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潮州是“博物馆之城”,自2016年启动“博物馆之城”创建工作以来,一大批地域特色鲜明、文化艺术价值彰显的博物馆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展示潮文化魅力的窗口。截至目前,全市列入“博物馆之城”的各类博物馆、非遗馆、陈列馆54座,成为助推潮州文旅融合发展的亮点。即日起,南方+潮州文旅频道精选其中部分博物馆,进行全媒体推介,呈现内涵丰富的多元潮州,敬请垂注。
【策划】达海军
【统筹】苏仕日
点击收看下面视频,先来一睹为快吧!

身为茶艺师的晓燕时常跟手拉壶打交道,平日里,一只只茶壶在她手中旋转、跳跃,划出道道美丽的弧线,烹出了杯杯好茶。但亲自动手学习手拉壶制作,还是头一遭,这着实让她大开眼界。
潮州工夫茶“四宝”中,手拉壶是其中之一。
本期栏目,我们走进潮州市章燕明陶瓷壶艺研究所,观赏潮州手拉壶的“形与神”、感受手拉之“功和魅”。湘桥区西塘村,被誉为“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村”,这家已列入博物馆之城系列馆的研究所和新开设燕明壶艺体验基地就在村子里。
潮州市章燕明陶瓷壶艺研究所展示的部分手拉壶。
潮州手拉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潮州手拉壶是被称为“土罐”,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年制壶技术水平较为一般,仅以实用——冲茶为目的。如今,这一门制作技艺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手拉壶也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实用与观赏于一体的艺术品。
潮州工夫茶少不了手拉壶。
章家是潮州手拉壶百年老字号“老安顺”的传承者,第四代传人章燕明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儿子章海元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饶宗颐先生曾为他们题写“五代同壶”,如今孙辈章湘建和章烁臻均已能熟练地制壶,可谓是“六代同壶”。
饶宗颐曾为章燕明父子题词“从心所欲”“五代同壶”。
馆藏有三百多把手拉壶精品,神形各异,可谓件件皆精品。在这里,可以看到潮州手拉壶的发展的历史轨迹,馆内保存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各个年代的作品。从单孔到七孔壶嘴,从土水装饰至素面壶身,从单一圆形至花样迭出,这里的壶突破了很多人的想象。章燕明、章海元父子俩制作的多件(套)壶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国美术馆等地收藏。
林晓燕用章氏的砂铫和手拉壶等展示潮州工夫茶艺。
章氏父子制作的手拉壶精良耐看,壶壁轻薄质地却坚硬,若是敲击起来,其声音清脆悦耳,手感舒适。这还只是基本的功底。
在传统经验和技巧的基础上,他们兼容并蓄,大胆融入了创新元素,父子合作创作了一系列有传统元素的创新作品,有基调、有新视角。
你看,寓意圆圆满满的“祝寿壶”、可冲泡10杯到1杯茶汤的“十全十美”系列壶,组成“五环”“2008”样式的联体“奥运壶”……各式各样的手拉壶令人眼花缭乱。
壶小乾坤大。章海元说,手艺人让泥巴变成了壶,文化的赋能则让它们有了灵魂和生命。父子俩与文人们的合作,更是将原本实用为主的手拉壶大大提升其文化内涵。细细品读每把壶,它们仿佛都被注入了灵气,好似会说话、能跳舞,甚至能吟诵一首诗。
章燕明、章海元大师借《鱼乐图》之壶,祝福生活吉祥,来表达精神自由的象征。
林晓燕在向章海元学习手拉壶技艺。
手拉壶的制作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控制好却并不容易。
眼前的这把《情侣舞》壶便是动感十足,条形向上弯曲成“心”状的壶柄优雅飘逸,如舞者的身段,若舞者的水袖,亦像舞者的舞带,壶定亦动。又如这把《梦里水乡》壶,壶盖上施以绞泥手法成型来表现满天的彩霞,壶身大面积留白,恍若游子五彩缤纷的梦,梦里水乡、梦中彩霞,诉说着思乡之情,让人醉在梦里。还有《月亮之歌》《秋水鸿雁》《清泉石上流》……不正是一首首可以唱出的歌,可以吟诵的诗吗?
