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珠海新闻 > 正文

“村小”突围、名校共建,珠海斗门教育振兴如何闯新路?


珠海尖峰山下,沿珠峰大道向北,穿越密集的工业厂房和乡村屋舍,“小而美”的东风小学豁然映入眼帘。这是一所有着53年建校史的乡村小学,但在附近的居民和家长看来,东风小学“很年轻”也“很有活力”。

通过升级教育设施、壮大优质师资、提炼校园文化、开设特色课程,东风小学渐渐创出了乡村小学“突围”的新路径。

而在东湖新城,珠海市文园中学斗门校区(斗门博雅中学)则通过与名校合作办学,为珠海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探路。尽管是一所新生的校园,但通过复制、传承文园中学的先进办学理念,为这所新学校注入厚重的积淀,一切都有章可循。

从“村小”的突围,到名校合作办学的探路,珠海斗门正加速实施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品牌学校”建设与“黄杨名师”“强基提质”“五育融合”等四大工程,推动珠海东西部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特色办学理念助力“村小”突围

叮铃铃,随着清脆的铃声,各个年级的孩子奔向各自上课的地点。在陶艺课堂,同学们正在学习如何拉坯成型,这是泥塑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在此时,戏剧课堂里正在传来粤曲的传唱,学生们神韵十足,在台上唱念做打有板有眼。

东风小学是“广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校园内,各种形态样式的戏曲文化展板、墙绘,处处可见戏曲文化的渗透。

“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会哼几句这样的曲艺,‘粤曲响遍东风校园’则是我们的校歌。”东风小学校长黄建文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戏曲文化正在成为东风小学的一张校园名片。

粤曲课堂是东风小学构建“悦教育”课程体系的其中一个切面。

“‘双减’之后,我们以‘悦行致远、悦享未来’的理念,构建起了悦学、悦品、悦动、悦行、悦美系列课程,在校园中打造了悦心室、悦动场、悦阅轩、悦植园、悦韵台等‘五悦’空间,推动教学从讲堂向学堂转变。”黄建文说。

东风小学校园里,一棵枝叶繁茂的老榕树见证了乡村小学数十年的变迁。上世纪60年代末,因茂名高州修建水库远迁而来的移民定居东风村,东风小学应运而生。伴随着新青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开发,外来务工人员相继进入,东风小学由此见证着珠海斗门城市发展的每一次变迁。

“这里的硬件设施比起新建的学校来,一点都不逊色。”黄建文说,“喏!你看,我们的学生在标准的足球场上正玩得不亦乐乎。”

通过升级教育设施、壮大优质师资、提炼校园文化、开设特色课程,东风小学渐渐闯出了乡村小学“突围”的新路径,生源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黄建文曾经做过一次统计,在现有的1138名学生当中,本地户籍与积分入学生源比例为6:4,“学校一至四年级的办学规模比五、六年级扩充了一个班,不但遏制了生源外流的风险,也受到了新落户市民家庭的认可。”

在珠海,如何破解优质教育城乡不均衡问题,让乡村孩子和外来务工子弟“读好书”,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到优质均衡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然而,教学科研薄弱、缺少学科带头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则是摆在许多乡村小学面前的几道难题。

“村小如何突围?首先是师资,选择一所学校不如选择一位老师。”如今,黄建文正在着手准备进一步打造一支高素质师资团队,他希望,通过借助国内知名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力量,将东风小学建设成为区域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学校。

珠海市文园中学斗门校区(博雅中学)

珠海市文园中学斗门校区(博雅中学)

合作办学理念擦亮“新校”招牌

东风小学的“突围”,是珠海着力破解优质教育城乡不均衡问题的一个缩影。而在博雅中学,则展开了一场与名校合作办学的试验。

从去年夏季踏上泥泞的校园至今,不到一年时间,刘宇新度过了教学生涯中最印象深刻的一年。刘宇新是博雅中学的校长,去年7月他“临危受命”,经选派前往斗门创办珠海市文园中学斗门校区(斗门博雅中学),为珠海东西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探路。

