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新的机遇,新的使命,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方面,在建设“未来机场”、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等方面,深圳机场如何规划自身工作?
日前,深圳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红波接受南方日报、南方+全媒体访谈时表示,作为特区连通世界的门户,深圳机场集团紧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构建起以“客、货、城”三大主业板块为主体,“人、智”为支撑,五大战略协同并进的清晰蓝图。

2019年,深圳机场捷报频传,相继实现了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年国际旅客量突破500万人次、国际客运通航城市突破60个等目标,客货排名均进入全球机场前30位,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深圳机场处于大湾区的中心,是特区的窗口、门户,我们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就是服务好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郑红波表示,深圳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机场必须要先行,当好“动力源”。
【先行示范】
规划近百个智慧化项目
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机场建设
“作为特区的机场,深圳机场生于改革、成于改革。”郑红波说,通航28年,深圳机场很好地继承了深圳的改革基因。
1991年10月12日,深圳机场正式通航。作为国内首个由地方政府建设管理的机场,深圳机场是国内最早实现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属地化、企业化管理的国内机场。
依靠不断的改革创新,深圳机场实现了客货运业务的快速发展,为国内民航发展探索了深圳经验。其中,2013年,深圳机场克服多重困难,成为国内首家以300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一次性转场的大型机场。近年来,深圳机场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机场方面先行先试,探出了一条改革新路。
2017年,深圳机场开启了智慧机场建设探索。当年9月,深圳机场作为内地唯一机场,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加入“未来机场”项目试点。以此为契机,深圳机场与华为开展全面战略合作,2018年在国内机场中率先开始数字化转型,启动智慧机场信息化建设项目(一期)。“我们的智慧机场建设最大亮点是从规划到实施,都是全面的、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单项的。”郑红波表示。
据了解,深圳机场分两期规划建设了近100个智慧化项目,构建了机场安全“一张网”、运行“一张图”、服务“一条线”的新模式。如今,新技术、新设备在深圳机场更新迭代,“乘机全流程自助”“一张脸走遍机场”“电子临时乘机证明”“易安检”“一证通关”“行李可视化”等智慧服务带给旅客全新的乘机体验,机场运行、旅客体验都随之发生着“智”变……
说起这种改变,郑红波表示,“深圳机场的智慧机场建设是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是为‘智慧’而‘智慧’,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郑红波介绍说,以国内率先上线的机位资源智能分配系统为例,通过AI算法,系统可实现机位自动化、智能化分配,每天抵离深圳机场的千余架次航班,机位分配耗时由原先的4小时缩短至1分钟,航班靠桥率更进一步提升。“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让数百万旅客在深圳机场享受近机位出行的便利”。
深圳机场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智慧机场建设的创新举措和成效在民航业内引起广泛关注。日前,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支持深圳机场建设智慧机场先行示范的指导意见》,积极支持深圳机场智慧机场建设先行示范落地。
推进数字化变化,打造“先行示范”的“智慧机场”,是深圳机场近年来落实先行示范要求,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的一个成果缩影。“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引领’。”郑红波对深圳机场当好先行示范的窗口充满信心。
【湾区规划】
实施“客、货、城”战略
深度融入城市与湾区
“深圳机场是深圳的门户、特区的窗口,机场的发展一定要与湾区和深圳的城市战略相匹配、深度融合。”郑红波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背景下,深圳机场重新评估、优化发展战略,“概括起来就三个字:‘客、货、城’”。
