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深圳新闻 > 正文

中集产城:打造产城融合平台,做产业园区运营专家


11月14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光明分论坛暨首届中国卫星物联网产业发展论坛”在国内首个卫星物联网产业园区——中集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园(下称“中集智园”)开幕。

论坛吸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叶嘉安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新长三位重磅嘉宾与会作特邀报告,与现场近300位商业航天及物联网领域各界人士共探卫星和物联网产业发展新趋势。

“地面物联网向天地一体化的卫星物联网全面升级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将正向规模化发展。”作为论坛的承办方和园区建设方,深圳市中集产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集产城”)还牵头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

这也恰是中集产城践行打造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的产业园区综合发展平台的缩影。作为中国500强企业中集集团旗下专业化产业园区投资和运营业务板块,中集产城近年来以“产业兴城、产城兴邦”为使命,致力于成为产业园区运营专家为愿景,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做核心拓展,目前已形成智库、智园、智谷、智城等产品系列,已建及在建产业园区面积逾五百万平方米。

扶持区域重点产业,打造全国首个卫星物联网产业集群

此次论坛是在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深圳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光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中集产城、泰伯网共同承办,光明区科技创新局协办的。

王建宇、叶嘉安、张新长三大院士与中位协首席专家曹冲、欧比特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范海生分别在论坛上作了专题报告,从不同的角度,发掘卫星产业与物联网产业跨界融合、集成创新、规模化应用的种种趋势,展现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优化升级。

“光明区正在规划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卫星物联网产业是深圳和光明鼓励发展的重点产业。而中集集团在全球集装箱运输与应用载体领域有着领先的市场地位和庞大的客户资源,以及由此带来超过3000万台终端设备的数据应用、运能调配和信息服务等市场需求及运用场景,因此全面启动中集智慧物联网的生态建设与布局,落地首个卫星物联网产业集群项目,是以市场需求撬动产业链条集聚和行业发展。”中集产城董事、执行总经理张一平说。

据了解,中集产城此次在深圳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国内首个卫星物联网产业园区——中集智园,是“深圳市2018年重大项目”之一。位于光明区门户凤凰城,总占地约2.78万平方米,总计容建面约13.88万平方米,占据光明“一心两区”中产业转化区的战略要位。

园区以卫星物联网产业加速器、高端研发办公、卫星工场、独栋总部等空间为主体,规划有“卫星物联网数据中心、控制中心、服务中心、研发中心、应用中心”等五大中心和“学研产城”生态体系,以及航天展览馆、太空商业和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设施,预计明年可建成开园。届时将充分保障低轨卫星物联网企业的研发生产与生活配套需求,承载企业从成长到壮大,助力卫星物联网产业集群化发展。

“不论是举办高规格的专业论坛,还是成立协会,宗旨都是服务企业,力促卫星物联网产业高速跨越式发展。”张一平说。

当日,中集产城还携手航天科技、中科院、中国电信、日海集团、联想懂的、华讯方舟、华信天线等70余家企业,共同组建并发起全国首个卫星物联网产业协会,共同构建以“卫星应用与物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技术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聚焦产业集聚能力 从“筑巢引凤”到“带凤筑巢”

事实上,此次建设中集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园只是中集产城近年来探索产城融合的一个缩影。早在2013年,中集产城就在东莞松山湖启动建设规模超50万平方米的企业总部基地——中集智谷产业园区(下称“中集智谷”),重点引进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端科技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入园发展,目前签约企业223家,已成为松山湖片区的标杆园区项目。

在江门新会,中集产城则打造了中集智库,以中集模块化建筑为主导产业,集聚包括新型建筑、新型材料、互联网等相关行业,发挥中集高端制造企业的领先技术与管理经验,已成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在产业园区建设和运营领域,‘没有产业资源导入’是许多园区的困局之一。而中集产城传承的是中集基因,依托中集集团世界级的产业发展优势和全球产业资源整合和集聚能力,这是我们最独特的优势。”张一平说,尽管公司前身是中集地产,但自2015年3月更名为“中集产城”后,坚决去地产化,坚定走产城融合的发展道路,去年甚至把营业范围中的“房地产开发”项都删去。

