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需要探路者。在2018年获批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顺德,去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这些探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一切用数字说话。4月23日,顺德区统计部门正式发布了《2018年佛山市顺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统计公报》)。2018年顺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其中八大支柱产业增长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5.58亿元,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38元,增长8.3%。
各项数据显示,顺德深化改革的结果是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居民收入加快提升,创新动能更加集聚,在高质量发展中先走一步。
以改革促转型
民企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超七成
经初步核算,2018年顺德区GDP为3163.9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55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774.40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1342.98亿元,增长3.5%;三次产业结构为1.4∶56.1∶42.5。
在各大产业中,制造业是顺德的根基。2018年,顺德把村级工业园改造作为“头号工程”,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改出空间。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培育新的创新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统计公报》显示,顺德区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村级工业园改造等全区重点工作中率先发力,全年实现增加值增长21.3%。此外,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6.6%。
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传统的“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9%。其中,家电与机械制造作为顺德当前的两个千亿级产业,展现出打造万亿级产业的担当。家用电器制造业增长9.7%;机械装备制造业增长8.6%。此外,医药保健制造业也增长25.0%,成为增速最快的支柱产业。
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速,也说明了支柱产业地位的继续巩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家用电热烘烤器具产量增速最快,增长了20%。此外,家具、涂料、微波炉、卫生陶瓷制品的产量增速也较快。
从所有制结构看,在国有资本增长迅速的同时,民营经济仍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民营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2.7%。此外,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是产业发展的利器,尤其是民间投资。去年,顺德出台了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12条”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开展了企业投资建设项目“1121”改革等改革。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5.58亿元,其中民间投资668.5亿元,增长3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0%。
此外,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91.16亿元,增长2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0%。装备制造业投资122.71亿元,增长19.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2.8%。
创新动能的加速集聚则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底气。根据《统计公报》,全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35家。全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上年增长5.6%,其中高级职称7377人,中级职称42761人,初级职称94945人。全年申请专利量38586件,增长23.1%;全年专利授权量25160件,增长34.2%。
以开放扩格局
外源型经济投资增加28.9%
顺德一直以来都是开放发展的典型。改革开放之初,最早的一批“三来一补”企业就出现在顺德。当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顺德迎来了新的开放契机。
作为产业大区,顺德的开放首先表现在吸引国内外资本上。在内生投资动力继续强劲的同时,顺德通过改造发展空间、优化企业服务等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更多外来投资的作用。根据《统计公报》,顺德区去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内源型经济投资803.80亿元,增长10.8%;外源型经济投资151.78亿元,虽然占比还不够高,但是增速高达28.9%。
进驻顺德的海外资本,以服务业为最主要方向,其次是制造业。去年全年,顺德实际利用外资27343万美元。从资金量上看,房地产业占59.83%,制造业占33.3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4.93%,批发和零售业占1.28%。从项目数量看,批发和零售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107个,几乎是总量的一半。
在经济发展的传统“三驾马车”中,对外贸易自带开放属性。顺德去年全年进出口总额1867.54亿元(283.3亿美元,增长8.9%),比上年增长5.8%。其中,出口1464.07亿元(222.3亿美元,增长9.1%),增长5.9%;进口403.47亿元(61亿美元,增长8.3%),增长5.8%。贸易顺差也继续保持在千亿级,为1060.6亿元。
位于龙江的亚洲国际家具材料交易中心在去年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对于顺德家具行业的对外贸易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不过从出口产品看,顺德去年出口的大头仍然是机电产品,为1012.6亿元,增长6.3%。
外商投资企业也是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出口额达到857.9亿元,进口额达到263.5亿元。而分出口市场看,顺德全区对亚洲市场出口642.1亿元,增长2.3%,对欧洲市场出口274.9亿元,增长5.2%,对北美洲市场出口314.8亿元,增长11.4%。
顺德也积极发挥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区位优势,巩固开放发展的基础。去年,顺德区货物运输总量达10969万吨。其中,顺德进一步发挥水路优势,全年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250.68万吨,比上年增长31.8%;内河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55.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港口码头泊位数量63个,比上年下降13.7%。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顺德提出的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擦亮“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可以从去年的数据上找到基础。2018年,全年全区旅游总收入17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旅游创汇4.86亿美元,增长1.59%。全年共接待过夜游客人数454.9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其中,外国人11.43万人次,增长19.1%;港、澳、台同胞39.9万人次,增长6.37%。
以民生促协调
每100户居民家庭有家用汽车84辆
作为人口大区,顺德区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在去年取得较大进步。根据《统计公报》,顺德区2018年末总户数42.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05万户。总人口145.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70.47万人,增长3.45%。
传统上顺德就以“藏富于民”著称。据抽样调查,去年全年顺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038元,比上年增长8.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342元,增长4.1%。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摩托车82辆、家用汽车84辆、电冰箱106台、计算机116台、移动电话300部。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82.28万辆,比上年增长16.4%。
消费价格的上涨保持在一定的合理区间。全年顺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9%,服务价格上涨2.4%。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2.1%,衣着类上涨1.1%,居住类上涨2.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7%,医疗保健类上涨4.7%。
教育是最受关注的民生领域之一。去年,全区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14793人;普通中学65所,在校学生118139人;职业中学13所,在校学生23927人;小学149所,在校学生188743人;在校中小学生人数共330809人。幼儿园331所,在园幼儿97503人。全区各类学校及幼儿园共有教职员工35887人,其中专任教师27844人。适龄幼儿入园率、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均为100%。
截至去年末,顺德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94.24万人,比上年增长8.7%;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95.29万人,增长9.3%;参加城乡合作医疗的有72.01万人。全区各级共有敬老院14家,入住人数2246人。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每月900元/人。当年发放救济款39357.45万元。
在公共医疗卫生投入方面,顺德全年财政医疗卫生支出26亿元,比上年增长2.7%。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668个,增长13.8%。其中各类医院4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18家。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11247张,增长5.8%。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6423人,增长11.4%,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008人,注册护士7605人。
过去一年来,与文体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相对应,顺德的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日益丰富。年末全区共有体育场馆5个,电影放映单位45个,博物馆3个。全年全区共举办大型体育活动330场次,参加人数155万人次。全区运动员参加各类体育竞赛获省级季军以上奖58项。其中,获世界级冠军4项,国家级冠军9项,省级冠军4项。
■数读
人口
年末全区总人口145.2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99万人。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70.4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02万,增长3.45%。
规上工业增加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1.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9.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6.6%。
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内源型经济投资803.80亿元,增长10.8%;外源型经济投资151.78亿元,增长28.9%。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668.5亿元,增长31%,占70%。
对外贸易
全年进出口总额1867.54亿元(283.3亿美元,增长8.9%),比上年增长5.8%。贸易顺差1060.6亿元。
创新资源
全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区级工程技术中心35家。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5083人,比上年增长5.6%。
【记者】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