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以“流量城市”扛起禅城担当


10月19日晚,2019年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国际柴烧嘉年华在南风古灶正式开启,第一晚就吸引了近万名市民和游客参加。

3公里外的佛山创意产业园内,华灯初上就已人头攒动,许多年轻人把这里当作夜佛山的网红打卡地。

再远一点,与南风古灶相隔5公里的岭南天地,是港澳青年来禅创业的一个据点,也是很多外籍人士夜晚休闲的首选。

从三四十年前的东京、巴黎和纽约,到近几年的北上广深,再到如今的佛山禅城,夜经济成为城市活力的全新表征,成为城市“软实力”。

不止禅城的夜晚具有号召力,即使是禅城的白天,其城市魅力、营商环境、便捷交通、悠久历史、岭南文化等,同样具有极强号召力。面积仅154平方公里的禅城,近几年常住人口以每年约2.5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

人才增幅同样可观:截至2019年9月的数据显示,禅城区人才总量已达25.8万人,比2017年增长2万人,增幅7.7%;副高及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累计达1.15万人,比2017年增长0.9万人,增幅达78%。

人员流、资金流、信息流、货物流等多项指标的突出表现,令禅城有了越来越多“流量城市”的特征。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禅城深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将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区位责任、区位担当,在规则衔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接轨、科技产业合作、重大平台共建等领域推出一批更有针对性、开创性的改革创新举措,为佛山争当领头羊、筑强广佛极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禅城贡献。

城市内涵与美丽乡村并进的中心城区

赛龙舟、扒草艇、摘果钓鱼;逛商场、搭地铁、欣赏舞台剧;搞科研、做设计、创业创新——禅城贡献给佛山的,是一个兼具大都市功能与岭南水乡风貌的与众不同的中心城区。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见证禅城的城市魅力:禅城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0.06%,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69%,22场富有禅城特色的“国庆悠悠我心活动”吸引逾20万人次游客和市民观看,文化游、休闲游、陶艺游等旅游产品备受青睐,实现从游客输出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在城市升级“3+2”行动后,作为佛山的中心城区,如何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视野推动“强中心”再升级,做大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功能,考验着禅城的智慧。令人欣喜的是,禅城选择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老城改造、新城建设、乡村振兴齐发力,开拓发展新维度。

提升改造内街小巷,是禅城树立的第一杆旗。自2018年实施内街小巷提升改造以来,禅城区分别对一镇三街的8个片区和3条道路进行了整治提升。通过整治,解决了内街巷雨天积水、内涝、车辆乱停放、乱拉“蜘蛛网”等居民反映较集中的热点问题,内街巷景观和休闲空间的提升,增加了本地文化宣传和居民居住休闲空间,让社区更有凝聚感和亲切感,让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幸福生活。

如何推动城市更新?交通先行。近三年,禅城区至少投资约145亿元用于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建设。其中,截至今年7月底,完成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约84.5%。按照目前的进度,广佛环线首期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段预计2020年3月试运营;佛山地铁二号线禅城段计划2021年9月通车;佛山地铁三号线禅城段主体工程施工用地已全部移交,正进行车站土建工程施工。此外,包括季华北路北延线、南庄大道东延工程主桥等在内的14项重大道路建设工程正在建设和即将动工。这些重点交通项目将加速佛山中心城区与南顺和广州骨干线路的对接,实现交通突围,加速湾区融合。

禅城魁奇路东延线快速对接广州南站,有效促进产业资源的快速流动。戴嘉信 摄

另一方面,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禅城积极留住乡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实施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和乡村振兴计划。两年来,区、镇(街)、村三级投入近1.5亿元,建设179个项目,其中156个项目已经完工,23个项目正在施工中。

新典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罗南村、紫南村、龙津村三条“国字号”村居的基础上,又诞生了“中国乡村振兴先锋十大榜样”南庄村。莲塘村打造“龙狮圣源·莲塘毓秀”品牌,张槎村、村尾村、弼唐村等村居的建设成效也登上中国文明网。

紫南村村民刘瑞妹,曾一度把户口迁到城市,后来又返迁回村,“村里什么都方便,一家人都想留下来。”

以城市更新为承载新要素打开新空间,禅城积极融合全域旅游、全域生态、精品城市理念,抓住空间和环境两大核心,用国际一流湾区的眼光和标准重新审视和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打造承载高端要素的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中心城区。

