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国内金融深调研②| 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如何发挥香港优势?


香港科学园

距离深圳罗湖仅20公里,位于香港沙田区的科学园内正在举办大湾区创科人才发展高层论坛,来自香港及内地的众多风投基金和创业团队参加。

在香港商汤科技工作的尚海龙,每周要跑深圳2-3次,他说“全公司员工每月往返深港两地超过1000人次”;在香港城市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黄源浩,回到深圳创办了专注3D传感器的奥比中光:香港的科研和金融力量,搭配珠三角的广阔市场,正成为科创企业两地联动的生动写照。

去年1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如今,广深科创走廊范围延伸到了港澳。今年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9月23日开通的广深港高铁穿梭于湾区内多个城市,包括金融在内的各种创新要素加速流动。如何利用好香港的国际金融优势,结合广东区域产业特色,推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和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近日,记者走访广州、深圳、香港、东莞多地调研发现,湾区内风险资金以及科技人才自由流动是最大制约。要实现金融助力科技创新需要构建生态,专家业界建议设立试点区域,建立科创基金池与湾区联盟,加快资金和人才流动。

现状

大湾区内的科创投资联动越来越密切

香港佐敦上海街80号,香港X科技创业平台(Hong Kong X Foundation,以下简称X科创平台)的一个联合办公室坐落于此。

X科技平台创立于两年前,由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联合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香港大学教授陈冠华等创办。其中,李泽湘正是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的导师,汪滔的无人机梦想最早从香港科技大学起飞。如今,X科创平台已经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科技创新的桥梁。

记者与X平台联合创始人陈冠华(中)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聚集了全球的风投基金及金融总部;而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城市产业链完备,研发周期比美国硅谷还要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湾区内的科创联动越来越密切。”陈冠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两年很多科技企业在香港孵化,拿到风险投资,然后去内地开拓市场,商业应用加速落地,比如大疆创新、商汤科技和奥比中光等。

商汤科技香港公司总经理尚海龙向记者表示,“如果说香港是我们的技术中心和金融重地,那么深圳就是我们的供应链及市场中心,商汤科技关于硬件制造、软硬一体的项目基本都是从深圳实现。” 成立于2014年的商汤科技,如今在香港、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均成立分支机构。其中在粤港两地,商汤科技员工超过800人,占比超过1/3。

记者调研发现,香港与广东在科创领域的合作越来越频繁,无论在技术、人才,还是风投资金方面。

据陈冠华介绍,X科创平台有三个机构,一是公益性质的香港科创基金会,打造香港科创氛围;二是孵化器,包括场地和导师;三是创客基金,规模在几亿元左右,用于创业团队的天使轮融资。“X科创平台的独特优势是有很多高校导师来指导创业团队,这些导师也会投资,是天使投资人。”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专利墙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香港应科院”)智能软件和系统技术部的研发总监雷志斌则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与港澳优势互补,协同合作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广东已承载香港应科院从芯片到光电子元器件等各个层面的制造环节,香港对于内地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广深港澳四地要成就科创走廊国际化,则必须用好香港国际金融优势。”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廖宜建也表示,纵观全球各地的知名湾区,不难发现,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是大湾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根据权威研究机构的数据,我们预计珠三角与香港两地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业务城市群”,该地区的银行业收入到2025年将达1850亿美元。“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能满足许多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需求。无论在中国发展,还是国际化发展,香港都能提供很好的平台。”

问题

资金及人才流动是制约

“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优势,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当前遇到的最大瓶颈是创投资本以及科技人才流通不畅。”陈冠华坦言,香港的风投基金要将港币转成人民币才能投入内地市场,两地资本融通并非完全顺畅,直接影响了大湾区的科技创新。

调研中,钱方联合创始人李英豪对此深有体会,他是香港人,选择在内地起步创业。随着公司发展壮大,公司开始寻求新一轮融资,有意向的投资方是一家香港基金。他表示,选择香港的投资方看中其能更好对接东南亚及欧美等海外市场。“由于公司最初融资采用的是人民币融资,如果接受香港基金投资,则意味着需要货币转换,投资交易流程变得繁琐。”

香港科学园宣传册

陈冠华告诉记者,X科创平台正与深圳前海合作建设一个孵化加速器,深圳市政府已有一个天使母基金,平台正在申请基金资格,希望年底资金能募集到位。“在香港的话,基金募集可以很快完成,内地由于涉及到两地金融法规政策等问题,到目前为止基金资格申请还没批下来。”

总部位于深圳的明星机器人企业优必选创始人兼CEO周剑则指出,广东风险投资,目前还存在区域不平衡等问题,深圳市独占鳌头。如果香港风险投资能更快速更便捷进入广东市场,将大大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初创科技企业,技术驱动需要大量资金,资本融资格局决定了未来走向。”

科技人才流动亦是另外一道屏障。

香港科学园全景

深圳与香港一墙之隔,相对低廉的生活成本吸引了不少创业者选择来深创业。可是从签证到社保,一系列的问题又让创业者为难。如何引得凤凰栖于此,且长久栖于此,广东需直面人才流通痛点。

目前,广东学者进入港澳短期工作,或者港澳科研人员来到大陆进行短期研究,超过183天就会在签证上出现困难。此外,内地与港澳在社保、税收等方面政策相异,这些痛点都亟待解决。

