者抱怨,“当年香港的一个演艺学院邀请他去当老师,他没和我商量就直接拒绝了,后来也有一些更好的发展机会,可他都放弃了。”这些年来,黄艳玲也跟着剧团东奔西跑,每天还要负责向各个村居和老板“推销”剧团,希望得到更多的演出邀请。

随着演出市场的萎缩,很多地方戏剧团失去了演出活力,仅有为数不多的剧团能够坚持正常演出。粤剧亦是如此。

广东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办公室2018年的数据显示,当时,佛山有9个民营粤剧团,其中8个在顺德。“顺德现在只剩6家注册的民营粤剧团。”

在潘国荣看来,一些民营粤剧团垮了,并不是因为没人看粤剧,而是请戏的老板们这几年顶着错综复杂的经济大环境钱赚得少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粤剧源地之一,顺德政府提出,探索通过“民办公助”的形式,即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粤剧文化走进基层。

潘国荣认为,政府除了购买项目,还应该多举办粤剧艺术节,让各个粤剧团同台竞争,并资助优秀的剧团到各处进行展演。他还谈到,祖庙的万福台经常请私伙局演出,应该每个月邀请专业的粤剧团进行演出,更好地打好佛山祖庙和粤剧的名片。

晚上11点左右,灯火通明的戏台熄了灯,融入无边的夜色。收拾完布景和音箱设备,剧团演员们一起乘车回到位于均安镇南沙社区的驻点。

穿过一楼的饭堂和储物间,从生了锈的铁楼梯拾级而上,就到了二楼的宿舍。宿舍墙面斑驳,看不出原本的颜色。宿舍每间不到10平方米,一般住2-3人。

“这样的住宿条件已经算不错了,我以前在其他剧团的时候条件更艰苦。”今年24岁的陈秋丽来到顺德艳阳天粤剧团已有四年,“以前如果在村里演出,大家直接把随身带的简易帐篷支在戏台上睡觉,农村晚上黑乎乎的,想洗漱的话要自己摸黑去村里的井边打水,半夜想上厕所经常找不到。”

当问到收入,陈秋丽苦涩一笑:一年春班(春节前后)和秋班(农历八、九月)是旺季,旺季平均每月能赚到3100元左右,而4~7月是淡季,收入几乎为零。“我现在也很迷茫,不知道还能在这一行坚持多久。”陈秋丽说。

像陈秋丽一样在粤剧行业“打拼”的还有陈海宁。他今年35岁,之前待过的民营粤剧团和国办粤剧团加起来有七、八个,“以前粤剧演出多的时候,很多老板成立剧团,出高薪到其它剧团‘抢人’‘挖主角’,导致一线主角的工资很高,而给其他演员的工资就低了,一线主角和小配角之间的平均工资可能相差7000元以上,所以很多普通演员就转行了。”

“这些年粤剧市场不断萎缩,和我同一批当粤剧演员的,如今只剩我了。2002年前后,我曾回老家承包土地,种植富贵竹和辣椒,可是没过几年又回到了剧团,还是放不下那份对粤剧的喜爱吧。”陈海宁继续说道,“我现在开了家网店,没有演出的时候就靠网店维持生活。”

顺德艳阳天粤剧团驻点宿舍。刘明 摄

顺德艳阳天粤剧团驻点宿舍。刘明 摄

工资少不仅导致现有演员的流失,也给年轻演员流入制造了障碍。有专家研究显示,以前,农村、城市、小学、少年宫或业余文艺团体都可以向粤剧学校或粤剧团输送人才。粤剧学校招募粤剧人员时,可以从几千人中筛选100个12至15岁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考核,最后留下70个。毕业之后,这些学生可以到各剧团演出,或者自建剧团。但现在,即便在农村也鲜有人报名参加粤剧学校。

“工资少待遇低,明天谁还来唱戏?”让潘国荣忧虑的是,演员们流失,没有新演员流入,很多粤剧中的大场面无法呈现,演出质量下滑,观众们只会越来越失望,就更不愿意看演出了,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粤剧的传承和振兴之路怎么走?重点在青少年身上,吸引了他们的关注和兴趣,未来粤剧就有了好苗子和好观众。”李汉铨说,粤剧作为中国的文化艺术瑰宝,能凝聚我们的民族性,要想办法培养青少年对粤剧的认识和兴趣,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多方的关注和支持。

虽然粤剧的发展遇到不少困难,但在佛山,依然有几百个业余戏曲社团不定期在市、县广场自娱自乐、鼓乐飞扬;依然有很多戏迷津津乐道、曲不离口;佛山粤剧院依然时有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几家民营粤剧团依然在各个村居的窄巷中穿行,常年在各地巡回演出。

夜深了,潘国荣和他的剧团已经入睡。过几日,他们又带上设备和行头,奔赴澳门演出。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刘明

【南方日报记者】张培发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