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丨精耕细作城市建设,沧桑巨变折射长安发展“加速度”


  改革开放以前,长安和全国多数农村一样,交通、供水、供电、通讯设施十分落后,处于东莞边远地区的长安,一直都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是当时长安群众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规划建设、改善交通、改进设施滞后,“东莞尾”的长安建起了一条条大路,在招商引资方面也逐渐出人头地,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小镇成为闻名全国的热土。

廖志忠/摄

从泥泞路到沥青路 

路通则财通

  20世纪80年代以前,长安的道路交通还很落后。1979年,整个长安圩仅有一条100多米长的街道(现中兴南街)。此后,为了适应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长安逐渐加大道路建设的力度。1983年,改造358省道(时称107国道)。

你能相信这是原107国道(现358省道)上沙路段吗?这张照片摄于80年代初,由于当时的107国道仍是泥沙路,因此遇到大雨天气,很多大型的车辆经过此路段时往往会被泥泞所困。图为上沙村村民正在帮助一辆陷在泥泞中的货柜车“走出困境”  孙林/摄

  雨后的107国道上的泥泞能将一辆货柜车陷入困境。它困住的不是一辆货车,而是整个发展大局。修路成为改革开放初期首当其冲的要务。90年代以后,道路建设更加迅速。长安镇大部分的道路都是在1990—2000年这10年间建成的。

  道路的标准也不断升级,从无绿化到有绿化,从无照明到有照明,从2车道或4车道到6车道或8车道,从水泥路面到沥青路面。至2002年,全镇共建成国家二级标准公路200多公里。广深高速公路横贯全镇,形成了东西以振安路、358省道、一环路、二环路,南北以107国道、霄边大道、咸西大道、长青路、荣文路,以及各村主干道等为主要道路的立体交通网络。

 

用地日趋紧张

“八龙出海”缓燃眉之急 

  路通则财通,改革开放初期长安第二工业区、第三工业区、外经工业区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工业化随着越来越快速涌入的外资而在飞速地进行着,然而,正是长安经济开始腾飞之时,土地供应问题也初露端倪。

90年代初的原107国道街口至长安镇区路段一镜  唐寿新/摄

  当时交通便利的107国道附近可支配的土地越来越少,两边工厂密集,交通压力增大,而长安南部靠海的土地则是一片滩涂之处,通行困难,开发起来的难度不小;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安的城市化进程也处于关键时期,镇中心区的规划面积不断扩大,大量的公共设施亟待建成,城市用地日趋紧张。

当时土地的价值已经体现,有地就意味着可以建更多的厂房,招更多的外商,挣更多的钱。而随着“三来一补”企业越来越多,只要外商愿意来,要什么地方建厂就给什么地方,使得整个镇容镇貌非常杂乱无序,城市的规划建设远远跟不上经济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长安工业南移此时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南部靠海地区基本都是滩涂和鱼塘,交通是个大问题,没规划好道路怎么行呢?为此长安不仅规划建设了八条直通南部海边的道路,另有一条道路贯穿九个社区,当时叫做“八龙出海”。

  为了节省资金,1993年,振安一路在风险中动工了,不到一年就完工,有心人去打听这条道路的建设费用,结果却是令人大吃一惊,仅仅用了一亿多元。很快道路两边的工业就像雨后春笋般冒了起来,长安就缓解了的当时土地供应的燃眉之急。

 

“筑巢引凤”

长安城市雏形初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初,长安的小街突然间被香港来的投资者挤爆,当时镇里干部的主要工作就是招商引资,几乎所有干部都有接待任务,三天两头陪着港商看地面、谈行情。谈完之后,总要吃饭休息,在长安这里却没地方住宿,只好往广州跑,往深圳跑。

  长安人开始想要自己建一座像样的酒店,但却遇到了经济过热时期的限制性规定。长安人只得变通行事,于是在得到东莞市领导的默许后,他们晚上施工,白天把工地遮盖起来。就这样,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就盖起了长安酒店。

刚刚建成的长安酒店

  随着长安酒店、长安影剧院、长安文化中心、长安体育中心、长安如园等12项工程的先后落成,长安的招商引资环境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筑巢引凤”的效果逐步显露出来,长安城市的雏形初步显现了出来。 

  在长安酒店、莲花山庄、高尔夫球场等生活服务设施逐渐完善的同时,长安从中心区开始逐步向四周辐射,并先后多次邀请了国家、省市的规划专家对长安的城建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长安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需要。1988年在长安镇将中心区规划面积扩大到4.8平方公里,1993年又扩大到了19平方公里,确立了长安镇城市发展架构,初步绘就了长安飞速发展的蓝图。

 

精耕细作城市建设

市民:实实在在有变化 

  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建规划做得早做得好,让长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成为了东莞乃至全省全国小城镇建设的样板。进入21世纪,长安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同时亦在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努力,全方位提高市民幸福感。

胡平波/摄

  近年来,长安渐退乡镇气息,愈发都市气息,建成了万达广场、万科中心两大城市综合体、实验小学以及最让长安人引以为豪的长安体育馆,增强长安市民的城市感;建成通车新安大桥,完成乌沙西路、东大路建设,实现第一条与滨海湾新区的道路对接,完成S358省道等道路的升级改造,各主要路口的红绿灯设施更加完善使得长安人出行更加顺畅;购置的190辆LNG公汽投入运营,2018年完成管网建设48.66公里,长安新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使得长安街道、河流空气更加清新;推进茅洲河沿岸带状休闲公园、广深高速桥底公园等建设工作,完成莲花湖绿道工程,全力整治“散乱污”企业,为城市环境质量提升腾出空间,努力让城市更有品位,让长安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城市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三旧改造”盘活土地建成霄边农民公寓、五金模具科研及检测中心大楼等;完成 “三线”整治涌头社区试点,严厉整治城市“六乱”和“脏乱差”,推动全镇文明程度上升一个台阶。

陈康水/摄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一任又一任的领导班子的努力下,长安以城镇建设带动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成为贯穿长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主线。如今的长安街道纵横,高楼林立,商业繁华,满目青翠,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的城市,而完善的城市功能,大大提升了经济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原先默默无闻的长安在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的进程中脱颖而出,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千强镇”前列。与此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长安本土的村镇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也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逐步发展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多元经济的新格局,凭着强大的集体经济的实力,长安的人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 素材和图片来源于《长安之路》、《长安30年》、《长安老照片》

■  编辑/冯敏儿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