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提起汕头,不会不提汕头人“爱拼就会赢”的精神。长期以来,临海而生、与海搏斗培养了汕头人勇于拼搏的气质。
在汕头,有一座桥也是如此——汕头海湾大桥。
“与海搏斗”的海湾大桥,代表了汕头改革开放后的黄金拼搏年代。从1995年通车,历经23载韶华的海湾大桥,始终承载着汕头人的向海梦。
俯瞰朝阳视角下的海湾大桥。
一水隔天涯
汕头地处沟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重要战略位置,但来往于广汕、广深公路的汽车常因一水之隔影响行程。
世世代代,一湾礐石海使汕头南北两岸咫尺天涯。
尽管几艘渡轮来往穿梭日夜运作,然而,每天近3万辆的车流量使渡口两岸常常出现汽车长龙待渡的场面,若遇热带风暴,渡口封航,只能望海兴叹。
时间之轮划到1991年,改革开放的大船在珠三角越开越稳,在汕头市区东部、妈屿岛海湾建一座跨海大桥也势在必行。
当建桥的消息传来,汕头人的心全都沸腾了。
但是建一座跨海大桥谈何容易,妈屿岛海湾地势陡峭,风浪极大,潮差影响,对于施工要求极高。
海湾大桥全景。
为了早日顺利建好大桥,汕头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施工地,为建桥工人排忧解难。
施工需要生产和生活用地,政府就拨付16万平方米场地,建桥要水、要电,政府宁可省出市内用电用水供给建桥。
正式这些行动坚定了建桥工人与天斗、与海斗、与技术斗的决心,促成大桥的建设完工。
海湾大桥夜景。
从0到1的积累
1995年12月28日,海湾大桥通车的日期被许多人铭记,而与它有关的荣誉也永载史册。
作为中国第一座大跨度悬索式大桥,它比虎门大桥还要早三年。它桥长2500米,宽23.8米,可以容下6辆汽车通行,
比闻名遐迩的加拿大霍晋桥还长200余米,主孔采用预应力钢筋栓加劲箱梁,跨度达452米,为当时世界同类型桥梁跨度之冠。
同时,海湾大桥的技术也首屈一指。当时的施工团队首次使用导索渡海施工方式来完成项目,这是中国桥梁技术第一次尝试并一次性成功,实现从0到1的经验积累。
海湾大桥正面。
距离海湾大桥的建成已经过去了23载的岁月,一座还未远去的桥,正如特区汕头,延续着一条还未终止的奋斗路。
【南方印记】
李嘉诚投巨资建汕头海湾大桥
见报时间:1993年8月18日
本报汕头电 (记者康业丰)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先生继投资深汕高速公路东段建设之后,近日又投巨资建设汕头海湾大桥。合同签约近日已在香港举行。
汕头海湾大桥地处汕头市区东部,横跨妈屿岛上,是粤东经济交通枢纽,连接澄海外砂,直通324国道。主桥和南北引道全长15.67公里,总投资7.5亿元。它由省高速公路公司、香港长江和黄汕头海湾大桥有限公司、香港新峰企业有限公司、汕头高速公路公司四方合作兴建,前3方各出资30%,汕头方出资10%。主桥及南引道计划1995年9月底建成通车,北引道1996年6竣工。
横空出世――写在汕头海湾大桥通车前夕
见报时间:1995年12月24日
本报记者 康业丰
历史将永远记下这光辉的一天:公元1995年12月28日。由江泽民总书记亲自按电钮动工兴建的汕头海湾大桥,经过近4个春秋的奋战,将于该日举行竣工通车庆典。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粤东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变成现实了!
你瞧!横空出世,多么雄伟壮观。大桥越海跨岛,屹立于汕头(学去子加石底)石海东面的出入口处,北连龙湖区黄厝围,跨
越副航道至妈屿岛,再跨主航道接南岸广澳山油库,与深(圳)汕(头)高速公路连接,成为交通深圳、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特大桥梁。
你看!新颖独特,气贯长虹。记者驱车奔驰在这一我国首座大跨度悬索桥上,顿觉心旷神怡,眼界大开。桥长2500米,宽23.8米,桥面可容6辆汽车并驾齐驱。主孔跨度竟达452米,为世界同类桥梁之冠。桥梁净高46米,5万吨级船舶可在桥下畅通无阻。真不愧为广东省、汕头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璀璨,大桥犹如天上彩虹降海湾。
加上南北引道,汕头海湾大桥共长15公里,总投资约7.7亿元,由香港新峰企业有限公司、香港长江和黄有限公司、省高速公路公司和汕头高速公路公司共同筹资兴建。如果说,投资者是汕头海湾大桥兴建的前提,那么,建设者则是汕头海湾大桥竣工的关键。
我国桥梁界权威李国豪教授说过:“90年代是我国悬索桥的时代,而汕头海湾大桥又是我国建桥史上写下的悬索桥的第一个丰碑。”这个丰碑有着明显的特点:施工难度大。它处于地震高强度地区和台风登陆中心,风大浪高,暗礁交错。工程技术新,我国没有建悬索桥的先例,无经验可借鉴。然而,中标承建这个宏大工程的铁道部大桥局三桥处的近千名职工豪迈地说:“建桥人架桥开路就要逢山过山,逢海过海,我们就是要披荆斩棘敢开先河!”