在珠海市教育部门的统筹下,由香洲区教育局派出1名校长、文园中学派出3名中层干部组成“1+3”管理团队,斗门区派出2名副校长和教师团队,共同负责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

“收到任务的那一刹那,我深知身上扛着的担子很重,但一踏进博雅中学的校园,我发现这个担子比想象中的还要重。”刘宇新坦陈,第一次走进这所新学校时恰逢雨季,博雅中学校园内一片泥泞,为即将入学的同学们创造一个干净的学习环境,是他和同事们的第一件任务。

这是一个全新的校园,但却不能说是一所新学校。在刘宇新看来,一切教学管理都有章可循,“就是要把文园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复制、传承过来,为这所新学校注入厚重的积淀。”

这样的高起点、高质量办学理念,在博雅中学的日常教学中得到彰显。在博雅中学,每位新任职教师都配备了一名来自文园中学的“师父”,从日常备课、听课培训到出题技巧,环环相扣的“传帮带”,让青年教师们得以快速成长。

源自文园中学的特色教学理念也在这样的传承中发扬。在博雅中学的教室内,学生们四人一组、围圈而坐。课堂上,老师并不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讲授新的知识,而是聚焦于精讲和部分留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渐渐形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对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并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将新的知识内化于心。

“这是我们采用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得益于此,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刘宇新自豪地说,在最近一次的教学评估中,新生的博雅中学进入斗门初中办学质量的第一梯队。

每到夜深人静时,在一天忙碌的教学课程结束后,刘宇新和他的同事们时常会在东湖新城崭新宽阔的柏油路上漫步。他们渐渐地发现,附近住宅小区的灯光一天天地多了起来,学校在外有了更高的知名度。

在一次与社区书记的交流中,刘宇新欣慰地得知,“现在落户的居民越来越多,他们携家带口,很多都是奔着博雅中学的学位来的。”

“这就是对我们办学的肯定和认可。”刘宇新说。如今,身兼重任的他正在为下个秋季学期的招生工作忙碌着,“到今年9月,我们将达到10个班级的办学规模,比去年足足多了4个班。”

教育振兴行动力促强基提质

随着斗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市民群体对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渴望更加强烈。而与名校加快办学合作,则成为了斗门发力优质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

今年秋季,由珠海市斗门区教育局、华中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及中国金茂珠海公司三方联合办学的金茂中学、金茂小学也将正式开门招生。将于今年4月底全面封顶的金茂中学、金茂小学,是珠海湖心新城打造高质量教育配套的重要布局,将分别新增学位1500个和1080个。

“两所新校的开学将揭开斗门实施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的序幕,从今年起到2024年,我们将总投入约22亿元的预算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小区配建等多种方式新增初中学位7300个、小学学位13995个、幼儿园学位6930个,打造现代化高质量精品学校。”斗门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品牌学校”建设与“黄杨名师”“强基提质”“五育融合”等,共同构成了斗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四大工程。

按照《斗门区教育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在推进品牌学校建设的同时,珠海斗门将以“建好一所学校,打造一所名校”为思路,加大新建学校与市内名校合作,三年内引进市内外名校3所合作办学,形成名校效应,带动全区教育提档升级,推动富山工业园、新青科技园、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配套公办学校(幼儿园)建设,实现园区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比例逐年递增。

“同时,我们还将加快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工作,组建6个以优质学校为主体、多种形式并举的教育集团、办学联盟,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师资配置和课程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到2024年,实现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率50%以上。”

以“黄杨名师”为引领,珠海斗门还将在未来三年建立“绿色通道”,面向全国引进或选聘20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级领导,对引进的名校长给予充分的政策倾斜,并按学生数落实教师编制,逐年增加公开招聘优秀教师的力度,及时足额补充中小学公办教师。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林郁鸿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