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深圳新闻 > 正文

从“一个圈”到一座城,见证深圳40年华丽蝶变


从“一个圈”到一座城,从“小渔村”到国际化创新型大都市,从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是今年建市刚满四十年的深圳的故事。  

四十载东方风来满眼春,新时代南海潮头又春风。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消息,引发举世瞩目,被认为是继兴办经济特区后深圳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  

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五个战略定位字字千钧,为深圳锚定了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崭新历史方位。  

这座根植着改革开放基因、奔流着改革开放血液、承担着改革开放重任的年轻城市,注定要踏上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征途,迈开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铿锵步伐。  

深圳南山后海总部基地高楼林立

华丽蝶变:从边陲农业县到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一座城市,浓缩着一个时代的精华。将时钟拨回到1979年,40年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广东省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40年后,深圳完成从边陲农业县到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华丽蝶变。  

诞生培育7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超过280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投资,被誉为“中国硅谷”,被外媒称为“全球4300个经济特区中最成功的一个”……这是建市40年的深圳在全球城市发展史中取得的傲人成绩。  

从一骑绝尘的“深圳速度”,到以高产出、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深圳效益”,到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深圳质量”,再到对标国际一流、打造更具时代引领性的“深圳设计”“深圳品牌”……深圳城市发展的坐标系从来不是单向的、平面的、固定的,而是多维的、立体的、延展的。  

创新是深圳的根与魂。过去40年间,深圳较早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孕育集中体现时代风貌的“深圳精神”;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率先提出建设“一流法治城市”,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打造向世界全面彰显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纯洁性的“精彩样板”……  

近40年来,深圳生产总值增长万余倍,跻身全球城市30强,2018年深圳人均GDP达到19.3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4.2%,各类创新载体达2190家,诺奖实验室已建成9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创新之城……  

一座城市独特的要素禀赋,决定了这座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独特作用的彰显与发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带中最富有活力的城市之一,深圳具有不可替代的制度变迁的‘示范效应’,区域经济的‘引擎作用’,集聚优质要素的‘虹吸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扩散效应’及创新驱动的‘引领作用’。”深圳大学教授陶一桃表示。  

“深圳奇迹”:一座最富有改革开放创新基因的城市  

走过位于深圳蛇口的大南山脚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熠熠生辉。曾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的蛇口工业区,1979到1984年间就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  

从做“三来一补”到高端制造,从制造走向创造,“深圳奇迹”走到了全球创新的顶端。深圳市原副市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唐杰认为,深圳是一座最富有改革开放创新基因的城市,这也是“深圳奇迹”的不竭动力。  

回顾特区发展的各个时期,在困难和挑战面前,特区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今天,深圳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早已不再是“三来一补”“贴牌代工”,而是平均每平方公里有5.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5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深圳以超前理念布局创新产业、营造创新环境,产业链龙头企业与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成为“创新之城”。  

深圳何以能培养大量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唐杰表示,深圳具备了让创新活动迅速扩散的土壤。深圳的中小企业大量地参与进了创新过程,这也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深圳无人机行业的崛起。“深圳是碳纤维制造大市,也非常适合生产无人机的精密零部件,还有手机和传统家电的产业基础。”唐杰总结,从无人机产业的经验看,过剩产能可以迅速为新产业所用。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如今,深圳正以标志性的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宏大叙事中的最新注脚。  

先行示范: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成功经验  

“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深圳决不能满足于交合格答卷,必须交出优异答卷;决不能满足于某一阶段领先,必须全过程领跑。”9月17日召开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提出,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为深圳一切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努力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更好服务全省全国发展大局。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对照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顶层设计”,深圳作出具体部署,拿出实在举措,一张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施工图”愈发清晰。  

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全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高水平规划建设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深圳正以主阵地的作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致力于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深圳将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着力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深圳将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  

瞄准“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七项目标,深圳将不断增强市民群众有温度、可感受、可拥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圳努力实现天蓝地绿水清,打造美丽中国典范。  

“勇做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彼岸的第一艘‘冲锋舟’。”深圳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是继兴办经济特区后深圳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是深圳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深圳将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登高望远、继往开来,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1979年1月  