林晓燕欣赏的壶是《情侣舞》。
《月亮之歌》剪影。
晓燕说,《杜甫草堂》《敦煌艺术》等细腻精致的作品让她大饱眼福,章大师把很多文化元素融入到主题中,有他个人独到的见解与创新精神,具有艺术价值与收藏意义。
《草堂》的纹理非常特别。
《敦煌艺术》中的手拉绞泥杯。
章氏的手拉壶逐渐被更多人认识,更多高端机构争相收藏:《长虹贯岳》《圆》《紫晞》被我国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收藏;《祝寿壶》《十全十美》《鱼乐图》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的。
《十全十美》剪影。
2014年9月,章海元创作的两件潮州手拉朱泥壶《圆梦》《富贵》被选为展品,于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在首都博物馆展示给与会的各国政要夫人观看。2017年他的手拉壶作品《丝韵春风》被选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特制礼品。2018年3月2日,央视音乐频道《唱响新时代》元宵节特辑,在主持人桌前摆放着6把潮州手拉朱泥壶,正是章燕明、章海元父子创作的作品。
燕明壶艺的壶别致有趣。
【镇馆之宝】
《长虹贯岳》
如果在潮州主干道上稍加留意,你就会看见两侧连绵不绝的灯柱广告展现着潮州诸多工艺之美,它们是潮州的形象代言。其上仅有的两把手拉壶均是“老安顺”出品,其中一把便是这《长虹贯岳》。及至西塘村,树立在村口那高高的雕塑上展现“中国手拉坯朱泥壶第一村”的,也是这把《长虹贯岳》。
《长虹贯岳》写照。
自然,它便是章海元推荐的镇馆之宝,其同款早于2007年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艺术评论家洪巧俊曾如是评价:其壶的提梁犹如一道气势磅礴的长虹,壶盖如一座高山,壶的像一座大鼎,造型简洁新颖,结构科学,泥质优良,线条明快,突出了“天地人和”的艺术形象。在这窄幅的空间范围内,运用审美的原则安排和处理形象、符号的位置关系,使其具有思想、意境、情感艺术整体,实属大气精品。
林晓燕在观赏燕明壶艺的作品《长虹贯岳》。
章海元说,制作这样一把提梁壶并不容易。制壶过程中,朱泥大于20%的收缩率是时刻需要牢记的,此外还要考虑整体协调,难点在于如何做到一体化,壶身连接壶嘴的线条流畅且要有动感、壶身与壶盖合起来要凸显张力,还要考虑壶身与钮及提梁的关系,互相呼应,并呈现出如虹的气势。
【馆长故事】
1975年出生的章海元,从业30余年,是“老安顺”第五代传人,8岁开始便跟随父亲章燕明和爷爷章永添做壶。捏泥、踩蘑菇车(制壶平台)、制壶,是海元主要的童年生活。
章海元称勤学苦练是一切创作的基础。从小开始制壶的他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对于每一把壶,他要求尽善尽美。2008年的他为了制作《2008北京奥运壶》,实验了再实验,一把不完美,再做一把!一把烧制失败,再做一次!前前后后竟烧制了12次,烧坏了样品近200个,方获成功。
奥运壶写照。
大胆创新,以文化壶,这让章海元的创作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他创作了一批别致新颖的作品,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一圆可万变”,章海元在圆的基础上尽情发挥想象,将精美的诗句揉入泥里,将文人的情怀融进壶中。
长期以来,潮州手拉壶讲究壶身表面光滑、圆润。近几年,章海元受到自然肌理的启发,尝试一些新的突破,在壶身表面手捏出坑坑洼洼的“新皮肤”,模仿自然界中的树皮、戈壁滩、茅草屋等,制作出《杜甫草堂》等新式潮州壶。
章海元创作的《草堂》取材于杜甫草堂,创新的做法让林晓燕看了又看。
以前,手拉壶行业里有个传统,这门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如今,“老安顺”第五代传人已延续到第六代,儿子章湘健还在读高中,已能熟练制作手拉壶,甚至融入了年轻一代的审美观。章海元还将自己的手艺教授给妻子、妹妹及女儿。妻子赖秀柳已成为广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女儿章烁臻则创新地在手拉壶上彩绘作画,“童真+传统”亦得到部分收藏家的喜欢。
对嘴《情侣壶》。
近期,章海元开设了一个800平方米的体验馆,准备开门招徒,他希望让这项国家级非遗的技艺能延续下去,让更多人喜欢,也造福更多人。
【地址】
潮州市章燕明陶瓷壶艺研究所位于潮州市湘桥区口园路23号。(导航可至)。
事实上,该研究所分为两处,一处系藏壶展示之所,共三层约660平方米,馆藏作品300多件;另一处则是新开设的体验馆,约800平方米,可现场学习体验手拉壶制作,也可通过投影上理论课。
【开放时间】
周一至周六 9:30—11:30, 15:00—16:00
【知多点】
相较于宜兴紫砂泥,潮州朱泥的收缩率相对较大。宜兴紫泥的收缩率大约为12%,潮州朱泥收缩率达18%-27%。所以,相对于宜兴紫砂壶而言,潮州朱泥壶的成品率不高。
千环壶写照。
以朱泥制成的潮州手拉壶优点独特。其质地坚实,表面平滑却能保持一定的吸水性和透水性。同时保温性好,泡茶不失原味,且越宿不馊。笔者曾亲测多位壶艺师的手拉壶:在炎热夏季,冲泡后壶内茶叶留置,有的可达七八天而不发霉。
亚运壶。
早年朱泥壶在冬天使用时易开裂,如今工艺改进,具有耐受骤然冷热的性能,在20℃~160℃之间热交换一次也不开裂。
鉴赏一把手拉壶,可从整体协调性、线条韵律感以及其文化生命力来衡量。观看一把壶要从正面、侧面、俯视等角度看都协调才算是好作品。一把好壶,既需要形体美,也需要有文化解读,方才有灵魂和生命力。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