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寻味东莞》受热捧:一口一口吃出城市魅力


7月31日晚17:40,《寻味东莞》最后一集在央视财经频道(CCTV-2)播出,再度登陆央视。与此同时,该纪录片在哔哩哔哩平台上线三天播放量就超过32.3万,这部城市美食纪录片热度不减,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食客前来“打卡”,一口一口吃出城市魅力。

图7

该纪录片由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策划、联合稻来传媒拍摄制作,分为《得天独厚》《山水相逢》《欢宴流转》三集,分别对应的是东莞人顺应天时、依山傍海和迁徙交融来创造美味佳肴的过程,通过近20个人物故事,串联展现了130多种食材和菜式,将东莞美食还原到一日三餐、季节性食材、区域自然生态以及背后所呈现的家庭观念、城市精神,充分展现当地美食风貌,打造了又一张城市名片。

近日,南方+记者回访了片中的出镜人物,探寻纪录片背后的城市缩影。

订单全国飞:人人知是莞荔来

“仿佛一夜之间,东莞最高的山峰脚下,开满了白色花朵,花蕊中晶莹的液体,散发出清甜的味道。”《寻味东莞》中,第一集开篇讲的就是远近闻名的罗叔家的荔枝。罗叔,本名罗卫国,是拥有四十多年经验的荔枝种植能手。

《寻味东莞》中展示的罗卫国家的荔枝

《寻味东莞》中展示的罗卫国家的荔枝

得益于去年夏天《寻味东莞》的播出,罗叔家的荔枝在这个夏天更加畅销,谈起荔枝的销售,他兴奋地说:“卖到哪里都有,山东、北京、上海、深圳,全国各地都有……”

以往,罗叔的果园里主要做的还是熟客生意,但在《寻味东莞》播出后,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图7

受疫情影响,今年荔枝季的果园显得有些冷清,来采摘荔枝的人少了,但罗叔说,“虽然来果园的人少了,但是荔枝都通过快递寄出去了。”

运输技术的进步,使得来自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体会到“才下枝头,就到舌尖”的新鲜荔枝,像罗叔这样的荔农再也不愁销售。荔枝季已经结束,罗叔还在继续忙碌,将荔枝晒干,为下一年的荔枝收成做准备。

“烧鹅濑”引力:广深食客寻味而来

中午时分,位于东莞市莞城街道中山路的中山餐馆渐渐热闹了起来,店面地方不大,但人气很旺,慕名而来的食客络绎不绝,老板凌建成正在店里忙碌着。点单后稍等片刻,一碗汁浓肉香的烧鹅濑粉便闪亮登场。

《寻味东莞》中展示的烧鹅濑粉

《寻味东莞》中展示的烧鹅濑粉

这碗烧鹅濑粉承载着不少老莞城长大的孩子的回忆,此前,在《寻味东莞》第三集中便选择在这家老字号里为观众讲述了“飞刀华”姐弟与烧鹅濑粉的故事。“《寻味东莞》播出后,客流量明显地翻了一番,不少食客从广州、深圳专程开车来吃,几乎忙不过来了!”凌建成说。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我爷爷凌伟根已经在大西路上开了伟记面馆,后来在1985年我爸爸凌耀权开了这间中山餐馆,我就开始一直跟着做。”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一碗烧鹅濑粉,是凌建成的匠心精神,也是他对“烧鹅濑粉”这张东莞名片的坚守与传承。

图7

“我们做了几十年了,希望能保持传承最佳品质,不丢东莞老字号的脸,我也希望这种正宗的味道能发扬光大,让更多五湖四海的朋友能品尝到。”

近年来,凌建成和亲戚朋友们在东莞市长安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强调,“是直营,不是加盟,就是为了保证品质。”他表示,他们还研究了真空包装的技艺,希望锁住美味,让全国各地的食客都能品尝到东莞的烧鹅濑粉。

走胃又走心:最动人的还是“烟火气”

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东莞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王志良特别提到《寻味东莞》中的第二集《山水相逢》带来的影响。

“在纪录片播出之后,大家对东莞的印象其实是有所改观的,之前大家都只知道东莞的制造业,但现在观众们就会突然发现,原来东莞汇聚了这么多的餐饮文化,山乡片与水乡片的餐饮文化差别竟然这么大。”

图7

从农业县走来的东莞,自然藏匿着很多经典的本土食材;而在改革开放以后,东莞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饮食文化也因此不断交融发展。

透过镜头,《寻味东莞》展示了“制造名城”背后不为人所熟知的饮食习惯与烟火故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山区与水乡的交融,新旧饮食习惯与文化的相互融合、更新,最打动人心的依然是片中所呈现的美食与人的故事。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今年东莞的餐饮业总体情况向好,比去年同期都要好很多。”王志良说,“去年《寻味东莞》的播出让大家对东莞的蟹、鹅、腊肠这几样美食的关注度都大大提高了,对东莞美食的‘走出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7月30日,东莞市委十四届十四次全会上通报了东莞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地区生产总值5000.11亿元,同比增长12.0%,市场主体总量达139.6万户,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东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东莞15-59岁人口为852.11万人,占81.41%,居全省第一,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属于典型的“年轻城市”。

图7

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东莞靠什么把人才留住?答案便藏在这种城市大街小巷的烟火气中,可以说,东莞既上得了“厅堂”,也下得了“厨房”。

家住南城的戴女士来到东莞已经三年了,来自湖南的她一开始并不适应广东的清淡饮食,但后来她发现在东莞也能吃到很多好吃的湘菜,时常能在异乡吃到家乡的味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爱上了粤菜,渐渐地养成一个广东胃。东莞地方不大,却藏着许多地道的餐厅、小店,因为吃不尽的美食,我把东莞当成了第二个家乡。”

《寻味东莞》为东莞打造了城市名片,助力更多东莞美食“走出去”,而美食作为城市的文化符号和软实力支撑,也成功为东莞留住了人才,如此便也印证了“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

【撰文】何绮莹 陈琬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