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州银保监分局不断加深对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认识,坚决贯彻落实银保监会党委、广东银保监局党委和梅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监管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方面,踔厉奋发、攻坚克难、勇毅前行,推动辖区各项监管工作和银行业保险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十年,梅州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一是创造了特色鲜明的农村金融改革“梅州模式”。自2012年成功获批国家级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实验区以来,梅州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实现多个“全省率先”(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行政村金融服务站全覆盖;率先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率先推出政策性农房统一保险,率先建立国债“额度下乡”新机制,将国债送到农民手中),成为全省首个“金融生态市”。二是指导成立梅州客商银行,广东银保监局辖区唯一一家民营银行。三是创建银行业“星级网点”集群走在前列,梅州现有星级网点17个,是全国第二个、全省唯一拥有2个“百佳”网点的地级市。四是在全省率先发起成立金融机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文明创建、金融知识创建有机结合,并开展“十百千万金融行”活动(“数十个金融机构文明实践中心”践行为群众办实事、“百名党员进企业”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金融村官进千村”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万名从业人员献爱心”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满足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和精神文明需要。
突出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引领辖区银行保险机构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法人机构实现100%党建入章。扎实开展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促进清廉金融文化与党的建设、行业发展、监管工作等有机融合,开展“警钟长鸣”警示教育、“清廉金融杯”系列比赛活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擦亮客家清廉文化特色品牌,涵养风清气正的梅州金融政治生态。
立足苏区实际,金融供给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高质量完成农商行改革。积极推进辖区农信社改制,于2018年末在全省第一批全面完成6家农信社改制工作,改制后农商行自身商业可持续能力增强,监管评级等级稳步上升,对“三农”、中小微企业、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二是开展全省唯一村镇银行“多县一行”制试点。推动梅州客家村镇银行成为全国首批、广东唯一一家“多县一行”试点,在辖区村镇银行空白县设立了4家支行、2家分理处,梅州成为广东首个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的地级市。
三是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梅州全市八个县(市、区)被纳入省普惠金融“村村通”试点并顺利通过省验收。打造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和专业化农险队伍。全市110个乡镇实现银行网点、保险服务全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坚持干在实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
梅州银保监分局结合辖区实际印发或推动印发促进经济稳增长、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支持措施,通过加强监管引领,指导辖区机构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今年以来银行机构投向实体经济信贷规模1184.76亿元,较十年前增长2.17倍,年均增长12.25%。
一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量质齐升。落细落实国务院和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运用专项再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减费让利等政策举措,不断加大民营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努力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着力构建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截至6月末,辖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16.52亿元,同比增长24.23%,当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在去年下降0.2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下降0.24个百分点。
二是乡村振兴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印发推进畜禽活体抵押贷款业务等政策文件,着力破解“三农”融资瓶颈。大力支持农村特色产业、农村人口就业、农产品销售和农村医疗保障,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6月末,辖区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824.75亿元,较十年前同期增长超过3倍,年均增长12.08%。近三年支持生猪养殖产业贷款超17亿元。2022年新推出全省首个玉米区域产量保险、撂荒复耕水稻种植区域产量保险等多个险种,全市农业险种增至55种。1—6月,辖区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89亿元,同比增长34.1%,赔付支出0.77亿元,同比增长33.47%。
三是金融扶贫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显著。指导机构制定精准扶贫信贷计划并督导跟进落实,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精准扶贫贷款支持力度,开展机构定点扶贫工作专项督查,助力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如期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梅州银保监分局牵头建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主责任银行制度,保持脱贫小额信贷政策的连续稳定,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四是绿色金融稳步推进。推动梅州“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引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立足梅州市北部生态发展区功能定位,大力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各类绿色产业项目发展,支持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截至2022年6月末,辖区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87.35亿元,同比增长1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9个百分点。
着力履职担当,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力有序
一是不良贷款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督导银行机构做实贷款分类,开展资产质量真实性排查,定期跟踪重点指标劣化情况,强化大额授信监测及风险处置,严防产业风险向金融领域转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截至2022年6月末,辖区不良贷款率0.94%,低于全省(不含深圳市)平均水平0.11个百分点。近十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逾90亿元。
二是行业乱象整治不断深化。通过“两加强、两遏制”及回头看、“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等系列风险管控工作,持续督导银行保险机构全面深挖乱象,对存在突出风险及时予以整改纠正。这十年,辖区银行保险机构未发生重大案件,整体实现稳健发展。
三是系统外部风险传染有效遏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工作,督导辖区银行保险机构重点加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识别电信诈骗、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推动辖区P2P网贷机构全部清退,有效防范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染渗透。
站稳人民立场,民生金融保障成效愈发彰显
一是信访投诉处理渠道更加顺畅。与梅州市法院、人民银行、金融局等4部门联合签订《全面推进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合作协议》,建立诉调衔接等工作机制,指导银行业公会消委会、保险业投诉处置专班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辖区保险模板投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二是普惠金融宣传深入民心。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制定普惠金融宣传活动方案,深入各县(区)、乡镇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防范非法集资宣传”“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辖区贫困村(现为脱贫村)金融知识宣传普及覆盖率达到100%。梅州银保监分局连续三年被广东银保监局评为金融知识宣传“优秀组织单位”。
三是新市民金融服务迅速推进。召开辖区银行保险机构新市民金融服务情况调研座谈会,推动机构建立新市民专项工作机制,研发专属金融产品或设立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心,满足新市民多元金融需求。如推出“创业担保贷”“妇女创业贷”等产品支持新市民创业。当前,梅州市已建成29家新市民金融服务示范网点,引领带动全辖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水平。
四是民生保障险种不断发展。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发展,指导保险机构推出全省首单预制菜食品安全责任保险。推动普惠型补充医疗保险“保尚保”扩面、提质,大力发展防返贫救助责任保险、政策性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险种,为苏区人民幸福安康保驾护航。
未来,梅州银保监分局将继续强化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按照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部署,坚定信心、靠前发力、攻坚克难,以超预期的力度抓好稳经济、防风险、促改革各项工作,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在辖区银行业保险业落地见效,持续改进和完善金融供给,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助推梅州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
·“数”看十年发展
截至2021年末,梅州辖区金融业增加值88.87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3.87%,保持了高速增长。到今年上半年,辖区银行业资产、负债总额分别较2012年同期增长175%、170%,总资产突破3000亿元大关;各项贷款余额翻两番,年均增长15.9%,总量达到1861.3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增长1.7倍,年均增长10.3%,总量达到2691亿元。存贷比69.2%,较2012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辖区保险业资产总额达到129亿元,年均增长12.20%,实现保费收入43.92亿元,是十年前的3.75倍,赔付支出12.98亿元,是十年前的3.84倍,为社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5.82万亿元,是十年前的73.41倍。保险深度从2.8%提升至5.0%;保险密度从494.30元/人提升至1699.73元/人。
【全媒体记者】汪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