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那年,云祖根就察觉到,自己所在的村落和周边似乎有些不一样。同样让他想不明白的,还有为什么要在村祠堂的半空中悬挂一棵龙眼树,据传“树上的叶子从不掉落”。
几十年后的今天,76岁的云祖根没想到,他成为了云公祠理事长,还成为了讲述这些“不一样”故事的人。
这些年,全国各地都有人慕名来到云祖根所在的村落——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罗亨村(在民间,这个村子有个别称,叫“蒙古村”),只为打听这段故事。云祖根喜欢把他们带到云公祠,一个始建于331年前的祠堂。在祠堂中央的几排牌位里,摆放着一张成吉思汗的画像。
初来云公祠的人,往往要找上好一会。
这座古朴、典型的岭南祠堂,坐落在一排高低不等、紧密相连的房子之中,不走近看,人们很难发现它的存在。
但这些年,全国各地却有不少人,无论如何都要找到云公祠。
云公祠外观。网络图
作为村里的长辈代表,以前只有在清明、春节前后,云祖根才去云公祠。为了接待这些人,这几年,他去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
云祖根粗略算过,这些年前前后后有不下50位学者、官员主动来到了云公祠。就在今年6月,云祖根刚刚接待过北京大学教授周其仁。
然而,在一般人眼中,云公祠就像一个普通的祠堂。就像在许多人看来,云公祠所在的罗亨村,也不过是陈村镇50多个村庄中,最寻常的一类村庄——“花卉村”。
罗亨村坐落在陈村镇的最北端。陈村镇,“千年花乡”,有各类花卉企业300多家,种植的花卉总类高达5000多个。
和陈村大多村庄一样,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罗亨村村民们一改原先种的水稻、蔬菜、甘蔗等农作物,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花卉,比如兰花、茶花、年桔、罗汉松等。
云公祠正厅。刘明 摄
现如今,罗亨村全村400多亩地,近九成用于耕作。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花,规模从二三亩到几十、上百亩不等。甚至村里土地不够,村民就去隔壁村或其他城市设种花基地,最远的到了阳江市。
和陈村花卉卖向全球一样,罗亨村的花卉不仅销往广州、福建等国内地区,还出口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全村每年光来自花卉行业的收入就超过千万,是一个典型的、躺在花卉上的村庄。
但罗亨村村民却是陈村镇20多万人中,最特别的一个群体。
这个住着200多户人家,拥有2000多人的村庄,除了外来媳妇以外,全部人都有一个很特别的姓,“云”。
在广东,这个姓氏并不多见。据史料《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云”姓有几处源流,其中一类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诸部,是他们的汉化姓。
在云祖根看来,全国各地的来访者对罗亨村历史的好奇,开启了云氏宗族的寻根之旅。
寻根,得从云公祠讲起。
走近云公祠,门口有一幅木刻对联,格外引人瞩目:源追秦陇,族衍珠江。短短八个字,浓缩了罗亨村云氏宗族几百年的历史。
这座已经有331年历史的祠堂中,不仅摆放了一张成吉思汗的画像,祠堂的入门处还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当年族人在罗亨村开村的故事:
全族人凑出208两白银和100多石米,向当地政府购得这块土地,此后自给自足。落款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据云氏族谱记载,云海是云氏一世祖。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云海之子云从龙,得到了重用。云从龙曾到广东为官,戎马一生,出将入相,死后被追封为正一品官。
云公祠里的石碑。 受访者供图
对于琼粤云氏的来源,海南大学老师王海燕曾在论文中提到,琼粤云氏是“拖雷第五个儿子”的后代之说广为流传。云氏祖籍地陇西2008年出版的《陇西史话》也有过类似的说法。
关于云海的历史记载较少。据记载,云海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儿子。当年拖雷被皇兄残害后,为了留住血脉,托雷妃将年幼的第五子留在陇西(今甘肃省),改成汉名——云海,并让他足不出户,埋头攻读汉学。
云祖根这些年常对外说起,当年元、明朝代更替之时,云从龙的大儿子前往广东顺德,老二南渡至海南文昌,老三回陕(陇)西原藉,老四英年早逝。
其中,来到顺德的云氏族人之所以选择罗亨村,就是因为这个村背靠大山,三面环水,密密麻麻的树木几乎能将整个村子遮住。
“像个世外桃源,是一个绝佳的避难之所”。云祖根至今还记得祖辈所提到的这个原因。
而罗亨村的云氏先祖当年就住在云公祠所在的位置,并逐步发展到27代,也就是如今罗亨村的2000多位村民。而迁到海南的云氏先祖,在文昌一带繁衍生息,已发展成好几万人。
罗亨村一年一度的迎春欢聚。周海尔 摄
云祖根一直对外解释,也许正因为这段尘封多年的故事,让低调成为罗亨村的传统。在他的儿时记忆里,村民们和周边村落交流甚少,更不用说离开村子了。
云祖根记得,为了不和外界接触,村里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有一条又窄又颠簸的小路。他年轻时每次下班回来,只能把自行车停在隔壁村子里,再走路回家。
“那时候大家都对我们的姓氏好奇。”云祖根说,也是别人的好奇触发了他们对“根”的追寻。
云祖根记得,改革开放后不久,海南的云氏宗族给罗亨村捎来好消息:找到云氏二世祖云从龙的墓地了,就葬在广州白云山!