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

岭南天地尚苑位于岭南天地的最东边,目前入住400户,本地、广州、港澳地区居民各占约1/3。

来自香港的年轻人叶伟俊前后5次修改商业计划书,终于将创业第一站设在岭南天地。“文化气息很浓”,这是叶伟俊对禅城产生的第一印象。

同样来自香港的吴伟欣认为:像禅城这样沉浸在文化中的商业环境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我不想在商场里开传统的珠宝店,这里的建筑很符合我的想法。”

在这里居住,在这里创业。禅城区154平方公里土地上,创业就业的港澳同胞就有2000人左右。无论是自主创业、投资兴业,还是对外交流,越来越多的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人,都投身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热潮中,也在感受大湾区建设的成果,在禅城、在佛山这片新天地里实现梦想。

岭南天地所在的街区有超过150年历史,是保存完整的清代街区。2007年,港资企业瑞安集团取得该片区开发权,将这里打造成展示岭南广府文化的窗口之一。去年,有超过2500万人次游客到访岭南天地。而在高峰时,平均每周有一个港澳商务代表团前来考察。

岭南天地成为展示禅城引入香港优质资源,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程度成效的地标。这里发生的故事,也是来佛山创业的广大港澳青年创业逐梦的缩影。

距离岭南天地7公里的佛山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来自香港的梁子斌每天从8时开始要工作11个小时才会离开这里。“这里两年内租金全免,提供办公设备,还有一系列政策体系支撑。”梁子斌对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服务很满意。

禅城与港澳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民国时期,佛山人就开始过香港、下南洋、走越南、赴欧美经商创业。

大湾区时代,禅城区深刻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机遇,以独特岭南文化和优质营商环境重新嫁接起禅城与港澳之间的深度合作桥梁。

作为佛山中心城区的禅城呈现出作为一座新的流量城市的活力与发展前景。戴嘉信 摄

2017年10月,香港贸易发展局、建筑业界代表、澳门设计师团队齐齐来禅,参加以“设计助推制造”为主题的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节。禅城宣布联合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各大城市的设计协会,成立大湾区设计联盟。2018年4月,禅城举行第二届佛山·禅城旅游文化周暨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并联合各参会城市,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旅行社、酒店及餐饮业联盟佛山联络处,进一步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和交流。

如今,佛山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联盟佛山办事处挂牌成立,禅港澳缔结36对姊妹学校,三地交流合作迈出新步伐。

忙着筹备分店开业的叶伟俊,对未来充满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让我看到好多机会,我要把握住。”

构建宜居文化生态共同体

从历史长河绵延至今,禅城的文化沉淀是厚重的。

禅城是北宋“四大名镇”和明清“四大聚”,商业底蕴深厚。同时,这里也是佛山初地,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陶文化的故乡。这是这座老城区的重要吸引力,厚植文化基底是其发展活力的源泉。

为了讲好“岭南故事”,留住“南粤乡情”,近年来,禅城区以文化融入发展,紧紧围绕打造“首善之区”“创新中心”“幸福家园”三大定位,致力于“弘扬岭南文化之脉,打造佛山文化之心”。

禅城区以文化融入发展,紧紧围绕打造“首善之区”“创新中心”“幸福家园”三大定位,致力于“弘扬岭南文化之脉,打造佛山文化之心”。戴嘉信 摄

禅城区拥有875个文体活动点,全年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00多场次,公益电影播放813场。这意味着,在1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平方公里的文化活动点达到近6个,全年365天,每天的文化活动平均有1.36场,文化活动的密度和频率可见一斑。

文化不仅融入生活,也撬动经济。禅城区启动的岭南文荟小镇、中国陶谷小镇、中国建陶小镇等,都是依托文化打造的城产人文融合的特色小镇。

近三年,禅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3%,2018年每平方公里GDP产出达12.04亿元,人均GDP达13.8万元。禅城区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6名;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第8名;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第13名。是“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十佳案例”“互联网+政务五十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

当前,禅城区抢抓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机遇,结合禅城自身的基础和优势,以“数字政府”改革为重点,深化“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积极对接省政务服务网“便利湾区”服务专区,探索政务服务事项“湾区通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佛山)互联网数据中心落地建设,前瞻布局5G信息基础设施;积极谋划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管理效率更高、服务水平更强、运营成本更低的营商环境高地。

