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
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
春园、简园、逵园、中共三大会址
……
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痕迹
近日
新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和广州市的重要红色史迹
广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祠
保护修缮完成
已对外正式开放
红色遗迹杨家祠
杨家祠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越华路116号,始建于清朝,为广东省和广州市重要的红色史迹、广州市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1918年初,杨匏安举家迁居杨家祠。杨匏安在杨家祠的油灯下,撰写了大量文章,宣扬马克思主义,是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
百年祠堂换新颜
新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杨匏安旧居
将展出固定陈列
“华南明灯——杨匏安旧居革命史迹展”
陈列展览分为
“革命先驱杨匏安”“红色据点杨家祠”
“群英荟萃管东渠”三部分
详细介绍杨匏安的故事
在保留杨家祠原本面貌的基础上
祠堂北墙通过写实绘画
和VR虚拟的呈现手段
复原了杨家祠后座与相邻天井原貌
摄影:梁钜聪
东厢阁楼放置了
民国复古桌椅、文房用品
复原了杨匏安在书房挑灯工作的场景
阁楼设置了一盏常亮的油灯,寓意杨匏安虽已离开,但他的革命精神和宣传创作,如同案头的明灯一般仍在燃烧和传递。
“绣花功夫”开展微改造
杨匏安旧居文物本体修缮
由广州市文广旅局负责
农讲所具体实施
其修缮工作
可以说是以“绣花功夫”
细细开展的
不仅提出实施精细化管理
更以“保护优先”的原则
尽可能接近历史、还原历史
杨家祠的修缮对包括地面麻石铺装样式、缝隙,门口牌坊样式、造型,壁灯样式,西广场花园树木种植等每一个细节都下绣花功夫进行把关,确保每一处都精心雕琢而成。
除了对本体进行修缮
越秀区代建项目管理中心
还负责对杨家祠周边环境
开展微改造工作
杨家祠周边环境微改造工程建设范围约3402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人行道地面铺装更新(省民政厅至省煤炭总公司段人行道),南入口及巷道改造,三线下地,排水改造,西院落空间改造提升,东巷道空间改造,提升东广场,打造红色文化园地,街道家具设计与制作,标识系统设计与制作以及部分拆除工程。
意外发现清代壁画
在进行杨家祠修缮工作中
意外发现了
杨家祠正门门楣上方的壁画遗迹!
专家组为此调动一支文物修复技术力量,使用微粒子喷射技术,小心翼翼地从年久失修的古建门楣上清理出精美的传统壁画。
壁画《东坡笠屐》,讲述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东坡的一个生活故事(柯楚彬供图)
经文物专家鉴定,目前清理出的三幅壁画,均出自清代广府祠堂壁画画师陈灼文,分别为《雁塔题名》《东坡笠屐》《兄贤弟孝》,题材都与学业相关,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壁画《雁塔题名》,这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及第的代称,在家门上方绘制此画,寄托了屋主希望子子孙孙都能够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尽享荣华富贵的愿望(柯楚彬供图)
目前
杨家祠已经修缮完毕
正式对外开放
这个周末
快约上小伙伴
一起去感受
百年祠堂的魅力吧~
素材来源:农讲所、微社区e家通广州北京街
编辑:洪嘉琳
摄影:胡瀛斌(有标注的除外)
责编:雪伊
编审:刘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