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顺德看青岛:传统制造重镇的新攻势|顺德三核两高系列调研⑪


“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我们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生态公司!”在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特锐德”)内的中国新能源生态科技馆,讲解员面对到访的顺德高质量发展对标考察团,对这家被称为青岛“新五朵金花”之一的企业满是自豪。

青岛与顺德一样是传统的制造业明星城市。20世纪80年代后,青岛形成了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传统知名品牌,顺德的美的、碧桂园、格兰仕等一批行业龙头也同步崛起,一度形成“南顺德北青岛”的格局。如今,青岛强力向新的产业制高点发起攻势,顺德开启了“三核两高”新征程。

在青岛,老“五朵金花”纷纷走上了转型之路,新一代“青岛金花”正加快培育;家电、装备、饮料等传统产业焕然一新,生物医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整座城市在“学深圳、赶深圳”的大潮中展示出别样的精气神。

走进青岛,顺德高质量发展对标考察团仿佛看到了顺德自己。青岛面临的许多问题顺德同样遇到,青岛尝试的破题之道顺德也在探索。无论从企业、产业还是城市维度,青岛都仍然值得顺德对标。

寻找新企业

新一代“青岛金花”接棒

300001——镶刻在特锐德公司大楼上的一串数字引起顺德高质量发展对标考察团的注意,这是其“中国创业板第一股”的代码。在其专注的新能源领域,特锐德是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据介绍,该公司目前已是世界最大的箱式电力设备研发生产基地、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生态公司。

特锐德是青岛新兴产业企业的一个典型。几年前,央媒的一篇关于寻找青岛“新五朵金花”报道,把特锐德列为5家企业之一。

青岛特锐德中国新能源生态科技馆展示的智能充电产品。熊程 摄

青岛特锐德中国新能源生态科技馆展示的智能充电产品。熊程 摄

“金花”一词在青岛有着浓重的历史纵深感。1989年,青岛聚焦工业产品提质升级,首次开展了“青岛金花”产品评选。以首批“青岛金花”产品的评选为基础,“金花”逐渐成为了优质企业的代名词,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逐渐为人熟知。而随着时代不断向前,一方面,老“五朵金花”加快自身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青岛呼唤一批新的“金花”。

与顺德龙头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相似,凭借自身制造优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业务的海尔,完全放弃服装行业专注汽车轮胎、智能装备行业的双星,通过进入显示芯片等领域抢占行业新蓝海的海信等老一代“金花”在自身转型的同时,也孵化、裂变出一批新兴的企业。此次顺德高质量发展对标考察团调研的另一站,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科捷机器人”)正是从源于海尔集团。

2008年,曾经在海尔工作15年的陶喜冰和一班同事创立了科捷机器人。在海尔期间,陶喜冰负责了机器人、自动化的应用等工作,其团队也是国内最早从事机器人产业应用的团队之一。在单独创业后,科捷机器人一度遇到困难,由另一家“新五朵金花”企业软控股份注入资金,实现连续多年跨越发展,成为富士康苹果生产线的重要设备供应商,也成为中国首家将机器人出口到丰田日本工厂的国内企业。

像特锐德、科捷机器人这样的企业,在青岛正越来越多,“五朵金花”显然不能概括青岛新兴龙头企业的最真实面貌。青岛也希望推动相关企业大发展。在媒体评选出“新五朵金花”之后,青岛市决定以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为目标,遴选一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培育新一代“青岛金花”品牌。

考察团在特锐德调研。熊程 摄

考察团在特锐德调研。熊程 摄

今年5月下旬开始,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高品质正式启动。根据规划,到2022年,青岛将培育世界品牌500强企业3家以上、中国品牌500强企业6家以上、细分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新锐和特色品牌企业20家以上。

顺德的步伐与之相似。“三个一批”制造业企业梯队培育计划也于今年启动,规划五年内巩固壮大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发展提升50家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打造200家具有高成长性支撑未来的企业。

引领新产业

“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起势

最近,陶喜冰正在忙着跟进一张价值数亿元的欧美订单。在轮胎制造智能装备行业,科捷机器人在全球的主要对手已经只剩下一家。“我们在同等质量情况下的价格,即使在加征高额关税后,仍然相对另一家企业有很高优势。”陶喜冰说。

对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追求,青岛和顺德是一样的。就在此次参与考察团的顺德企业中,多家企业都涉足新兴产业领域。同时在顺德,美的、格兰仕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大手笔切入机器人、芯片等领域,加快迈向价值链高端。