今年下半年禅城开工建设19个重大项目,涵盖了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创新平台、医疗大健康、商业综合体、基础设施、城市品质提升、民生工程等多个领域,将对禅城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城乡生活品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民生项目和城市环境项目成为重头戏,旨在进一步超前配齐配强中心城区功能。

对标最高最好最优,用好国家战略、国际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禅城正奋发前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流量城市”。

■链接

三级治水还原岭南水乡风貌

禅城区南庄镇罗南村,大手笔投入3500万元新建总长15.3公里、覆盖全村的污水管网,成为佛山全市首个完成村级管网铺设的村。

何止一个罗南村,南庄村、莲塘村、鄱阳村、郊边村、东升村、黎冲村、村尾村……村村因地制宜,狠抓治水出成效,区、街道(镇)、村三级治水,还原了禅城区岭南水乡动人风貌。

2019年前4个月的统计显示,禅城区水环境质量居佛山市第一。

“河长领治”先行探索全面履职

鄱阳村委会旁,河涌环绕、绿树成荫,鄱阳村委书记、鄱阳涌村级河长周国权每天上班前,都要绕着村委会旁的环村涌巡查一遍,这已成为他的习惯。如果发现问题,他便立马通知有关负责人,对水问题进行处理。

从2017年6月禅城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后,包括鄱阳环村涌在内的全区197条河涌均有了河长守护。周国权每天的河长工作,也是全区所有河长每天必做的事情。

“河长制”中“河长”的履职,为河湖治理发现问题、发掘问题提供了持续的动力。作为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省级示范点,禅城区推行河长制以来,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连续两年位居佛山全市河(湖)长制考核第一名,得到省、市充分肯定。

今年5月,受水利部邀请,禅城区委书记刘东豪到中组部与国家河长办组织举办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专题研究班,作“基层河长履职尽责”专题讲座,分享禅城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经验。

讲座中,刘东豪提出的“河长不在河”“河长回到河”新理念,跳出河长看河长,体现了禅城区将水生态环境治理与城市转型、产业转型、环境再造统筹谋划推进的创新思维、系统思维,引起众多学员的兴趣和认可,并对广东省和佛山市、禅城区河长制工作赞许有加。

接下来,禅城区将凝聚治理合力,创新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里的水”,为“广东河更美”和“万里碧道”工程做出应有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持续推进亮点河涌建设增进民生福祉

据了解,2016年起,禅城区委、区政府将亮点河涌建设工作列为区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项目。通过河岸整治、景观绿化提升等一系列整治措施,整治河涌33条,整治岸线约25.8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约18.3万平方米,配套市政及休闲设施一批,投资约8.7亿元;先后打造出丰收涌、同济涌、南浦涌、小布窦涌、屈龙角涌等20条集排涝、截污、景观、休闲于一体的亮点河涌,改变了“脏乱差窄”的岸线状况,极大提升周边人居环境及城市品质。同时,实施河涌疏浚扩容、完善引排水系统,先后实施河涌清淤29条,总长约21.5公里,清淤量达16.23万立方米,打造了水清岸绿的禅韵水乡,助力禅城从城市升级走向城市升值。

2018年6月,禅城区正式启动河涌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用大数据赋能治水,对水环境大数据监管平台的应用进行了新的探索与突破。

截至目前,禅城区亮点河涌已完成6条,污水管网已建设106.7公里,黑臭水体完成整治8条,“四乱”问题全部完成整治,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88个。

今年,禅城区将以亮点河涌建设工作为重点持续推进城市更新工作,计划打造奇槎涌、鄱阳南窦涌、吉杏涌、岗背支涌、大基涌、佛山涌南岸、西二涌、大富涌等16条亮点河涌,以提升河涌排涝能力、改善河涌水质、营造河岸综合景观为目标,持续改善河涌水环境和城市综合景观;此外,还将重点推进20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27条黑臭水体整治、73宗“四乱”整治、91个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等重点任务。

【记者】李晓玲

【摄影】戴嘉信

【策划/统筹】段思午


延展阅读:

空间优势晋级,城市“承托力”增强,当好“流量城市”的禅城底气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