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发展成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东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间,东莞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从不到5平方公里发展到900多平方公里,城市中心走出莞城,以“五年见新城”的速度打造新城区和松山湖,各镇街城市建设全面开花。70年的城市发展,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打造“三中心六片区”城市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0年时间,变迁的是这个城市的面貌,不变的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初心。
从小旧农业县到工业化地级市
据《东莞市志》记载,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莞是广东省东江行政区辖下的一个农业县,下辖3个县辖市(莞城、石龙和太平)、8个行政区和万顷沙特别行政区。这种“一县三市多区”的格局只存在大半年,就将莞城、石龙和太平改为了县辖镇。
行政区划变了,但东莞的城市面貌多年却没有变化。《东莞市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县城的管辖范围不断扩大,1959年将城郊的博厦、罗沙、细村3个农业大队划归莞城管辖。即便这样,建成区面积也仅有4.98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城镇化规模很难再适应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1985年9月5日,国务院同意设置东莞市。1988年,又批复东莞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由此结束了东莞1000多年的县级建制历史,也为东莞快速城市化插上了翅膀。
莞城,是现代东莞发展轨迹变迁的“见证者”。一直以来,它被老莞人视为东莞中心的中心,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个县辖市之一,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三个较具规模的城镇之一,再到上世纪90年代成为东莞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莞城中心城区的地位几乎没有变化。
今年82岁的老莞人钟叔,对此深有感触。“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建了很多工厂,所以外地人都集中在这边,一到晚上很热闹的。”钟叔介绍,那时莞城交通便利,商业发达,自己也经常去商场买日常用品。而其他镇街的人来莞城,也会戏说“去东莞”。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繁荣的城区,在进入21世纪后逐渐让出了中心位置。
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
2001年,为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强化中心城区的建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的口号,由此掀起了新城建设热潮。
2002年,全市按照“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工作思路(“一网”即高标准基础设施网,“两区”即城市新区、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张牌”即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率先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建设和完善,先后完成了东莞大道、东江大道、松山湖大道、东部快速、常虎高速、环城路的建设和四条主干公路的改造工程,既密切了各镇街与市中心之间的联系,也奠定了东莞现在组团式发展的基础。
2002年,东莞又启动了建设市行政办事中心等大型工程。两年后,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行政中心广场正式向市民开放。行政办事中心、会议大厦、展览馆、科技馆、图书馆、玉兰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散布其间。随着行政办事中心的启用和一批建筑的建成,南城也逐渐取代莞城,成为了东莞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而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东莞为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专门打造的一个产业园区,重点引进研发机构和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装备制造企业。2001年开始建设,次年5月,它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2006年的5年时间里,东莞全市共实施市级重点工程164项,总投资达296亿元。那5年,东莞凭借着建造新城的决心和动力,收获了“中国十大最佳魅力城市”“国家花园城市金奖”等多项荣誉。
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三心六片”
随着全域城市化的推进,市镇两级行政架构带来的各自为政、各自建设城区的弊端逐渐显现。201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一中心四组团”的工作思路,强化统筹发展概念,随后,又将全市划分为六大片区,推动城市空间从分散到集聚,从多组团到大组团转变。
延续上述思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潮中,东莞提出构建“三中心六片区”的城市格局理念,将中心城区、松山湖国际性科技创新中心、滨海湾新区作为今后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近年来,东莞更加追求城市品质和内涵。2017年,东莞启动了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计划工作,以中心城区强化、城市更新、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十大领域为重点,聚焦“一心两廊三区四门户多节点”重点区域,投入近千亿推动了一批精品工程。之后,全市在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提升城市品质内涵上继续着力推进各项工作。
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全市将按照“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的发展思路,建设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目前,中心区品质提升工程“一心两轴三片区”建设如火如荼。随着423米的国贸中心二号楼封顶、东莞大道改造升级、东莞中央商务区征地拆迁启动、黄旗南片区规划升级步伐加快……东莞迎来新一轮城市建设和品质提升热潮,钟叔们对东莞未来城市面貌充满期待。
亲历者故事
“五年见新城”亲历者钟发枝:
几十个项目一起上 ,因雨季影响进度落泪
2001年9月,正在享受年假的钟发枝接到电话:立即到市城市建设工程总指挥部报到,参与“五年见新城”工作。此前,钟发枝刚参与过东莞大道的建设。正是这条在东莞有划时代意义的大道,掀起了东莞本世纪初城市建设的热潮。
“五年‘见’新城,不是五年‘建’新城。”多年以后,时任总指挥部工务部副总监的钟发枝提醒记者,留意这一字之差。为了抢抓工期,钟发枝和同事们五年没有年假,节假日也只有春节才休息。最多时,几十个项目一起上,经常晚上开协调会,每天要完成1500万元的工程量。短期内要完成290多亿元的工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其间,为了建设东莞理工学院体育中心、迎接全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召开,从未哭过的钟发枝,因为雨季太长项目进度不理想,在一次工作汇报时竟流下了泪水。
短短五年,昔日的荒地、鱼塘和泥泞小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在全国面积都排在前列的广场,和其周边的十大建筑,东莞的路网也全面贯通和升级,新城雏形初见。如今,钟发枝是市城建工程管理局副局长。面对记者的提问,钟发枝既有对当年热火朝天建设场面的追忆,也有对城市建设的思考,对“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充满期待。
【见习记者】冯灿宇
【记者】张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