据悉,作为中集八大业务板块之一,中集产城目前贯彻“一体两翼,轻重并举”的战略。其中,“一体”是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的产业园区综合发展平台,“两翼”分别是重资产(面向产业园区整个生命周期,开展综合的投资、开发、建设、运营业务)和轻资产(面向政府和合作伙伴,提供系统的产业园区咨询、招商、运营服务)。

“这种模式在国内还是比较鲜见,因为大部分产业园区仍还在延续‘二房东’的模式,而我们的目的不是赚租金差,是希望真正的进行产业集聚。”张一平认为,产业园的存活有其内在逻辑:第一,不是什么地方都适合做产业;第二,不是什么产业都可以在所有地方成活。这其中涉及到比如上下游产业的衔接、原材料、市场活跃度以及产业在当地的关联度如何等。

“目前中集产城的产业导入主要从三个维度去考虑,一是当地政府对何种产业的诉求,二是中集产业资源是否可协同,三是当地现有主导产业是什么。”张一平以松山湖中集智谷为例,该园区与华为松山湖基地仅一路之隔,而园区导入的电子信息产业实际上就是围绕华为的上下游集群来做,“相当于为华为做产业配套”。

与此同时,相比很多产业园区“筑巢引凤”的做法,中集产城却逆向思维,采用“带凤筑巢,龙头引领”的模式建设和运营产业园区。比如,松山湖中集智谷就率先导入了中集集装箱总部、中集智能、中集新材料、中集多式联运等中集集团内部板块的龙头企业。

“我们希望以‘龙头驱动-产业链导入-产业集聚’的模式,整合引进上下游产业资源,构建服务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系统,为入园企业赋能,让他们在其中产生化学反应,彼此之间共存共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张一平认为,只有帮助企业发展得更快更好,园区才会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截止目前,松山湖中集智谷已入园办公企业160多家,入园企业专利数量达1200多件,去年税收接近两亿元。待园区建成后,预计将引进逾500家高新科技企业和约15000名高端研发人才,实现年产值200亿元和年贡献税收4亿元。

深耕粤港澳大湾区 园区布局已覆盖珠三角六城

为真正通过“产业聚集”实现“产城融合”,中集产城只聚焦专注于深耕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经济带主要城市。“顺应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并结合重点项目拓展区域产业方向,立足中集自身产业资源优势,我们打造了‘6+X’产业体系。其中,‘6’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慧物流、海洋经济、生命健康、军民融合;‘X’是新能源、新材料、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张一平说,中集产城将全力构建产业园区“九大核心能力”,紧紧围绕园区、企业和员工,从产业研究、规划设计、招商服务、孵化加速、金融服务、运营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张一平透露,未来中集产城的盈利模式主要是三种:传统租售模式、运营服务收入和股权投资收益。

“除了投资建设园区,我们还可以单独的输出园区运营服务。”张一平说,目前全国有许多运营效果较差的僵尸园区,面临更新改造和活化。“比如宝安石岩有个老的钢结构加工企业,中集产城为其‘穿衣戴帽’和运营管理后,现已变为一个光电产业园,仅半年就入驻满员,这就是发挥产业集聚能力、招商和运营能力。”

而股权投资则是中集产城更为长远的规划,未来将在服务园区入驻企业的同时,择优进行投资,与企业共同成长,促使园区加速发展。

将来,中集产城要在大湾区九个城市实现全覆盖的战略布局,目前除了深圳前海、太子湾产城综合体项目,东莞松山湖中集智谷、江门新会中集智库、深圳光明中集智园、佛山顺德中集智谷军民融合产业园外,已与肇庆、惠州签署合作协议,将分别打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和生命科技等园区。在长三角经济带则已覆盖上海、南京和扬州。

“作为全球知名物流和能源装备供应商,中集集团在其细分的20多个领域都已做到世界冠军。中集产城也希望通过多元化业务能力的提升,聚焦与中集优势产业相关联领域及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在三到五年内,成为中国产业园区运营专家,产城融合领域的标杆企业。”张一平说。

【撰文】张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