“客”即机场客运业务。2019年,深圳机场年旅客量达到5293万人次,同比增长7.3%,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第二位,全球排名首次进入前30。“这意味着深圳机场正式进入了全球最繁忙的机场行列。”郑红波告诉记者,深圳机场除了推动客运业务快速发展,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旅客关心的问题,提升客运发展品质。
“旅客出行最关心的就是航班正点”,2019年7月,深圳机场以“同一个空港,同一个梦想”理念为引领,升级了运行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在航班量、旅客量增长的同时,航班放行正常率也达到了最优水平。截至2019年12月,深圳机场历史性实现了航班放行正常率连续16个月突破80%,10月—12月单月都超过90%,全年航班放行正常率接近88%,在全国大型机场中位居前列。2019年,深圳机场全年出港航班准点率排名全球大型机场第6位。
“货”即物流。机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我们不仅要给旅客提供便捷出行体验,还要通过快捷的航空物流,实现优质货物快速进出,密切深圳与世界的经贸往来。”郑红波说。
目前,深圳机场货运吞吐量稳居国内机场第4,全球机场前30,包括UPS、顺丰等一批国内外巨头在深圳机场“扎根”。目前,快件货物在深圳机场总货邮中的占比已达到50%。2019年,深圳机场集团围绕“货”战略实施,对原先分散的货运发展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已初见成效,面对全球航空货运下行压力较大的外部环境,全年货邮吞吐量达128万吨,同比增长5.3%,增速居国内大型机场前列,其中跨境电商直邮出口业务已初步形成规模。
“城”即航空城和临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提升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推进深圳临空经济区发展。为此,深圳机场集团在“十三五”战略调整中明确提出实施“城”战略,全面加快产城融合,大力推动临空经济发展。
“我们正在对标新加坡樟宜机场,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规划建设一个能体现深圳国际化水准、独具创意的综合体项目,带动临空经济发展和周边配套设施完善,力争把‘城’打造为机场集团的重要引擎和城市的靓丽名片。”郑红波对“城”战略实施的前景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作为内地唯一集海、陆、空、铁联运为一体的空港,深圳机场除了在战略上匹配、融入湾区规划和城市发展定位,还借助位于大湾区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提升辐射和服务湾区的能力。“我们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助力大湾区发展和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郑红波表示。
目前,深圳机场已开通30多座城市候机楼,覆盖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中山、珠海、河源、香港等城市,每年运送旅客超过300万人次。机场码头开通了前往香港、澳门、中山、珠海等地的客运航线,每天50多班船班往返。空铁联运方面,深圳机场主动承接穗深城际快线等利好,完善相关配套服务。
【高质量发展】
年国际旅客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
增幅居全国大型机场之首
说起深圳机场这几年的发展亮点,国际化给机场发展品质带来的转变,是显而易见的。
作为城市对外交往的门户,自2016年升级为“国际航空枢纽”以来,3年多时间,深圳机每年新开10条以上国际客运航线,目前国际客运航线通达全球五大洲60个城市。
“我们就是要为深圳架起一条条连通世界的空中桥梁。”郑红波介绍说,深圳机场在国际业务发展中,一方面瞄准全球重要枢纽机场、金融中心、科创中心所在城市,另一方面大力拓展与深圳产业契合度高的城市航线,与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洛杉矶、苏黎世、温哥华、特拉维夫等实现了通航,国际客运航线网络通达全球五大洲,密切了深圳与世界的联系。
2019年,深圳机场抢抓“双区驱动”效应,国际客运通航城市实现了突破50城、60城“两连跳”。一条条国际航线将深圳与世界连通,为深圳企业对外产品运输和商务往来带来了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在吸引外资、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9年前三季度,深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9%,其中外资投资增长了87.8%。国际航线网络日趋完善,不仅为深圳本地企业融入全球经济提供了重要通道,也为更多在深跨国企业总部信息流、人流、物流的快捷、有效流动提供了坚实保障,促进了总部经济在深圳的崛起。
国际航线的发展更给深圳市民出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家门口”飞世界正成为越来越多深圳及周边城市居民出行的选择。自2016年以来,深圳机场每年国际客流增幅均超过30%,增速居全国前十大机场首位。2019年,深圳机场年国际旅客量首次突破了500万人次,达到525万人次,在机场总客流中的占比提升至10%,机场业务发展更加均衡,开启了国内、国际业务“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服务创新】
聚焦旅客视角
率先实现商业“同城同质同价”
对旅客而言,机场是一个什么地方?