从那以后,每逢清明节,都有近百名来自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云家人,和罗亨村村民一起,穿着统一的蓝色斜襟长袍,到白云山祭拜云从龙。
云祖根明显感觉到,寻到了云氏二世祖的“足迹”后,大家寻根的念头转化为千里奔赴族人的脚步。
后来在一次和海南云氏宗族的交流中,云祖根得知“更早的根在内蒙古”。于是,他们又踏上了新的寻根之旅。
2009年10月2日,云祖根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一天。这天,他和村里11个人坐上了去几千公里外的草原的飞机。从得知消息到前往内蒙古,仅用了不到10天时间。
在内蒙古,云曙碧接待了他们。那几天里,云曙碧一直拉着他们的手聊天,还带他们去了乌兰夫的故居,嘴里不停说着“南方的兄弟回来了”。那份感动,云祖根一直记到现在。
云祖根(左)与云曙碧(中)合影。
寻根回来之后,罗亨村与内蒙古的云家人有了更频繁的往来。昔日的云公祠也被赋予了新功能,成为云氏乡亲的交流聚会之地。
每年元旦至春节期间,是云公祠最热闹的时候。罗亨村会选一个周六,举办大型敬老活动,邀请全村人、海南、广州乃至海外的云氏宗族齐聚云公祠,大摆筵席、看舞狮表演。从早先的60桌,发展到最多的时候是2018年的219桌。
为了让海内外回来的乡亲们有个更好的落脚点,2019年,罗亨村全村人还筹资200多万元,让云公祠焕然一新。
2019年云公祠重修后的落成典礼。 受访者供图
如今,在罗亨村的家家户户,谁家要操办大事,谁家孩子要考学,谁家添了丁,一定会来云公祠中,给祖先烧一炷高香。
不过,即使是周边村民,当他们第一次来云公祠时,往往会产生一个疑问:在云公祠大厅的正上方,为什么要挂一棵立在木盆里的龙眼树?
“这是云氏先祖留下来的规矩。”云祖根猜测,因为云氏先祖起源于大兴安岭深处,他们经常祭拜树木,祈求神明保佑。迁徙到草原后,很难找到大树,就用石头堆起山包,把树枝插在上面进行祭拜。
但广东树木种类繁多,为何独独在祠堂中放上一棵龙眼树?云祖根很久以后才听说,因为龙眼又称桂圆,寓意云氏后人怀念先辈之“贵”。
云祖根记得,目前这棵挂在云公祠里的桂圆树已经有十多年,却没掉过一片叶子。
这棵桂圆树之谜已无从考究,但每次各地的云氏宗族聚首时,他们都会抬头看看这棵树,“我们都希望云氏家族就像这棵树一样长青。”云祖根说出了大家的共同期盼。
除了寻根,云祖根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把罗亨村的故事传下去。这几天,他一直忙着整理村里的数据和资料,准备请人把罗亨村的发展史写成书,名字就叫《源追秦陇 族衍珠江》。
“要让云氏族人的故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南方日报记者】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