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广州,究竟有多“大”?


一座什么样的城市,能称之为“大城”?

是指土地面积的辽阔,还是经济实力的强劲,人口总量的攀升?

这些指标都重要,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是反映城市化程度的重要维度。

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2022年广州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统计情况,2022年广州市建成区面积为1380.60平方公里。根据住建部于2022年10月发布的《2021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广州城市建成区面积仅次于重庆、北京,排名第三。

什么是建成区面积?

这一指标测量的是城市的实际开发程度,具体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已基本具备的区域,是衡量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程度。

建成区面积之大,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扩张速度,作为非直辖市,广州建成区面积雄踞全国前三,城市开发重构了现代城市框架,也拉开了城市大格局。从建成区面积看区域的开发力与竞争力,大广州不仅在于城市面积之大,也在于发展能级之大。

有容乃大

从全国城市范围来看,广州城市发展家底丰厚。

根据《2021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城市建成区面积排名前四的重庆、北京、广州、上海,其建成区面积分别为1645平方公里、1469平方公里、1350平方公里、1242平方公里。

位于榜首的重庆市的总面积为82402平方公里,1645平方公里的建成区面积不仅仅包含中心城区,也包含周边几个非连片近郊区的城区面积。北京以1469平方公里排名第二,作为全国首都,北京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城市建成区十分集中。

城市总面积6340.5平方公里的上海,其建成区面积达1242平方公里,足以可见上海城市开发的水平和程度之高,接近百分之20的土地利用率,也显露出城市发展中迫切的土地需求。

作为千年商都、一线城市的广州,一直在变大。

从0.05平方公里的任嚣城,到如今7434.4平方公里的广州城,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一街一巷都见证了广州城市扩建史,也塑造了历史悠久的大城广州。

北京路步行街上,充满岭南风情的骑楼商铺林立,游人如织。而在游人脚下,则是千年古道层层叠压的11层路面,由上而下分别记录着民国、明清、宋元、南汉、唐代5个时期的印迹。

1921年,广州首度设市,随之开启了市政建设,城市空间向外延展的战略由此铺开,并沿着江河水系不断突破城市发展的边界。

改革开放后,广州城市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一座座现代化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统计数据显示,1980年广州的建成区面积为136平方公里,到2022年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为1380.60平方公里,40多年时间里,城区面积扩大了10倍。

从北京路到珠江新城,广州金融城、广州科学城、中新知识城,广州“一路往东”连片开发。与此同时,跨江一路向南发展也是广州城市扩张的主战场,既拓展了城市开发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新世纪以来,广州实施战略外拓,将城市建成区推向珠江出海口,由江入海,城市也从“云山珠水”跃升为具有“山水城田海”特色的大山大海自然格局,实现了从滨江城市到滨海之都的历史性跨越。大湾区时代,广州正处于“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交汇点,随着南沙战略定位跃升,将引领广州向“深蓝”挺进。

谁是区域潜力板

广州是一座超大城市,且是以组团式发展的超大城市。视野放至11区,寻找区域潜力板,首先要从城市规模的扩张来看。

城市规模是由建成区面积、人口总量、经济总量等多个指标共同决定的,其中建成区面积是最直观的指标。

从公布数据来看,广州11区的建成区面积分别为:越秀区33.59平方公里,海珠区65.01平方公里,荔湾区47.39平方公里,天河区101.51平方公里,白云区176.21平方公里,黄埔区162.86平方公里,花都区159.66平方公里,番禺区233.38平方公里,南沙区153.13平方公里,从化区69.20平方公里,增城区178.69平方公里。

对比2021年数据可以看到,越秀、海珠和天河三个区2022年度城市建成区面积无新增;南沙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最大,新增3.75平方公里;其次是增城区,新增3.37平方公里;第三是白云区,新增1.99平方公里;第四是番禺区,新增1.66平方公里。

据2021年的数据统计,当时增城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最大,达4.25平方公里,其次是南沙区(4.15平方公里),番禺区(1.94平方公里)和花都区(1.52平方公里),越秀区和海珠区2021年度城市建成区面积无新增。

从建成区面积来看,番禺最大,其次是增城、白云。越秀区的建成区面积最小,只有33.59平方公里,但越秀区的总面积仅33.8平方公里,这意味着越秀区的城市化程度最高。

从2022年度各区建成区占总面积情况来看,天河区已经达到105%,紧随是越秀区99%,荔湾区80%、海珠区72%,其他八个区建成区占总面积不到一半,尤其是从化区、增城区相对发展土地较为广阔。南沙区的面积有803平方公里,但建成区面积只有153.13平方公里,这意味着南沙城市化的空间还很大。

作为2022年度新增建成区面积最多的南沙区,这一年里“高光”不断。身兼广州城市新核心区、国家自贸区、港澳融入内地平台,以及面向世界的广州新窗口,南沙区无论在城市面貌还是城市发展能级上,均刷新认知。回到南沙的目标,其是要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是大城广州在中国城市坐标体系中寻找价值潜力的探索。

作为全市最大建成区面积的番禺区,则拥有多个城区中心板块,市桥、大学城、长隆、南站、万博等城市化(城镇化)进程迅猛,带动提升广州城市面貌和能级。

“新城”不仅要数量,更要质量

随着广州城市化进程的扩张,“新城”在广州比比皆是。

越秀区的五羊新城;天河区的珠江新城、国际金融城、天河智慧城;白云区的白云新城、国际健康产业城;荔湾区的广钢新城;番禺区的国际创新城、亚运城、万博商圈;黄埔区的中新知识城;南沙区的滨海新城;增城区的荔湖新城等。

产城融合,意味着城市扩张不再仅仅是公共设施和市政面貌的建设,而是走上一条高质量的城市发展道路。

广州提出高标准编制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形成“一廊一带、双核五极”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这将进一步推动广州从“云山珠水”到“山水城田海”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变迁,同时重申“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的十字方针对城市空间格局的指引作用。

在进一步拉开城市空间骨架的同时,广州还在布局如何让老城焕发新活力。根据日前印发的《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将以微改造、混合改造、全面改造多种方式并举,推进广州城市更新。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至2025年,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100平方公里,至2030年,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200平方公里,至2035年,推进城市更新约300平方公里

这可以看出,广州不仅要城市面积扩张的数量,更要城市区域发展的质量。事实上,广州中心城区的发展,较20年前已经发生变化,城市更新取代城市建设成为主流,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也进一步转型升级。

对于广州而言,未来的城市发展将根植“云山珠水”、东西“两翼齐飞”、迈向“海阔天空”,这不仅是大广州的城市发展方略,更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的关键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刘珊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