作为青岛市机器人产业商会的会长单位,科捷机器人见证了青岛机器人产业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在其所在的青岛高新区,目前已经集聚了60多家机器人企业,占据青岛市机器人产业商会全部80多家会员的绝大部分。加上一些未进入商协会的企业,这里的机器人企业已超过100家。独树一帜的青岛高新区事实上带动了全市的机器人产业集聚。

考察团在科捷机器人调研。羊建溶 摄

考察团在科捷机器人调研。羊建溶 摄

一个新兴产业的集聚,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早在2013年,其他一些地区还只是部分民营企业自发进入机器人行业之时,青岛高新区就主动实施了产业集聚政策。陶喜冰回忆道,当时青岛高新区专门划出约30亩土地,以相对优惠的土地价格、一系列的专门扶持政策,把全市其他地区的机器人企业吸引过来。预计到今年底,这里将容纳150家企业集聚。

相比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由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更需要久久为功的扶持关注。今年3月,青岛市发布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分6个方面10条措施,对机器人整机、系统集成、关键零部件项目等进行大力奖补,并以重金加强平台建设和鼓励创新产品研发。

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是青岛“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行动方案中的重要攻坚任务。去年开始,青岛市聚焦高质量发展强势发起“15个攻势”,“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排名榜首,当年就实现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7%,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6.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1.8%。

去年底,由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科技、旷视、海康威视等15家人工智能行业知名企业共同起草了《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宣言》发布,标志着“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的全面展开。“希望这些高科技企业在青岛发展人工智能、培育工程师,把算力算法算据变成产品,应用在传统产业提高效率。”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回到顺德,原有的传统“八大支柱产业”体系正在深刻变革,加快打造家电、机械两大主导产业,机器人、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以及珠宝、家具等四大特色产业的“2+4+4”现代产业体系。

创造新城市

“小深圳”与“北深圳”的碰撞

去年初,青岛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赴深圳招商时发表的演讲一时红遍全网。青岛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并且首先“学深圳人、赶深圳人”,首先首先要“学深圳的企业家、赶深圳的企业家”。

学是真学、大力学。针对企业服务,青岛很快推动了“千名干部联系服务万户企业”工作。“为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市政府有时候会开会到凌晨一点多,我也参加过几次这样的会议,干部们非常拼。”陶喜冰对来访的顺德高质量发展对标考察团表示。

不但要远程学、参观学,而且要近距离学。去年5月,青岛派出的首批157名年轻干部远赴深圳,开启了首期体悟实训之旅。根据计划,青岛将每年分2—3个批次,统筹市直单位、市直企业、区市、功能区、镇街等各层面择优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每批100天左右时间、150人左右规模,先在深圳举办以“市场化法治化”为主题的集中培训班,然后安排到深圳大型企业、投资机构和中介组织体悟实训。每批干部回来后,还要举行心得汇报会。

学习成果还要制度化,推动深化改革。去年青岛系统梳理和明确了65项青岛在做但深圳做的更好的事项、18项深圳在做青岛还没开始做的事项、11项受深圳启发而创新提出的事项。

深圳是每年被全国其他地区学习最多的城市。为什么青岛要把“学深圳”这件事做得这么复杂?在青岛看来,深圳的GDP青岛短期无法赶上,也无法拥有深圳那种集聚全球资源的地位。因此,学深圳就是要学习深圳开放、创新、改革的精神,学习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服务型、效率型“三化三型”政务服务环境。

前往青岛之前,顺德高质量发展对标考察团也到访了深圳,深入街道和社区学习企业服务,走进企业学习创新发展。事实上,每年顺德都有多批政企考察团到深圳学习交流。去年12月,顺德也提出了建立对接深圳有效机制,选派干部挂职,全面对标深圳在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全面开放等方面的先进做法,主动学习深圳、拥抱深圳,全力促进两地在多领域开展合作。

如果说顺德是珠江西岸的“小深圳”,那么青岛则可以说正在将自己打造成为齐鲁大地上的“北深圳”。未来,“小深圳”和“北深圳”之间还将碰撞出新的火花。


■编者按:

8月3日至7日,由顺德区委政研室发起、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组织,在前期区内调研基础上携手19名企业家,组成顺德高质量发展对标考察团,5天跨越3000公里,走访深圳、合肥、青岛三座城市的先进企业单位,政企媒社共探高质量发展之道。8月17日起,南方日报推出顺德“三核两高”系列调研报道,敬请关注!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熊程

【统筹】王基国 刘嘉麟

■阅读更多

顺德“三核两高”系列报道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