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罗某是斗门某鱼塘的养殖人员,日前,他晚上投喂饲料时,被老鼠咬伤,没有及时消毒,第二天,他突然高热、头疼、眼红,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明显好转后,到中大五院感染病防治中心就诊。检查发现,该患者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流行性出血热抗体IgM阳性,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现已出院。
中大五院感染病防治中心感染病II科黄明星主任表示,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家鼠和野鼠等)是主要的传染源,,其他如猫、犬和兔等动物也会携带病毒。该病起病急,伴有发热(38℃-40℃)、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等症状,严重者还有似酒醉貌、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有三种感染途径:1.接触感染:被毒鼠咬伤或破损的皮肤及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毒鼠污染的尘土、污物而致病。2.呼吸道传播:感染出血热病毒的老鼠的尿、粪便等排泄物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后被人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3.消化道传播:食入带毒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过破损的口腔粘膜,病毒侵入机体而感染致病。
黄明星提醒市民,流行性出血热是可预防的传染病,防鼠、灭鼠是消灭该病的关键。另外还要做好周围环境卫生,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家中食物不要裸露摆放,以防老鼠的分泌物将食物污染。被老鼠咬伤或接触过鼠污染物者,如出现不明原因发热38℃以上,要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
【记者】刘联
【来源】珠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