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珠海斗门民俗文化节时间表流出!又要感慨“比不上小学生”了


初秋九月,斗门民俗文化又将进入一年一度璀璨绽放的华丽时间。

锣鼓喧天,鼓乐齐鸣,今年9月9日,在主会场莲洲镇逸丰生态园,一连两月的第三届斗门民俗文化节将正式拉开序幕,看农艇竞速,听沙田民歌,赏醒狮比赛,品非遗美食,观皇族祭礼,像一幅灿烂多姿的美丽画卷般,吸引人们的目光。

“而到了10月28日,这场民俗文化盛宴的压轴大戏将在浪漫的沙田民歌中唱响。”珠海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说,届时,18对新人将乘坐疍家小船,在两岸民歌的祝福声中完成独具传统特色的婚礼仪式,开启人生新阶段。

斗门民俗文化节是融民俗展演、比赛竞技、旅游休闲、民俗婚庆、非遗培训、原生态非遗展示为一体的民俗文化盛会。此次盛会将以不同的民俗项目为单元,在斗门全区各镇街开设专门展示区域,全面展示和推广斗门区多元、丰富的民俗文化,促进非遗在发展中传承,在开放中保护,在创新中培育,在包容中涵养,在传播中弘扬。

12大活动精彩不断

“小时候,编鱼笼是每个大人必备的手艺活,后来没什么人打渔了,会装泥鱼的人越来越少。”如今,装泥鱼传统技艺被挖掘后,先是被编成了少儿舞蹈,在各类少儿花会演出,甚至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国际舞台;这几年,随着“非遗进校园”的进程,孩子们指尖灵巧穿梭于竹篾间,这项几近失传的技艺正重新焕发活力,装泥鱼项目传承人黄国富说。

还想亲眼见证目睹这一“心灵手巧”的绝技,就请你9月9日来莲洲镇逸丰生态园,看一连两月的第三届斗门民俗文化节。

记者从斗门区文广新局获悉,第三届斗门民俗文化节将以不同的民俗项目为单元,共有12大活动,并在全区五镇一街开设展示区域,全面展示和推广斗门区多元、丰富的民俗文化。

其中,民俗文化还将分为竞技和展示展演两大类。竞技类包括就包括农艇竞速、织鱼笼比赛、醒狮比赛、沙田民歌大赛、装泥鱼大赛;展示展演类则包括莲洲地色培训班、赵氏家族祭礼原生态活动、第七届“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非遗美食展、非遗图片展、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五镇六街曲艺展演、斗门水上婚嫁习俗展示、地色《八仙过海》表演、游龙船。

“其中,三大活动值得关注。”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说,一是9日9时,开幕后首批活动在莲洲镇西滘村和逸丰生态园进行;二是9月15日,赵氏家族祭礼原生态活动将分别在斗门镇南门村菉猗堂、接霞庄进行;三是10月28日,在白蕉镇南澳村举办“斗门水上婚嫁”集体婚礼和第十二届沙田民歌比赛,这将是民俗文化节的最大亮点。

皇族祭礼将原汁原味上演

9月9日当天9时,首批活动将于在斗门区莲洲镇的西滘村和逸丰生态园进行。

其中,西滘村会场展示项目包括“斗门水上婚嫁”习俗、游龙船、“农艇竞速”、地色《八仙过海》等,其中农艇竞速为新增。同一时间,逸丰生态园会场的非遗图片展开展。

下午2时30分,在主会场之一的逸丰生态园,将进行醒狮比赛和国家级非遗装泥鱼名录的编鱼笼比赛。该两项赛事分成人和少儿组进行。少儿组赛事部分将对近年来我区大力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成果进行充分展示。

与此同时,非遗美食展也将开展,各个板块汇聚非遗美食精品,力求体现斗门传统美食项目中的最高水平和最具代表性。包括省级非遗横山鸭扎包、市级非遗客家咸茶、琵琶鸭、大赤坎明火叉烧烧排骨,区级客家咸茶、锅边糍、艾饼、虾米糍、虾堆等众多非遗美食将免费品尝。

晚上7时30分,斗门区横山还将举行“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活动。

值得期待的是,一周之后,赵氏家族祭礼原生态活动和莲洲地色培训班将于9月15日分别在斗门镇南门村菉猗堂、接霞庄及莲洲镇文化中心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祭礼的路线得到了调整,从南门小学出发,在菉猗堂祭礼后,延伸至接霞庄长长的石板路上巡游,皇族韵味浓郁。

为体现斗门“中国曲艺之乡”的鲜明特色,在本届民俗文化节前后,白藤街道联藤曲艺社、斗门镇南门曲艺社、乾务镇马山文化广场、莲洲镇文化活动中心、白蕉镇白蕉村文化广场、井岸镇西堤公园显利乐坛等五镇一街,将举办曲艺表演,悠扬婉转,自有一番欢喜滋味,曲艺韵味浓郁。

“非遗”进校园成学校特色招牌

“本届民俗文化节,强调传承与发展,强调后继有人。” 沈俊校说,作为本届民俗文化节的最大亮点之一,沙田民歌比赛与往年不同:比赛设两个组别,即中青年组别和少儿组别(14岁以下),旨在让一批颇具民俗文化实力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此外,在织鱼笼比赛、醒狮比赛等活动中,同样设置少儿组,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非遗民俗文化,在接受中传承、发扬光大。

记者获悉,目前斗门区共有非遗项目27个,其中国家级的2个、省级的6个、市级的19个。对于城市来说,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岁月留下的财富,是文艺创作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但在十几年前,这些浓浓乡土气息的文化习俗,面临的传承环境并不乐观。

然而近几年,在斗门区委区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努力下,非遗课堂在斗门校园一步步推开,越来越多孩子家长成为“非遗迷”,主动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播中来。

邀请非遗专家介绍非遗知识、组织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传授技艺、成立非遗传习和培训班、开展培训特色课程……目前,斗门“非遗进校园”工作已走进斗门40多所学校、幼儿园成立传承基地等近50个。

其中,国家级非遗名录“装泥鱼”和“水上婚嫁”,分别在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横山中心小学建有传习基地;省级非遗名录“七月三十装路香”舞火龙项目,在井岸镇新堂小学建有传承基地;斗门镇和风中学为赵氏家族祭礼的传承基地。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地了解非遗,让校园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重要阵地和示范‘窗口’。”斗门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在斗门,不少学校还会自行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艺展演活动,如斗门区灯笼小学的沙田民歌大赛,东风小学、新堂小学、和风中学等学校的醒狮、舞龙和赵氏家族祭礼的展示活动,都已成为学校的特色“招牌”。

看着孩子们把民歌、曲艺、编鱼笼演绎的像模像样

不由得感慨:又是一个“比不上小学生”系列!

以前不知道斗门的非遗文化辣么精彩

现在补课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

今年的第三届“斗门民俗文化节”时间表就在这里

还在等什么,快上车↓↓

【采写】林郁鸿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