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惠州新闻 > 正文

学校吹哨,部门报到!惠州全面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守护师生安全


过去,为了维护校内外环境,不少学校在跟校园周边商店、流动摊贩打交道时常处于“底气不足”的尴尬境地;如今,学校“吹哨”,相关执法部门闻“哨”而动,共同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逐渐成为校园安全工作的常态。

目前,惠州正在推进全市大中专、技校、中小学(含教学点)和幼儿园等各类学校建立综治工作站,通过“学校吹哨部门报到”的硬核机制守护师生安全。不仅如此,今年4月至7月惠州在全市开展平安校园建设专项行动,从规范治安秩序、食品安全监管、校服质量监管、预防校园欺凌、校园心理服务工作等入手,全面推动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惠州公安等多部门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惠州公安等多部门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现场办公会为各校难题定制整改清单

近日,由市委平安办牵头,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等多部门参与的检查督导组,前往惠州市知行学校、惠州市第五中学、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南校区)实地调研检查校园及周边环境。这是惠州市开展平安校园建设专项行动以来的首次现场办公。针对3所学校反馈的问题,督导组逐一“把脉问诊”,现场协调相关部门,明确问题整改时间,制定了整改清单。

“校门口交通拥堵是困扰学校和家长的操心事、烦心事。”惠州市第五中学副校长胡伟聪告诉记者,学校地处麦地南路,道路车流量大,小学部和初中部共有师生6000余人,上下学和上下班时间重叠,人流车流就会激增,上学放学时段很容易拥堵。

自惠州市平安校园建设专项行动开展后,学校搜集并上报了校门口社会车辆占道、人行道红绿灯时长不够等突出问题。在此次检查督导组的现场办公会上,各个部门针对学校上报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当天开始落实,目前周边交通拥堵问题的整改措施已全部落实到位。

惠州市知行学校、惠州市第十一小学(南校区)也同样面临校园周边道路拥堵、社会车辆乱停乱放的难题。在实地检查后,督导组明确两所学校周边环境问题的治理负责部门,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

除了交通安全问题,很多家长十分关心孩子的托管、食品安全等问题,这也是惠州市开展平安校园建设专项行动的重点。在首次检查督导中,检查组在抽检某托管机构时,发现存在通道分餐、无消防许可、燃气无报警装置等违规行为,并提出相应的整改要求和措施。

今年4月至7月,惠州将在全市开展为期4个月的平安校园建设专项行动,重点从规范治安秩序、食品安全监管、校服质量监管、预防校园欺凌、校园心理服务工作等方面推动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行动期间,惠州市平安校园建设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领导将每周率队到一个县(区)召开现场办公会,督导检查县(区)平安校园建设专项行动工作情况,实地协调解决学校难点、痛点问题。

构建常态治理机制部门联动解决问题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不仅需要一对一化解难题,更需要常态化的“绣花功夫”。为此,惠州还提出要建立“学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压实各学校校长、园长的主体责任,学校主动排查发现涉校涉生安全问题,积极做好前期处置,及时联动相关部门共同解决痛点、难点。

    胡伟聪和老师们跟学校周边商店、流动摊贩打过不少交道。过去,他们时常要与流动摊贩、发传单者交涉“博弈”,由于没有执法权,只能通过提醒劝导进行,收效甚微。如今,“打一个电话,执法部门十几分钟会赶到现场处置”他说,这样高效的联动处置得益于“学校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

为加强平安校园常态化建设,惠州提出建立“学校吹哨 部门报到”的工作机制,在全市大中专、技校、中小学(含教学点)和幼儿园等各类学校建立综治工作站,联动属地相关部门解决校园及周边的治安、交通、防溺水、卫生、食品、消防、流动摊贩、校外托管机构、文化、防性侵、防诈骗等问题。

根据要求,学校综治工作站站长由属地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常务副主任或村(社区)综治中心站长担任;校(园)长任常务副站长;相关职能部门业务负责人和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担任副站长或成员;各学校设“学校综治工作站”办公室,分管安全副校(园)长任办公室主任。

“部门报到”有助于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胡伟聪认为,学校的主业在立德树人,面对专业的社会治理问题,需专业职能部门才能更好地为校园平安保驾护航,让老师安心教书,让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学校综治工作站这一联动平台后,法制副校长、卫生健康副校长等与学校的联动更加频繁、紧密。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防溺水专题讲座,捐赠防疫、开展应急演练……通过主动预防、深入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清单上的“硬骨头”有望被一个一个啃下来。

■声音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欧小军:

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要照亮“隐蔽的角落”

教育是民生之基,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学校安全事关社会长治久安,事关社会文明和谐。

“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啃下这块‘硬骨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欧小军认为,惠州建立“学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目的是通过学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动各职能部门解决问题,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他认为,在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过程中,学校成为“吹哨人”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学校不能是唯一的“吹哨人”,还需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多主体、多部门来参与。当学生走出校门,没有了学校和老师的保护,面临的是更加的复杂的社会人际交往,在一些“隐蔽的角落”,老师、家长看不见的地方存在的看不见的问题,更应该提高警惕,加以防范。

在欧小军看来,学校及周边环境会深刻影响学生的成长。社会及各个部门在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上的作为,其实也是一种教育,还孩子们一个安全的校园环境,需要各部门长期坚持协同合作,各司其职。惠州作为文明城市,可以在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方面进行更多有益探索,发动社会力量这张大网,参与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

他说,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贵在持之以恒,“从长远看,学校及周边环境治理要善用法治思维,利用综治手段,依症施治、疏堵结合”。以校园周边流动摊贩为例,在查处治理的同时要引导其合法经营,为其提供合法合规的经营场地。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谢志清

【通讯员】罗志雄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