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曾表示,广东药科大学与香港大学本有意合作构建创新平台,但在实际操作中在“注册”环节因为种种现实问题停止项目。“人才进站程序耗时太久,去年暑期前5月份的申请,各种程序走下来,有时第二年开学前8月份还没结束。”

在红杉资本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看来,金融助力科技创新,需要构建生态为基础。“任何科技中心城市的成功,都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比如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要素的流通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必要基础。”

建议

试点区域先行先试 建立科创基金池与湾区联盟

位于深圳皇岗与落马洲两个口岸之间,面积约99公顷的区域被称为落马洲河套区。随着粤港澳湾区规划日渐成熟,作为连接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被寄予厚望。

落马洲河套区  来源:网络

“未来,我们公司将入驻落马洲河套区,这对于我们进军内地市场大有好处。”善觅(Sanomic Limited)生物科技公司CEO施明耀告诉记者,公司对于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希望落马洲河套区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这家孵化于香港科学园的科技企业,正在积极开拓内地市场。

今年2月,香港公布2018-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提出预留200亿港元用于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第一期发展。这片集聚重点创新科技研究合作基地,将成为深港合作的创新模式的独特样本。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光南认为,这是深港合作的进一步拓展,包括土地空间、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两地提供互补作用。

对于试点区域的先行政策,陈冠华更是给出了具体建议——建立科创基金池。他表示,此前香港X基金同前海自贸区合作,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科创基金池,港币资金与人民币资金可以在池内进行对冲,无需转换交易。

陈冠华进一步指出,境外资本进入前海自贸区需多方审批,如何将多方监管统一起来,减少审批环节,还需要在试点内不断探索。据他了解,短期内前海自贸区已提出建议,希望扩大关于离岸人民币的试点范围,香港政府也正在与之商讨。

同为试点区域,广州南沙新区是全国第六个国家级新区。此前,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蔡朝林建议,应给予试点更大的自主权,在南沙新区推动落实港澳居民享受完全国民待遇。

广州南沙自贸区 来源:网络

目前,南沙自贸区的政策引导基金有望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在具体执行层面,专家指出还需要机制体制创新,先行先试。

正在规划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拥有6900万人口。沈南鹏看来,这样一个人口和生产总值规模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机遇潜力巨大。“从打造科技创新生态圈的角度来看,科技人才流动问题得以解决,才会有科技综合实力的提升。”

记者调研发现,广深港澳四地在人才流动、产学研方面的交流合作正在加强。

以香港科学园园公司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4家企业上市。早在2015年,该公司就与深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签署合作协议,旨在加深两地科创企业在科技交流、产业推进等方面的合作。

廖宜建指出,大湾区中三个市场的法律、监管、税收和福利等体系不尽相同,同时各地的商业、金融和就业等环境也各有差异。因此,如何通过加强跨区域的协调,来促进和确保资金、货物和人才能够在区域内更自由地流动,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之一。

“短期来看,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使人才纷至沓来,但却无法培养人才忠诚度。”雷志斌认为,关键在于破除小地区概念,营造大湾区概念。政府和业界可以考虑成立一个服务湾区的联盟,为创业公司提供在不同城市注册、征信、融资的综合服务。

记者观察

解决资本人才流动的痛点才能发挥错位优势

香港、澳门拥有雄厚的基础科研能力和国际金融优势,珠三角等地拥有完善的产业链,这样的错位优势,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内的科创联动非常必要。

不过,正如陈鸿宇教授所说,大湾区内科创要素联动仍不够流畅。例如粤港澳三地,有着三个独立关税区、三种不同法律制度以及三种不同税务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地科创要素的联动。

目前,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有深交所和港交所两大交易市场,这是优势。但另一方面,广东创投机构总部数量不多,风险投资不是很活跃,处于全国风险投资第一阵营的末端。如何利用好毗邻的香港国际金融优势,吸引更多风险投资进入广东,当前亟需解决好风险投资以及科技人才流动上的痛点。

整体来看,广州、深圳、香港等坐落在大湾区的城市需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自贸区内,可以试点政策引导基金等先行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在人才流通方面,则需要政策引导,解决签证、社保等与人才迁移息息相关的问题。

唯有解决上述问题,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才有可能加速实现。

数读

广东风投数据

1、2009-2017年期间,广东省创业市场共发生投资2965起,其中披露金额投资交易共计涉及金额1069.42亿元人民币。

2、2017年,广东省创业投资活跃度达到顶峰。创业投资案例数达到855起,较上年新增280起,同比增长48.7%;投资金额达到319.46亿元,较上年新增147.92亿元,同比增长86.2%。

3、广东省拥有大批如深创投、达晨创投等大型创投机构,创业投资募集市场活跃。2008-2017年,广东省创业市场新募集基金共805支。2017年广东省创业投资市场新募基金共193支,同比增长94.9%。

(数据来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财政金融研究所与清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广东风险投资报告(2017)》)

香港科创方面数据

1、粤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项目已接近190项、广东高校及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已立项建设达78个。

2、目前,包括香港中文大学在内的香港6所大学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香港科技大学在深创办了包括幻音科技、固高科技、大疆创新等23家企业。

【采写】彭琳 唐子湉 郭家轩 唐柳雯 张俊 实习生龚鸣

【策划统筹】谢美琴 罗彦军 张莹 郭家轩 陈颖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