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星级公厕、一厕一景,“厕所革命”助力品质东莞建设


一棵绿油油的玉兰树下,一男一女背靠背各坐一个凳椅,两个凳椅相互交错,形成了DG字样。原本上不了台面的如厕之事被刻画得清新雅致。这是东莞首批50座星级公厕的统一logo标识,也是东莞正在开展的“厕所革命”的生动写照。  

公厕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的尺子。为助力品质东莞建设,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2019年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进“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因地制宜,管养结合,打造了一批高标准、人性化的公共厕所,它们秀外慧中,一厕一景,处处体现着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哲学。  

50座星级公厕“方便”市民  

冬日的暖阳悄悄散落在会展中心西绿地广场的草木上,透过斑驳的绿叶,一座崭新的棕白相间的别墅式房子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座高端大气的建筑是行政中心广场的1号公厕。除了有着好看的“皮囊”外,它还有着有趣的“灵魂”。  

高拱的天窗、长长的回廊、晶莹的瓷砖让整个公厕通风采光,自动隔离了阴暗臭味。安装在厕所门口的屏幕显示着男女厕所的人数和空位情况。支撑这块屏幕运转的是一套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厕所系统,它能准确感应到是否有人如厕。无障碍卫生间、母婴室等人性化设施让不同的社会群体在方便的时候更加“方便”。门口的无人便利店和休息桌椅则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印象,让厕所不再只是厕所。  

小厕所,大民生。2019年,东莞市政府将“厕所革命”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计划全年完成不少于1000座二类以上标准公共厕所的新建或改造(包含50座星级公厕)。截至11月底,全市已经完成了690座公厕的改造,另有454座正在施工中,预计年底都将完工。其中,在一类公厕的标准上继续拔高,高标准、人性化的星级厕所格外引人注目。  

市场化运作“以厕养厕”  

这些星级公厕大都坐落在人流量密集的城市中心地带和旅游景点,不仅做到了干净、环保、有科技感和文化底蕴,而且注重细节建设,处处渗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行政中心广场6号公厕为了方便市民为手机充电,专门在厕所的墙壁上留了USB接口,但接口下面没有放置挡板,充电者需要手持手机等候。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郭怀晋在走访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当即要求整改。  

“你给市民提供了好的体验和服务,他们就会以高的素质来保障厕所的环境,就像很少有人会在干净整洁的马路上扔垃圾一样。”在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环卫科工作人员陈灼威看来,星级公厕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将变成一个城市公共形象的呈现载体,是品质东莞建设的有力佐证。  

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星级公厕的建设还引进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除了政府主导外,大型国企和民企也参与其中。捐建方可以设置捐赠牌,进行广告投放和企业形象展示,并参与后期的运营,实现“以厕养厕”。投资180万元的行政中心1号广场就是由东莞交投集团捐建的。厕所入口一块醒目的东江大桥雕塑巧妙地将东莞的城市名片和交投集团的企业形象融合在一起,韵味十足,象征着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赢。  

环保公厕暗藏“黑科技”  

在“厕所革命”专项行动中,政策、资金、技术缺一不可。2019年,东莞市镇两级财政纷纷投入资金用于公共厕所建设及升级改造。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出台了《东莞市公共厕所升级改造技术指引》为全市公厕提供标准示范,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考虑到各镇街(园区)在财力、人口、空间和地域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又极力鼓励各镇街在规范标准的基础上量体裁衣,把钱用在刀刃上。  

“碗就这么小,你不能放太大的包子。”陈灼威用了一个比喻形容东莞“厕所革命”的因地制宜之策。麻涌镇借推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东风,最先在全市发起了“厕所革命”,目前全镇50座公厕已按照国家3A或准3A旅游公厕的标准完成升级改造。  

走近麻二公园公厕,外墙立面因地制宜设计,与周边的假山、榕树融为一体。在华阳湖湿地公园,一个长着三角梅的白色庭院公厕与周边水乡的白房子相得益彰。  

“魁楼晚望”是“麻涌八景”之一,对面是“兰陵戏台”。登楼晚望、兰陵听戏,是麻涌镇麻四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一。旁边的魁楼晚望公园公厕没有破坏这种意境,同样是古色古香的瓦楼建筑,像是一个古建筑景点。这就是麻涌“厕所革命”最大的特点,公厕与周边环境相融合,50座公厕,50个“模样”,公厕在服务于人们看景游玩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个景点。  

在历史文化名镇茶山,公厕和文化进行了融合,让人在如厕时也能感受到“诗和远方”。有着800年历史的南社古村落群里,一座旅游公厕紧挨着古戏台,公厕过道的一堆绿植饰品中摆放着省级非遗茶山公仔,一男一女两个公仔精灵可爱,让原本“藏污纳垢”的厕所充满生气。  

在另外一个古村落牛过蓢,一个修建在有661年古树之下的公厕充斥着牛文化,门口挂很“牛”的对联,上联是“牛过龙涛留佳话”,下联是“蓢来凤羽树文明”。墙壁上也挂了不少以“牛”为元素的装饰画。在横沥,两座冲刷不用一滴水的环保公厕则让厕所有了“黑科技”。金牛公园、体育公园两座星级公厕的粪尿处置设备采用新型环保设备(STP公厕系统)。STP是一种基于马桶无需水冲,粪尿被独立打包收集,生活污水源分离,污物和污水原位资源化处理,再生水就近回用的生态系统。  

推行“所长制”“夫妻档”管养模式  

东坑镇1号公厕的门口专门张贴了一个日常巡查登记台账、卫生间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名称,所长名称、监督电话等信息。这座公厕的管理员是刘秋生、曹存英夫妇。从每天清晨5时公厕开始运营,到深夜12时关闭,长达19个小时内,这对夫妇除了完成固定的“六大清洗”外,基本上每隔15分钟就会到厕所查看一次。  

在长达13年的时间内,刘秋生、曹存英夫妇兢兢业业,不仅让这座硬件设施有些老化的公厕给人留下整洁、干净、舒适的印象,还以一副热心肠被广泛称赞。一旦碰到阴雨天气,他们会专门在厕所门口摆放一个桶,让硬件更“硬”外,还需要让软件不“软”。如厕的人放伞,两人会专门站在门口负责看守。如果有人离开时忘记拿伞了,他们还会追上去提醒。  

东坑1号公厕是东莞公厕在管理和养护方面的标杆。三分建,七分养。除了要让硬件更“硬”外,还需要让软件不“软”。为了做好公厕的规范化管养工作,东莞目前已经构建了三级“公共厕所所长”体系,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公共厕所管理机制。市级部门(单位)管理的公共厕所由各部门负责人担任“所长”;各园区、镇(街)公共厕所由园区、镇(街)主管部门负责人担任“所长”;各村(社区)公厕的“所长”则由村(社区)主要负责人担任。  

所有公厕都设有专职保洁员,“夫妻档”保洁员被大力倡导,城管部门为夫妇两人配备了专门的休息室,有的甚至是居住场所,以便于他们安心工作,全天候24小时负责保洁。  

除了有正面顶层设计的管理机制外,结合“洁净城市”、“行走东莞”、“精细化考核”等系列抓手,东莞的公厕管养还时时被各种监督力量所倒逼改进。每月“洁净东莞”指数测评中都会有公厕被纳入黑榜。某公厕一旦上了黑榜,其外立面还将被挂牌戴帽;如连续两个月被纳入黑榜名单,其所在各园区、镇(街)主要负责人将被约谈。

【记者】葛宇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