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大沥龙狮:舞上国庆盛典的文化瑰宝


10月1日晚8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第二篇章的表演中,出现了南海醒狮的身影。在英姿飒爽的50头南狮里,大部分来自佛山南海黄飞鸿醒狮队(以下简称“黄飞鸿狮队”)。

这已不是“大沥狮”第一次出现在高规格舞台上了。说起南海悠久的龙狮文化,大沥是最绕不开的一个代表。如今,龙狮运动作为大沥的文化名片,越擦越亮。通过建基地、办狮会,“中国龙狮运动名镇”大沥把对龙狮运动的热爱转变为推动力,积极运用自身的资源和力量,推动龙狮文化在职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焕发出新活力。

国庆节前,黄飞鸿狮队在北京进行彩排。受访者供图

“世界狮王”多次向全国观众献技

随着央视直播的解说,数十头佛山醒狮出现在电视画面上,舞狮队员们舞动着红白相间的南狮,尽显岭南特色。

这次赴京参加联欢活动的舞狮队员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在当晚的活动中,刚劲威猛的南狮表演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

“我现在脑子里还不断地回放着当晚的画面。这次有机会把南海的醒狮带到国庆联欢活动的舞台,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众了解南狮文化,是我们最高的荣誉。”尽管回到大沥已有约一周的时间,但说起这次表演经历,狮队教练、黄飞鸿第六代传人叶仲铭激动的心情依然难以平复。

黄飞鸿狮队在北京训练。受访者供图

南狮是一种极具广府文化特色的民俗技艺,盛行于珠三角。作为南狮发源地之一的南海,有大大小小的狮队超过3000支。黄飞鸿狮队为何能代表南狮登上国家级盛典的舞台?这要从这支队伍的发展道路追寻答案。

在南海,黄飞鸿狮队是目前走职业化道路较为成功的一支队伍。1999年,该狮队在大沥成立,是国内第一家专业醒狮团。黄飞鸿狮队从建队初期的2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20多人,拥有多名国际级教练、国际裁判员,还有数以万计的学员遍布全国和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

至今,他们已多次问鼎世界冠军,曾拿下“世界狮王”的美誉。近年来,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代表,他们多次出现在央视的多个节目里,分别在2014年、2016年、2018年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成为南海人的骄傲。在各方支持下,该狮队所在的黄飞鸿中联电缆武术龙狮协会,打造了目前全国最具规模的综合性龙狮训练基地。2003年,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中国龙舟协会授予其“中国龙狮运动(南海)训练基地”“中国龙舟协会(南海)训练基地”的殊荣。

大沥人的龙狮文化情结

可以说,黄飞鸿狮队是传承南狮文化的中坚力量。如今,其所在的协会还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分会。

而能孕育出“世界狮王”的,自然也是一片龙腾狮跃的热土。读懂了大沥人对龙狮运动的热爱与追求,或许就能读懂大沥龙狮何以能扬名海内外。

深藏在民间的大量宝贵文化资源,是每个城市、地区传承文脉的源泉,也是本土文化的基因。大沥不仅是经济重镇,也是一个从不缺文化资源的地方。龙狮就是其中一个文化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醒狮”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传承。

大沥人爱龙狮,外人或许是难以想象的。翻开地方文献,或开启民间记忆,大沥龙狮文化均笔繁墨重。舞动的龙狮蕴含着喜庆、团结以及进取的精神内核,流淌在每一位大沥人的血液中。今年65岁的大沥居民黄栋光从十几岁便开始“玩狮子”,见证了大沥龙狮运动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他说:“大沥人舞龙狮是有天赋的。”

与大沥镇延绵数百乃至上千年的龙狮传统比起来,黄栋光只能算是一个“年轻人”。富有民间传统渊源的大沥醒狮活动,早在隋唐就已成形,明清年间盛行,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及城乡,近年更是取得了迅猛发展。当初单一的龙狮活动,在经历了几百年风雨后,已演化成为大沥的一个文化符号,紧紧地镶嵌在人们的脑海中。

大沥龙狮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资料图片

早在2006年,大沥便被授予“中国龙狮运动名镇”称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镇共有醒狮1000多头、舞龙40多条,还有大大小小的龙狮训练基地和龙狮武馆,基本上是村村有狮队。舞狮、舞龙在大沥各地极为流行,每逢节日或喜庆都是必不可少的。每年春节和端午期间,大沥镇各地举办醒狮盛会、生菜会、锦龙盛会等超过20场活动,每年参与群众共计可超过百万人次。除了本地父老乡亲,还有专程归来的海外游子、港澳同胞。每一场龙狮盛会,都成为大沥民众维系乡情的民俗庆典。

在大沥务工的邓晓岚看过大沥醒狮盛会后,便成为了大沥醒狮的忠实粉丝,她说:“大沥醒狮很有名,高桩狮、高杆狮的表演真的很精彩,我几乎每年都来现场看。”


