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米长的画布上,小画家们一字排开,在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爱德华艺术高中视觉艺术系主任大卫·里马富有启发性的引导下,共同完成了一幅令人惊艳的互动式艺术作品。在他们身后,中国、美国、韩国、日本、英国、俄罗斯、危地马拉等地创作者的作品……昨日,“艺术无国界”中美艺术联展开幕,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中生画作、装置作品齐聚深圳巢美术馆,为这里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这个备受瞩目的展览上,大卫·里马不仅带来让人大开眼界的大师公开课,还带来了41幅美国爱德华艺术高中学生的画作,与深圳国际小燕画院的26幅优秀学员画作,以艺术的形式,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艺术对话”。
这是深圳首次举办中美两国高中学生油画艺术创作、交流、展示活动。展览吸引了许多美术界人士前往,对中西方艺术教育等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有专家表示,该展览对推动东西方文化交往互鉴、拓宽深圳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审美创意综合素养等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一个酝酿了10年的跨国展览
“爱德华艺术高中和小燕画院之间的联系快10年了,共同办一个艺术联展的想法也酝酿许久。”深圳国际小燕画院院长张晋君告诉记者,爱德华艺术高中是美国最富盛名的艺术高中之一,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当代艺术家,深圳国际小燕画院则是国内知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培训机构,画院有很多孩子从小就学习综合艺术,并前往美国高中留学,有些会选择就读爱德华艺术高中,这促进了两校之间的互相来往。
然而共同办一个跨国展览,要等到巢美术馆2017年底在深圳落成,才终于从一个创意火花变成了现实。张晋君说,国际化的艺术教育尤其需要共融,需要沟通,需要打破界限,所以这次主办方不惜代价,将41幅精挑细选的画作从美国运到深圳,免费呈现在公众面前,就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把来自世界各地优秀学生的艺术作品展示出来,让东西方思维产生碰撞,让交流变得更加密切。
让东西方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的观念进行“对话”,这一初衷通过展览和几天的大师公开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深圳的几天,大卫·里马看了很多深圳孩子的作品集,赞叹不已。他告诉记者,这些深圳孩子艺术水准之高让他惊讶,他们就是爱德华艺术高中最想要的学生。
而深圳艺术教育界的资深人士,也在展览前后与大卫·里马进行了深度交流。据张晋君透露,接下来,国际小燕画院将与爱德华艺术高中在人才培养、师资共享、升学指导等方面进行探索性合作。
艺术是全球通用的语言
据了解,此次“艺术无国界”中美艺术联展共展出67幅(件)作品,包括深圳国际小燕画院即将毕业的部分高中学作品26幅(件)、美国爱德华艺术高中校友或在读高中生作品41幅(件)。
大卫·里马告诉记者,他带来的41幅作品均为爱德华艺术高中“永久收藏品”,从未公开展览过。创作者则来自世界各地,有中国、韩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美国、危地马拉等,而这也说明了艺术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因此,他将此次展览命名为“艺术无国界(No Boundaries)”,就是希望打破一切框架,打破国界的、文化的、经济的、甚至艺术本身的一切条条框框。
从小燕画院毕业、如今在爱德华艺术高中就读的深圳女孩李宇嘉,参展的作品描绘了她心中的“家族”,粉色蒙太奇的怀旧、象征家族荣耀历史的金箔、一切归于虚无的收尾,整幅画读起来像一首史诗,震撼人心。
“我常被这些学生作品的深度所惊异,他们的技巧,他们的诚实,他们愿意挑战和超越自己的精神。这再一次证明了视觉艺术能带来的影响,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大卫·里马说。
打造国际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的盛事
除了绘画作品,展览现场还有许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装置作品和雕塑作品,同样处处可见“中西对话”和“打破框架”的元素。
记者在现场看到,杨祖雅创作的装置作品,以上世纪80年代杭天乐队的磁带《我的心是油炸的蚕豆》为缅怀主题,设置了一个小型橱窗,拼贴了90年代的《人民日报》、大红灯笼、木制对联等元素,浓浓的怀旧风被“00后”还原得原汁原味,令人惊讶。
而吴怡的灯雕塑作品,用黑色蕾丝、羽毛装饰出一盏红色的探照灯,将“恐惧”的意境呈现得相当别致。张若檀在创作油画之外,将画作中的娃娃另外做成雕塑品,两相对照,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朱继浩的建筑作品,以自己家乡广州的一处实景作为实验模板,做了创造性建筑物的搭建,吸引了很多观众围观。
这些画作、装置和雕塑作品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多位参展的国际小燕画院学生也对记者表示,这样的中美学生艺术交流活动,带给他们不一样的艺术欣赏视角,也学到了更多表现想象力的创造性方法与技巧,从一件件精美的艺术作品中,他们了解到了世界艺术发展的趋势,也坚定了未来从事艺术探索的勇气。
在张晋君心中,此次展览只是一个开端。在他的计划中,这个以“艺术无国界”命名的联展,未来将成为长期项目,成为一个国际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的盛事。下一步,“艺术无国界”将带着小燕画院学生的优秀作品去美国展览,与更多的艺术教育机构交流、碰撞。
【记者】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