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该如何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11月5日,《南方日报》推出整版报道《非遗保护的“广式样本”未来路在何方?》,从广州非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整体性保护的成功案例到产业化、市场化的探索,全方位多角度关注广州非遗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
6日,在第三届文创产业大会·天河峰会的“资本助力非遗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业界资深的大咖继续聚焦非遗文化,直面中国当下非遗文化产业化的难点,分享多个代表性的实践产业模式,试图为非遗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及其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实践指导与理性视角,同时也为广州非遗文化的产业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非遗保护难题:规模小分布散数量多
据了解,中国现在一共有1372个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省级的非遗项目有13087个,市县级非遗项目不计其数。“中国最开始要进行非遗保护,一共申报了87万件。假如一个中国的家庭是5口人的话,平均300个家庭就有一个非遗的项目。非遗项目规模小、分布散、数量多是我们绕不开的问题。”华侨城旅投副总裁吴彤表示。
绝大多数的非遗项目不是来自于城市,而是来自于更多的乡村、少数民族和老少边穷地区。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总裁姚瑛认为:“除了国家的非遗传承人之外,大部分的非遗传承人活得比较艰辛,只懂非遗的技艺,一代又一代,变成了文化的传承。大部分的传承人不懂市场,也不知道如何销售,也不知道这个产品拿到市场上是怎样的,很多人将自己的产品在农村或者是乡村集市销售,商品属性的价值非常的低,因此活得比较艰难。”
非遗项目规模小、分布散、数量多的特点,导致了非遗的产能通常比较低,标准化的能力比较差。“绝大多数的时候,非遗是一些小的项目,例如非遗的手工艺,或者是其他的非遗文创制品,更多的依赖于手工和传承技艺。当一个项目没有手工和传承的时候还是非遗吗?”吴彤表示。
平台化整合,激活小而美的非遗资源
如何破解非遗产业化的痛点难点?吴彤表示,“我们要利用合纵连横的思维,一个例子就是西安的永兴坊,永兴坊是西安市区将陕西各种美食非遗产品集合在一起,有数百个美食类的产品形成小吃一条街。这就等于将自营能力不是很强的非遗,小的、散的项目集约在一个平台上,以永兴坊作为核心的品牌输出,完成构建,这种情况下,平台的估值也变高了。”
“非遗有一个特点,体量小和散,《五维记忆》这个项目中整合了27项非遗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这就是一个创新。” 《五维记忆》中国非遗创意秀总导演乌兰雪荣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据了解,《五维记忆》将40多位国内顶尖的民族乐器演奏家、灵魂歌者和舞者集结在一起,不仅有呼麦、藏族民歌、蒙古族长调、新疆十二木卡姆等表演艺术,还有古筝、箜篌、潮尔、马头琴、冒顿朝尔等乐器的现场演奏,更有大牧笛、艾捷克、陶布秀尔、叶克勒等许多普通观众极少听说的乐器表演。
【记者】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