◎延伸阅读

职业化运作:大沥龙狮的创新传承之路

与不少传统文化一样,龙狮之乡的龙狮艺术,也曾遇到传承人青黄不接和资金不足的问题。然而,敏锐的大沥人不断探索,把龙狮文化从民间自发组织引向校园教育以及职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使其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大沥近年不断加强民间醒狮的发展工作,通过醒狮的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产业化,以及与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塑造了龙狮品牌,发扬了龙狮精神。

今年盐步龙狮大会上的高桩狮表演。 珠江时报记者/刘贝娜摄

走进校园寻找更多接班人

对于龙狮文化的传承,大沥的“龙狮人”一直以此为己任。“世代相传的传统狮艺,是南狮的灵魂和精粹,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将非常可惜。”黄飞鸿狮队创始人、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黄钦添觉得,自己肩上扛着的是传承传统技艺的责任。

传统狮艺讲究人狮合一,形似更要神似,要求马步、腰力、手力、脑力、鼓乐配合默契,天地合一,难度比现在流行的高桩醒狮至少大一倍以上,狮子滚绣球、蟹青、盘凳青、高青、蛇青等套路已经濒临失传。如今,黄钦添正加紧“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带着团队踏足了国内外多个地方搜集资料,访问了十多个本地的老前辈,通过不断的考究和印证,渐渐整理出这些传统狮艺的模式、套路等。他们还把这些整理成文字、图片,并拍摄成教学视频。“目前已经整理出十几个套路的资料,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做这个工作。”对黄钦添来说,能尽最大程度保留这个技艺,是一个神圣的使命。

近年来,各地龙狮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都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不足的问题。然而在大沥,年轻的龙狮文化传承者不仅有“80后”,也有“90后”甚至“00后”。在很多村里,学习舞狮的孩子最小的10岁以下。有很多校园里的年轻人,愿意投身龙狮文化并为其传承而努力。

在大沥,被誉为“南海第一龙”的麦边村舞龙队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作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边舞龙”的传承人,张志华为了更好地传承麦边舞龙,早年开始把这项传统文化送进校园。在他的带领下,盐步职业技术学校的部分学生加入了传承龙狮文化的行列中。在职业中学中训练年轻队员,让传统文化得到发展,还为学生提供多了

一条发展道路。如今,学生成为麦边舞龙队的生力军,尽管兼顾课业和舞龙很辛苦,但热爱这项运动的他们依然很开心。

把龙狮文化送进校园的还有黄飞鸿狮队。“不能丢掉传统文化。”这成为黄钦添的一个情结。近年来,为更广泛地宣传和推广龙狮文化,他将龙狮活动引进校园,开设第二课堂。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黄钦添设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幼儿园以启蒙为主,小学接触基本功,中学练习表演套路,大学培养龙狮团。此外,他还推动龙狮协会在贵州、广西等地成立了近10个分会,国外的分会也有2个。来自乌克兰的武术冠军史曌群等外国友人,都曾来到狮队学习舞狮。这一切,让“大沥龙狮”在更多地方发光发热。

为队伍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

如果说大沥龙狮因为进校园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那么其在职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探索,则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醒狮作为一项观赏性体育运动,从入行到上台表演,起码需要两到三年的训练时间。作为黄飞鸿狮队“主心骨”之一的叶仲铭,真正参加表演也是在1998年之后。这之前,他几乎没有通过舞狮活动挣过一分钱,在狮队的饮食起居,全靠师傅和师兄弟们的接济。

在1999年,从小对醒狮和龙狮情有独钟的李有泉,以广东中联电缆董事长的身份加入黄飞鸿狮队。这一年,他找到了黄钦添,表示愿意从资金和管理经验上支持狮队建设。

如今,黄飞鸿狮队里有全世界最大的醒狮、超两百年历史的老龙舟、海外珍藏多年的醒狮器械道具及好几代人扒龙舟舞龙狮的老照片。通过企业的参与,该狮队所在的协会也成为武术龙狮训练基地,有运动员宿舍、醒狮训练场、武术训练场及力量训练场等设施。

按照狮队目前的管理模式,队员就是专职的运动员,平日除了训练、表演、比赛等工作,还有前辈定期来教传统文化。黄钦添和龙狮团会为每个队员规划发展道路。如果队员到了30岁左右,想继续在龙狮的道路上发展的,龙狮团会协助他们考取教练或裁判资格;如果想开拓另一番事业,中联电缆旗下的企业会优先聘用从狮队出来的人员。可以说,几乎每个抱着龙狮梦来到这里的孩子,都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道路。

黄钦添说,如今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提升及政府对传统文化的越发重视,舞狮从以往只有逢年过节才会进行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颇受欢迎的表演。“现在,狮队平均每个月都有25天外出表演。”他说,职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模式,让醒狮这个传统文化焕发了新活力。

【记者】李翠贞

【通讯员】关艳娟 梁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