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世界睡眠日中国的主题为“良好睡眠 健康同行”。如何获得良好的睡眠,一直是“打工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一个年轻小伙阿豪,今年24岁,每天有着规律的八小时睡眠。入睡快速,睡眠期间几乎不做梦。他觉得自己睡得熟,睡眠质量好,基本不会被外周噪音吵醒,睡眠期间很少上厕所。睡醒后,精神焕发,无需午睡。
这样的睡眠质量让不少人羡慕。但是,阿豪却也因为睡眠困扰,走进了中山市人民医院睡眠专科,求医问诊。
凌晨四五点睡,下午一两点起
“拥有八个小时睡眠就好了吗?”阿豪的病例给出了答案。
走进睡眠专科的阿豪,在大专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很长一段时间,他赋闲在家,陷入了“夜生活”的泥潭。每每入夜,他便躺在床上,刷短视频、玩游戏。随着熬夜次数增加,他从起初的“不想早睡”逐步变成了后来的“不得不晚睡”,偶尔想早睡,却因为睡不着,最终选择继续用手机打发失眠时间。
几年过去了,阿豪的入睡时间从晚上11点推迟到凌晨4-5点,而起床时间则从7点延迟到下午1-2点。
父母看在眼里,非常担忧,但是反复的提醒却起不到作用。父母以为,只要阿豪有了工作睡眠作息就自然变好。近月来,在父母、亲戚的帮助下,阿豪重新找到了一份日班工作。此时,当阿豪想要早睡时,却发现相当困难。由于多次迟到、上班精神差、工作差错不断,阿豪最终被老板婉言辞退。
即便后续找到了几份工作,阿豪也无法适应工作,合理调整睡眠时间。在父母的建议下,阿豪来到了医院就诊。
中山市人民医院睡眠专科、心理科医生郭全红表示,如果只是睡够了8小时,而没有适当的作息规律,对于个人生活与工作是后患无穷的。
阿豪是患上了“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这种病症是指,因昼夜时间维持与诱导系统变化,内源性昼夜节律与外部环境不同步所引起的睡眠障碍。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可诱发心血管、胃肠、代谢、认知和情绪紊乱,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学习、社会、职业及其他功能受损,成为个人及公共安全隐患。
过度的“晚睡晚起”是一种病症
节律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表现之一。由于地球上的一昼夜平均为24小时左右,按照“适者生存”的原则,人类在自然选择中,严格要求机体保持内外环境之间的最佳同步与协调,所以,人类呈现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节律特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遵守着这样的生活节律、睡眠习惯。
昼夜节律的形成、生物钟的调控对人的觉醒和睡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人体内,可以影响睡眠、觉醒的外在刺激是“授时因子”。影响人类“授时因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太阳光的明暗循环。此外,还包括作息时间安排、运动或社会活动、饮食时间等。
个体的行为因素至关重要,“授时因子”大部分是人为可控的。例如:如何安排睡眠作息、睡眠姿势、活动饮食、工作学习等。一个人的生物钟是如何产生的呢?依赖于下丘脑中的“视上核”结构。视上核控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以调节睡眠觉醒节律,使之与外界环境明暗同步。
阿豪患上“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意味着他的生物钟已失衡。
“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实际上包括睡眠时段延迟综合征、睡眠时段提前综合征、非24小时睡眠觉醒节律障碍、不规律睡眠觉醒节律障碍、时差变化睡眠障碍、倒班工作睡眠觉醒障碍等多种病症。
相关调查显示,在所有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中,“睡眠时段延迟综合征”最常见,高达83%,非24小时睡眠觉醒节律障碍为12%。
阿豪患上的就是“睡眠时段延迟综合征”,又称DSPT。它的特征是入睡、觉醒时间比传统睡眠、觉醒时间延迟超过2小时。虽然,患者睡眠周期基本正常,但表现为晚睡晚起,严重者甚至完全昼夜颠倒。
DSPT一般在青春期前的患者和超过60岁的老年患者身上。它在青少年、青年人中更为常见,病因复杂。躯体、环境刺激、心理、行为习惯、摄入物质是影响睡眠的五大因素。其中,患有“睡眠时段延迟综合征”,行为习惯的影响参与度最高,也最可控。
行为的偏爱在患有DSPT的病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像阿豪一样,没有强制规定就寝时间和起床时间,延迟了睡眠觉醒时间,延迟了早晨接受光照的时间,妨碍生物节律中的激活过程,在深夜接受光照,也可能持久性的加剧睡眠时段延迟。
郭全红表示,睡眠时段延迟的高诱发人群主要是:无工作状态下的赋闲人群、在休假状态下的青少年和青年人、退休的老年人等。个体往往缺乏外界的约束和规范,对电子产品使用不当,缺乏自我的底线约束,最终对睡眠时段延迟长期纵容。“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明显的睡眠病理状态的原因。” 郭全红说。
过度的“早睡早起”也是一种病症
不仅过度的“晚睡晚起”有问题,过度的“早睡早起”也不可取。
郭全红表示,“睡眠时段前移型”又称ASP,也是一种睡眠病症。表现为个体入睡、觉醒时间比传统或期望的作息时间提前至少两小时,也就是明显的“早睡早起”。
“ASPT比DSPT的新闻报道要少很多,原因是大众对于‘早睡早起’的趋向性认同,因而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意识到他是病态的,估计在中年人中的患病率是1%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 郭全红表示。
事实上,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觉醒节律障碍会对个体的社会功能产生明显损害。不少失眠患者,已经开始使用“褪黑素”等药物辅助入睡。就寝前1~3小时服用褪黑素1~3毫克,可以让入睡时间提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服用褪黑素已成为一种潮流,很多保健品中都有褪黑素的成分。褪黑素是一种抗氧化剂,所以对健康有一些益处。” 郭全红表示,但是动物实验表明褪黑素会损害学习,同时长期服用褪黑素会损害动物的生殖能力,孕期服用还会影响胎儿发育,长期服用褪黑素对人类的影响还不清楚,但可能有导致低体温、抑制性腺发育、释放过多泌乳素、不孕、降低性欲等不良反应。
因此,郭全红建议,任何药物的实际效果都是因人而异的,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相关药物,如效果不好,更需要及时前往睡眠心理专科就诊规范治疗。
调整睡眠状态与个体健康息息相关。每一个个体都应该从生活点滴做起,防微杜渐。如何让自己睡得更好、更健康?郭全红提出了10点建议。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通讯员】唐柳青
【策划】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