提起铁道部大桥局三桥处,人们也许并不陌生。他们就是曾建造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黄河大桥等30多座著名大桥的建桥精英,经验十分丰富。他们按照铁道部大桥局勘测设计院的设计进行施工。指挥长柳汉桥针对汕头海湾大桥的特点,在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战役,组织不同的技术攻关,先后夺得下部基础、立主塔、拉主缆、架箱梁等施工项目的节节胜利,谱写出我国建桥史上的新篇章。
立主塔:雄伟大桥由海底建起,水下施工作业可谓开头难啊!这里的地层,上面是分化岩,下面是花岗岩,要将主塔墩插进水下二三十米的地层深处,牢牢与海底基岩凝结在一起,难度确实非同小可。大桥南岸施工队成立“主塔突击队”。经理王梦龙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集思广益,确定施工方案;干部身先士卒,下基坑打眼、装药、放炮。三队队长朱荣康、副队长侯中周,冒着深秋寒冷的海水下到30多米的孔中爆破,堵漏,有时一连在井下工作五六个小时,上来时全身湿透。一队队长陈越明,年逾半百,并且患有心脏病、高血压,仍深入现场,坚持工作。同志们轮番作战,经过整整3个月的团结拼搏,24根柱的钻孔任务终于全部完成。高达90多米的门式南北主塔巍然屹立在风口浪尖上,承托起这条跨海大桥。全桥56个桥墩也在两年多时间内先后建成。
拉主缆:1994年11月上旬,一艘平台船把两根各22毫米粗的导索从南侧主塔顶送出,由拖轮拽拉渡海至对岸,再提升到北侧主塔墩,利用两岸山体作悬索锚锭,并通过导索拉挂36根钢索,铺出4米宽的猫道。
大桥两根主缆是悬索桥的承重索,要承受1万多吨的荷载,每根直径56厘米,长1030米,自重1650吨。在几十米高的风口浪尖上利用导索渡海施工,架设难度大、精度高、技术性强。担负架设任务的大桥局第一、第三工程队夜以继日开展劳动竞赛。总工程师龚炳森和他的同事们呕心沥血,反复研究日本、美国、巴西等国的悬索桥架猫道、拖主缆的经验,制定出一套既快又省又安全的施工方法,一天拉缆达到180吨,破国外一天拉90吨纪录,进度由原来的4根提高到12根。如今,一排排的悬索,像雨伞,似竖琴,把大桥点缀得既雄伟壮观又多姿多彩。建桥人自豪地说,用新工艺架猫道、拉主缆,在国内属首次,我们实践成功了。
架箱梁:箱梁者,桥板也。汕头海湾大桥的桥板是由121块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梁合拼而成。每块长23.8米,宽5.7米,重达180吨,跨度达452米的主孔是当今世界同类型加劲梁结构悬索桥跨度最长的。年仅30多岁的施工设计部部长陶建山,从模板设计、工艺流程到混凝土灌注都集思广益、再三研究方案,并在施工中加强控制检查。箱梁预制成功后,需用大船运到桥下,再由吊机吊上桥面,在空中吊装组编,这又是一项难度较大的项目。采用陶建山提出的施工方案后,只用了两个月时间,终于在今年8月18日把121块箱型梁全部吊到桥面上,实现主跨合龙,迈出大桥建设的关键一步。
“没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汕头海湾大桥建设不可能如此顺利。”建桥工人和干部都发自肺腑地说:“汕头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大桥工地,为我们排忧解难:施工需要生产和生活用地,汕头市提供16万平方米场地;建桥要水、要电、要通讯,汕头市宁可压减本市用量,也确保工地水电不缺,通信畅通;建桥要大量优质石料,汕头市腾出专用石场。”
更使他们难以忘怀的是,今年7月31日,第四号强台风在汕头正面登陆,狂风怒吼,海潮呼啸,停放在海湾铁驳上的箱梁摇摇摆摆,面临着掉进大海的危险。一块箱梁,价值10多万元,如果掉下去,不但造成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耽误了大桥竣工的时间,后果不堪设想。正在危急时刻,年逾60的汕头市政府顾问彭启安冒着狂风暴雨,于当天早晨来到了海湾大桥,给建桥工人很大鼓舞。他和指挥长柳汉桥一起组织有经验的职工战风斗浪,采取有效措施,保住了箱梁。跨海大桥的建设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达濠区干部群众胸怀全局,适时做好住宅拆迁、青苗赔偿等工作。驻汕部队3000名官兵还冒酷暑,参加北引道义务劳动。
今年10月,汕头市领导再次到海湾大桥进行检查,鼓励建桥工人一丝不苟地做好桥面铺装、栏杆设置、灯饰装修、设施拆除等工作,把大桥装扮得多姿多彩,迎接通车庆典的到来。
【记者】袁佩如
【实习生】李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