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承载“老番禺”无限回忆,不舍昼夜30多年后,洛溪大桥迎来新生


2021年2月8日深夜,“劳作”了30多年,承载了“老番禺”无限回忆的老洛溪大桥终于要停下脚步,给自己放个“长假”,做个“体检”了。

test

30多年前,从广州市区到番禺,不到15公里的路程,却需经过两个渡口,至少要花三四个小时。曾经的“亚洲第一桥”洛溪大桥横空出世,带来了“天堑变通途”的交通便利,彻底改变了老番禺、老广州的生活节奏。

洛溪大桥注定是不平凡的。这座大桥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仅因为它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更因为它是全国首座采用“以路养路”模式修建的桥梁,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取消收费、还桥于民的收费大桥。更重要的是,洛溪大桥已经成为了连接广州老、新区域的符号和象征,带来了广州南北经济、文化、生活乃至生活方式的多元变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连接记忆与现实,33岁的洛溪大桥将在今天完成扩宽,也将迎来新生。新桥通车后,全长2公里的洛溪大桥3分钟就可通过。曾经的番禺也一日千里,正在朝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高地、文商旅融合发展典范区、粤港澳大湾区门户枢纽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岭南山水花园城区的目标全速奋进。

从开通至今,洛溪大桥已经服务了30多年,成为了连接广州老、新区域的符号和象征。

1、筹建

霍英东、何贤捐资筹款

番禺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因为纵横交错的河涌与江海相通,在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时期 ,番禺一直有着农业大县的地位。诞生了最早的鱼米之乡和人类居所,也创造了广州市的多个农业“第一”。

然而因为江水阻隔,在洛溪大桥建成之前,番禺被称为珠江一颗与世隔绝的“明珠”。珠江的21条干流和支流,将番禺南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切割成100多个岛屿。番禺人民世世代代生活于“锅底”般的水乡泽国之中。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番禺仅市桥至新造和石基两条20公里长的简易泥土公路。雨季湿滑泥泞,晴天尘土飞扬,本地人称番禺为“袋笃”(交通死角),外地人称番禺为“锅底地”。

30多年前,从广州市区到番禺,不到15公里的路程,却需经过两个渡口,至少要花三四个小时。

30多年前,从广州市区到番禺,不到15公里的路程,却需经过两个渡口,至少要花三四个小时。

如今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仅仅30多年前,从广州市区到番禺,不到15公里的路程,却需经过两个渡口,至少要花三四个小时。

在番禺出世、香港发展的爱国华侨霍英东先生,当年携儿孙回乡看望桑梓时,从广州驱车来到南石头渡口,看到的是等候过渡的长长车龙;好不容易渡过这个渡口,车行才数分钟,又被江河挡住。足足花了半天时间,才走完10多公里路程。时间就是金钱啊!家乡的交通这样不便,怎能吸引旅外乡亲回来探亲、参观、旅游、办实业呢?圆家乡人民桥梁梦的想法自此在霍英东脑海中酝酿。

霍英东先生屡次亲口讲述“吃豆腐花”的故事。据霍英东先生说,当年在洛溪岛上渡口前,常有乡民摆卖豆腐花,他和何贤先生有一次在吃豆腐花等待渡船过江时,眼见排队长龙、渡口拥挤,两位老人家感慨万分,深感天堑阻隔,家乡经济难以发展,于是一拍即合,决定共同捐资筹款,为家乡捐建一座洛溪大桥。

当时的番禺县委、县政府欣闻乡亲善举,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机构筹建大桥。县侨办、财政等部门负责做好接受捐赠工作。县委书记、县长亲自问计桥梁专家,跑北京、赴省城,不遗余力争取政策、立项、设计规划,交通、建设与路桥部门也通力合作,终于在1984年10月14日实现大桥奠基。

2、通车

乡亲们桥头稻田里围了几十层

经过几年紧张的建设施工,洛溪大桥终于建成,当时的番禺县委、县政府于1988年8月28日上午8时举办了通车仪式。许多“老番禺”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景。那一天上午,番禺县远近各村赶来好多乡亲,在桥头的稻田里围了里外几十层。有的人还全家出动,扶老携幼,从番禺坐车到广州,又立即从广州坐车回家,然后奔走相告:从广州到番禺只要一个小时就“搞定”!