过去,人们到机场是为了快速离开——出行的人希望赶紧飞,到达的人想要赶紧回家。“今后深圳机场的目标是,希望旅客因为机场的服务和环境,愿意在机场多停留。”郑红波表示,为此,深圳机场从打造更加多元、用心的服务入手,给旅客更好的体验。
作为特区的机场,深圳机场在服务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国内机场前列。从早期在国内民航率先推出“无陪儿童服务”等服务项目,到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实施“同城同质同价”“差异化安检”“个性化安检通道”“网约车专用通道”等服务项目,深圳机场在服务方面坚持从客户视角管理机场,以旅客需求为导向,打造精品服务,不断增强广大旅客的获得感。“我们希望旅客每次来机场,都能感受到机场服务的变化。”郑红波说。
近年来,深圳机场服务越来越“走心”是不少旅客的感受。创新打造的“悠享候机空间”,在国内首创实现了机场服务资源与商业空间跨界互动;“手扶行李”服务体现了对细节的用心;行李大使“暖心的一扶”走红网络,获赞无数;精心设计的机场“旗舰式”母婴室成为全市和行业母婴设施标杆。
有旅客在微博这样评价:“深圳机场的母婴室,莫名增加了我对这个城市的好感,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从对待宝宝和妈妈的服务上就能看出来。”
“机场以人民为中心、以旅客需求为导向,管理就要更‘开放’,敢于直面问题、倾听意见。”郑红波说,近年来,深圳机场通过面向全社会聘任机场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有奖征集服务提升“金点子”等活动,充分听取外部意见,邀请社会各界共促机场服务提升。
在旅客和社会关注度高的机场餐饮价格上,深圳机场直面问题,通过优化招商、严守商户准入门槛,大力引进知名连锁品牌,提高品牌直营店比例等举措,彻底解决了旅客关心的“一碗面、一盒饼、一瓶水”的价格问题,成为全国首家承诺实施机场商业“同城同质同价”的机场。
“机场服务要旅客说好才是真的好”郑红波说。随着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机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对机场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深圳机场自我加压,面向社会公众及广大旅客发布了新版《深圳机场服务承诺》,其中共有34项内容,涵盖与客户体验密切相关的6个关键环节,进一步促进了深圳机场整体服务水平提升,不断提高旅客满意度和获得感。
【访谈】
“为深圳架起连通世界的空中桥梁”
南方日报:在深圳的城市发展中,深圳机场的定位和使命是什么?
郑红波:民航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产业。深圳机场作为特区连通世界的窗口和大湾区重要枢纽机场之一,日均服务旅客近15万,保障航班1100余架次。承担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先导性设施功能。
机场集团作为机场的运营管理机构,我们的使命就是要加快一流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深圳架起连通世界的空中桥梁,为广大旅客和全市人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出行服务,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发挥好促进区域扩大对外开放动力源的作用。
南方日报:深圳机场集团未来的发展目标是?
郑红波:2019年,我们制定了一份明确的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行动方案,分为近、中、远三个阶段目标推进实施。
到2022年,深圳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6000万人次,其中国际及地区旅客量约7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36万吨,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约48.5万吨。客货运通航城市达到220个,其中国际及地区客货航点达到85个。
到202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000万人次,力争国际及地区旅客量达到1400万人次,即20%左右;货邮吞吐量180万吨,其中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70万吨。客货运通航城市达到230个以上,其中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100个。
到2030年,旅客量达到8000万人次,力争国际及地区旅客量达到约2000万人次,即25%左右;货邮吞吐量达到230万吨,其中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约80万吨。客货运通航城市达到280个,其中国际及地区客货航点达到120个。
我们希望最终可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重要的核心机场、“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具辐射能力的重要国际航空枢纽。到时,深圳机场对周边产业的带动引擎作用将充分显现,成为深圳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动力源,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南方日报:深圳机场扩建工程颇受社会关注。对此,有何规划?对深圳的未来发展和区域经济将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郑红波:随着湾区经济发展,为更好地支撑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深圳机场新一期扩建工程已全面开启,正在加速推进。
其中,位于T3航站楼北侧的卫星厅已于2018年底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基础和基坑工程、西北指廊穗深转换结构施工,全面进入主体结构和屋面钢结构施工阶段,计划于2021年建成投运。卫星厅整体呈“X”构型,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设计旅客吞吐量约2200万人次;三跑道建设相关手续正在加快推进,项目总投资约93.5亿元,按F类进行规划,平行设置于现状二跑道西侧。“T4航站楼”稍晚于卫星厅和三跑道建设投用,目前正在进行软基处理和规划设计。T3、卫星厅、T4之间通过地下捷运系统进行连通。
根据深圳机场最新修订的总规,新一期扩建设施全部完成后,深圳机场终端旅客容量将提升至8000万人次/年。
【策划】甘雪明;曲广宁;杨磊
【统筹】曲广宁;杜艳;刘丽
【采写】何雪峰
【摄影】鲁力;刘玳杞;谢昊燃
【视频】刘玳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