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丹灶竹编丨曾与石湾陶瓷齐名,经纬间感受岁月情韵!


一把竹扇轻摇,一张席子任躺,

背篓在身,竹笠在头。

在南海丹灶罗行,

曾经那里的人们许多生活记忆,

都和竹条编织在一起。

竹编的历史

竹编,是指竹丝篾片的挑压交织,一般称被挑压的箴为“经”,而编织的簇为“纬”,由经与纬的挑压可以编织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从而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竹编产品,根据编织工艺的不同,竹编可分为平面竹编、立体竹编和混合竹编。

南海竹编由罗行竹编、竹织雨帽制作技艺、竹织灯笼三个项目组成。罗行竹编以编织日常生活用品为主,主要传承地位于丹灶镇罗行社区。而竹织雨帽和竹织灯笼是以编织雨帽和灯笼为主,主要传承地位于西樵镇百西黎村。旧时的罗行圩以盛产竹器闻名遐迩,村民都是世代相传的竹器工业者,日常用品也皆为竹器制品。因此,无论从产量到质量,罗行竹器在省内都是首屈一指。

据《南海县志》记载,在晚明到清朝中叶的南海手工业鼎盛时期,罗行的竹器编织和西樵的缫丝、石湾的陶瓷齐名。1947年,“乡内罗行圩有店户二百余家”,为“县出口一大宗”,部分产品更出口到南洋。

上世纪60年代是竹器业最昌盛之时,村内专门从事竹器行业的就多达数千人,而利用农闲时节从事竹器加工的则有近万人。每逢圩期,罗行圩的河旁还会停满了数不清的采购客船,进货客商来自广州、佛山、中山、顺德、西南、东莞等地,场面十分“墟撼”。

罗行竹器厂是罗行竹编历史最好的见证。在鼎盛期,罗行竹器厂有员工400多人,一度出现通宵达旦作业的场面,村中竹器买卖也多集中在竹器厂厂房附近进行;2002年,竹器厂被迫关闭,专职做竹编的仅有剩下十余人。

2013年4月,南海竹编被列入佛山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变迁,篾匠的身影已渐渐隐去,

但还有一些老匠人坚守这份手艺,

延续了半个世纪。

传承技艺,将竹器融入现代生活

现今,罗行社区内仍有不少老艺人在坚持做罗行竹器,传承竹器技艺。

丹灶罗行竹编传承人甘惠玲

丹灶罗行竹编传承人甘惠玲成长的年代,编织竹编对于当时的罗行人来说是谋生的主要手段。12岁时,甘惠玲便学着大人的模样,拿起削好的竹条相互交叉缠绕,一点点地蓄箩底。自此,她便“爱上”了这份手工艺。

5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她依然沉迷于竹编的制作。每天,甘惠玲坐在家门口,拿起堆放在墙角的几十米长的竹子,开始编织。左手控制竹子的位置,右手娴熟地用开竹大刀对准竹口,将圆柱体的竹子劈成两瓣,再劈成四瓣、八瓣……直到竹子只有大拇指的宽度,再用大刀进行开篾,一层层地将竹子削成仅有0.1厘米厚、约0.3厘米宽的薄竹片,再根据所需竹编的样式,裁剪竹子的尺寸。

如何将竹器融入现代生活当中 , 是甘惠玲这代传承人需要面对的课题。甘惠玲认为,编织新颖的竹编器具,是吸引年轻一代喜欢竹编的第一步。多年来甘惠玲一直不断创新,编织新潮的产品,以此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她常常在学校课堂等不同场合,向年轻人进行现场教学,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罗行竹编在生活当中的使用。

为了推动罗行竹编技艺的传承,弘扬本地竹编传统文化,近年来,丹灶镇政府举办了竹编文化节及竹编大赛;还设立了竹编文化馆,以不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让参观的游客了解、体验罗行竹编的技艺与文化。

同时,罗行社区设立了罗行竹编传习所,同时在罗行小学、金沙中心幼儿园也设立了罗行竹编培训基地,不定期邀请竹编文化宣传大使和罗行竹编传承人授课,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和了解罗行竹编工艺,宣传竹编传统文化。

如果你也想自己做一个竹编作品,

可以参考下丹灶君下面这个教程哦~

竹编制作流程

1、磨刀:每个竹编人都必须拥有一把好刀,将刀锋磨利。

2、裁竹:先将竹子的头部和尾部裁掉。

3、去节:用刀将竹身的竹节去掉,给下一个工序提供便利,这样也不会那么容易刮伤手部。

4、开竹:轻轻抬起竹子的一端,将刀横放,用力破开。破竹的同时,竹编者会借助脚力、手力将竹子分开两半,之后,继续破竹,直至将竹子破到适合的厚度和宽度。

5、削篾:进入削篾阶段,由大到小,由厚到薄,这个阶段竹编者须集中精神,避免造成手部受伤。

6、编织:竹篾削好之后,需要沾水,让竹篾变软,容易编织。

7、储底:储底是编织制品的基本步骤,具有定位、奠基的作用,收紧底部有助于控制竹编制品的紧密程度。

8、编织:只要掌握编织的一些规律,编织起来就比较顺畅。

9、收口:作品编织到后期,作收口处理,制作完成。

10、上光油:可以选择性地为竹编作品涂上光油,提亮光泽,还具防虫功效。

平日若有有机会,

大家不妨到罗行圩走走。

在竹疏光影间,

观尽变化繁复的编织手法,

触碰手工制作的温度,

回味匠人精神的高度~

来源丨更岭南

编辑丨南海丹灶微信编辑团队

声明: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原创图文,请在后台联系小编处理;除标注原创的图文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因来源不详,而无法标记来源和署名的,版权仍归原作者;凡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侵害到相关著作权所有人,或原作者不希望转载,请及时联系ilawman@163.com,我们将予以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