刚建成的洛溪大桥鸟瞰,桥底还是大片农田。

有了它,番禺第一次和外界连通了坦途,广州与番禺甚至延伸至中山、珠海的交通动脉自此成功接通,珠江两岸从此变通途。谁也想不到,20世纪80年代之初,番禺人民仍在延续着祖辈世代蜗居的“锅底”水乡泽国生活。而大桥开通后,到了20世纪90年代,番禺毗邻广州的优越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商,珠江后航道的南岸已出现了规模巨大的楼群,越来越多的广州人也乐于把自己的家安在番禺。

大桥开通后,番禺毗邻广州的优越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房地产商。

在洛溪大桥建成之后,广州及珠三角地区陆续建成了多座跨江大桥,它们纵横南北,在岭南水乡连接出了珠三角的都市群落,曾经被珠江水分割的珠三角地区,自此变成紧致绵密的经济板块。

“一桥变千桥”和大批水陆交通的建设,使番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环境优势逐步显现:原来交通不便的“锅底地”逐步成为三角洲的交通枢纽,江河阻隔的地貌得到改造;能源和通讯建设得以同步发展,外商投资办厂日益增多,工商各业和对外贸易繁荣兴旺;土地增加了附加值,带来新的财富;蓬勃发展的房地产业,改变了城乡面貌,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

3、威水史

曾为“亚洲第一桥”

1988年8月28日,全长1916米的洛溪大桥建成通车,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均代表了我国当时最高的建桥水平,曾被中外专家称为“亚洲第一桥”,属于当年广东建成通车的四座特大公路桥梁之一。

而这座大桥之所以闻名遐迩,不仅仅因为它的设计和施工水平,更因为它是全国首座采用“以路养路”模式修建的桥梁,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取消收费、还桥于民的收费大桥。

洛溪大桥曾被中外专家称为“亚洲第一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门刚刚打开,市场开放后,交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然而,在改革开放初期,修路建桥并非易事。当时把国家和省下拨的所有路桥建设经费凑在一起都非常少,根本无法投入桥梁建设。在国务院批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刚刚出台不久,当时的番禺县政府(后改为广州市番禺区)就率先将一个“贷款建桥”的方案报送给了广东省政府并获批准。

洛溪大桥开创的修建桥模式为当路桥建设的最大困境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以路养路”模式很快为广东甚至全国各地纷纷效仿,也由此带动了广东省路桥建设的全面发展。在此后10年间,番禺建成大小桥梁160座,广东全省同期建桥1000多座,成为中国建桥史上的奇迹。

遇到交通不畅的时候,一起步行过桥也是一种浪漫。

在随后的30多年间,“洛溪大桥”已然成为连接广州老、新区域一个符号式的建筑,也是广州“南拓”战略中重要的交通要道,这座桥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天堑变通途”的交通便利,而是大桥南北经济、文化、生活乃至生活方式的多元变化。

终于有桥啦,可以坐在妈妈的车后优哉游哉过江。</p><p>

洛溪大桥注定是不平凡的。可以说,洛溪大桥在每一个时期成为百姓、舆论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1日凌晨,洛溪大桥上,红白相间的收费栏杆缓缓升起,聚集在桥上的车辆从收费站疾驰而过,伴随着车主们的欢呼声,洛溪大桥结束了17年的收费历程,成为国内第一座取消收费的公路桥。

2018年5月,洛溪大桥拓宽工程开始施工。历时2年7个月,洛溪大桥新桥将在2月8日完成与旧桥的交通转换。按照计划,今年6月前,“长大”后的洛溪大桥将全线开通,由原先4车道拓宽为10车道,届时海珠、天河至广州南站的交通现状将得到明显改善,由番禺到海珠的通行时间也将大大缩短,这座获得新生的老桥通行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南方+记者】刘怀宇

部分图片由番禺区档案馆、羊城晚报提供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