撤宝安县,设深圳市。同年,蛇口工业区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  

1980年8月26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设置经济特区。  

1985年  

国贸大厦建成,“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之一。  

1987年  

深南大道全线贯通。  

1993年  

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居全国第一。  

2008年  

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2011年3月  

国家正式将深圳前海开发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2015年4月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正式挂牌启动。  

2019年8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  

一线走访  

“特区中的特区”创造“前海速度”:  

平均每3天推出1项制度创新成果  

“一张白纸从零开始,可以画出最好的图画。”2012年年底,前海完成填海工作,用333个集装箱,垒成9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区。近七年后,昔日的滩涂如今已树影婆娑、绿草如茵、高楼林立。在这一派勃勃生机中,也播种、孕育了年轻的希望。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近年来,前海发挥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作用,深度对接“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前海所能”,高标准建设自贸片区,将前海打造成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助力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目前,前海汇聚了汇丰、港交所、嘉里等一大批知名港资企业。截至2018年底,在前海注册的港资企业累计达到10800家,注册资本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是粤港澳青年创业圆梦的地方,目前已孵化创业团队300余家。其中,港澳及国际团队超过一半,超半数项目成功获得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  

随身宝科技创始人郭玮强是在前海梦工场创业的香港青年代表,他介绍说,公司利用前海的政策优势、内地的产业链优势,快速发展,已拥有12项专利。  

前海聚焦制度创新这一核心任务,以平均3天推出1项制度创新成果的“前海速度”,在全国各自贸区中率先打造了制度创新的高地。自贸片区自挂牌以来制度创新成果累计达46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49项,全省复制推广69项,全市复制推广122项。2019年上半年,片区累计新推出制度创新成果48项。  

“制度创新是前海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前海模式’的核心元素。”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香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前海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创造了高速度高质量的前海发展模式,成为新时代发展最快、效益最好、质量最高的代表性区域之一。”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锦侠介绍说。  

见证观察  

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  

多领域全方位走在前列  

40年前,中央赋予深圳经济特区的使命,让深圳为中国经济发展杀出一条血路。40年来,深圳不负重托,在很多领域,发展遥遥领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持续领跑全国。  

吴思康认为,从过去的“深圳速度”到现在的“深圳质量”,再到接下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标准”,“深圳现象”一直引发全球关注,深圳也因此肩负着更大的使命:深圳不仅要走在全国前列,更要为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作出更大贡献。  

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和40年前中央支持深圳搞经济特区,有什么不一样?在吴思康看来,过去的着重点是经济,主要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探新路。当下不只是经济,概括起来说,深圳要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就是要从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5个方面去做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打造成“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  

从中央赋予深圳的战略定位可看出,深圳要打造的先行示范区,不是满足于只做单项冠军,而是多领域、全方位走在前列,不是满足于某一阶段的领先,而是要全程领跑。在本世纪中叶,深圳要成为富有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标杆城市。  

吴思康指出,过去,很多人以为,深圳是享受到了特殊政策,所以才可以持续几十年领跑全国。这是不对的。因为在改革开放后期,深圳和全国其他地方实行一样的政策,并没有所谓的“特权”。习惯了改革的深圳人,学会在现有空间里不断腾挪和创新,从而获得了这座城市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资金举例来说,这方面很多城市的做法是,企业自荐申报,专家“关门”评审通过,相关部门落实资金拨付。这是我们传统所说的“相马”。深圳不一样。深圳的做法是,建立科技攻关项目的动态竞争机制。比如,同一个项目会从众多申报团队中选择3到5个团队同步开展攻关,半年考察一次或一年再考察一次,在动态中逐步淘汰。于是这种动态机制就把以前的“相马”变成了持续的“赛马”。这一改革极大提升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科研成果的创新质量。  

深圳的特点是,一直努力追寻最佳的解决问题办法,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有效率,更有质量。  

例如,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深圳正在通过高质量发展,通过城市更新,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  

最近两年,深圳通过城市更新、工业上楼——比如宝安区的全至工业区,过去的2-3层厂房更新为现在的30层,通过楼板加厚、电梯加宽、承重力加强等举措,使工业机械设备上楼生产成为现实。  

政府鼓励他们这么做,而且不用补交地价。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深圳释放出的工业用地是过去的1.5倍。“真正有好项目,深圳不缺地。”吴思康说。  

【记者】张光岩  

【摄影】鲁力 朱洪波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