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26年聚集322家德企,“德企之乡”如何做到?|对标看佛山⑬


■编者按

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长三角,从京津冀城市群到成渝城市群,全国各地正在掀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潮。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最好最优,南方日报联合佛山市委宣传部组建调研组,发起“争当领头羊——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对标调研”。

调研组深入走访10个在高质量发展领域各维度走在全国前列的样本城市,为佛山高质量发展探寻新路径,并希冀从佛山出发,为广东全省高质量发展探索有益经验。

对标“对德合作”先进经验,调研组走进苏州太仓。这里集聚了322家德资企业,是国内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中德企业合作发展最佳的地区之一。


11月5日-10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当来自全球181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数千家企业代表乘坐飞机抵达上海虹桥机场,一条长400米的艺术长廊会让他们眼前一亮,长廊以“油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把江南古典风与德国风情融合在一起,集中展现了有着“德企之乡”美誉的太仓的前世今生。

《观仓海——中国德企之乡太仓》艺术展在上海虹桥机场展出。

苏州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口南岸,因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自1993年第一家德企落户至今,短短26年间,太仓集聚了322家德资企业,年工业产值超500亿元,太仓也因此成为中国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中德企业合作发展最佳的地区之一,被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中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

从昔日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到现代的中德合作典范,开放合作已经内化为太仓重要的城市精神。如今,太仓对德合作已从项目合作为主,向城市合作、文化交流、技术创新全面深化。而远在1200多公里的佛山,也在2012年挂牌成立了中德工业服务区,全面深化对德合作。太仓对德合作有哪些经验值得佛山借鉴?南方+记者近日走进太仓,了解这座江南小城背后的“德国故事”。

德国“隐形冠军”把最纯粹精工制造带到太仓

10月下旬的太仓天气微凉,驱车沿着南京东路行驶,两旁的绿化带向外延伸数十米,郁郁葱葱、错落有致,让人很难把这与工业区联系在一起。绿化带背后一排米黄色厂房与一般的工厂别无二致,但厂区内悬挂的一面德国国旗却透露出不一样的信息。这里是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下称海瑞恩),全球汽车行业车削回转类元件领域的领跑者。

海瑞恩厂区。孙景锋 摄

走进海瑞恩的生产车间,工人和机器人配合无间,打磨着一个个汽车零配件,这些零配件将应用于汽车燃油喷射系统、电子制动防抱死系统、双离合器变速器等关键环节,人机配合的生产方式藏着德国精工制造的秘密。

“我们采用的是与德国公司一样的系统,日常与集团交流采用德语,每个管理岗位在德国公司都有专人进行联系。”海瑞恩生产部门负责人孙彦斌介绍。作为公司在国内招聘的第二批员工,他入职后就到德国进行了长达5年的轮岗培训,全面接触和了解各个生产环节和德国文化。而在海瑞恩,像他这样拥有德国交流经验的员工占比达七分之一,这确保了最纯粹的德国制造能够在太仓落地生根。

海瑞恩总部位于德国巴符州,成立于1961年,拥有40多年汽车零配件生产经验,发展至今已成为在全球汽车汽油及柴油喷射系统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制造商。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2004年,海瑞恩把太仓作为其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站,在这里成立了国内的首个生产基地,并于2009年正式投产,成为落户太仓的诸多德国企业之一。

对于公司为何选择落户太仓,孙彦斌表示,最初是被这边的区位条件和完善的产业链吸引。“作为博世集团的供应商,海瑞恩最初是为了给博世在无锡的工厂作配套而来到中国的,当时划了一个范围,在距离客户1-1.5个小时以内车程的范围选址。”

他表示,在这个范围内太仓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方面太仓距离上海很近,从太仓到达上海虹桥机场只需要30分钟车程;另一方面太仓本地及周边集中了大量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为海瑞恩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海瑞恩精密技术(太仓)有限公司工厂内,工人在操作机器。

“落户太仓之初我们很多零配件都需要依赖进口,通过十多年发展,我们与本地供应商的合作不断深化。”孙彦斌介绍,如今海瑞恩除了部分原材料需要进口外,大部分都实现了国内采购,其中来自太仓本土及周边的供应商占了一半以上,这种便捷的供应链体系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与此同时,海瑞恩也通过不断拓展本地客源,企业规模越做越大,从最初只做高压共轨相关的两款零部件,到如今在太仓研发生产着40多款汽车关键零配件产品,员工规模达到700人,“我们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业务新加进来,陆陆续续国产化,以不断满足客户新的需求。”孙彦斌说。

和太仓相似,佛山本土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善,经过多年发展,吸引了一汽大众、欧司朗照明等一批德企落户,对德合作的氛围越来越浓。德企在太仓进行的本土化探索,为佛山下一步深化对德合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从1到322,“德企之乡”背后的成长密码

海瑞恩的快速发展正是落户太仓德企的缩影。

经过多年发展,如今,海瑞恩所在的太仓高新区如何已成为国内德企最集中的高新区之一。在海瑞恩东边约500米,是通快(中国)有限公司所在地,这家总部位于德国迪琴根的企业集团具有80多年的机床生产历史;在海瑞恩南边约700米,是太仓规模最大的德企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生产各类精密轴承;在西边和北边,分别是托克斯冲压设备有限公司和卓能电子(太仓)有限公司。这些德企集聚在一起,让太仓成为中国德企集聚度最高、发展质效最好、中德企业合作发展最佳的地区之一。

太仓最大的德资企业——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

回顾太仓对德合作历程,有两个年份经常被提起。1993年,太仓撤县建市,就在这一年,太仓引进了第一家德资企业克恩—里伯斯落户,当时公司初期投资只有50万马克,租了200平方米厂房,员工不到10个人。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克恩—里伯斯已经成长为拥有900多名员工、3.8万平方米现代化厂房和8家分支机构的中国业务集团。企业生产的安全带弹簧占全球市场份额70%,企业销售突破10亿元,纳税超过1亿元。

在克恩—里伯斯的示范效应带动下,越来越多德企落户到太仓,到了2008年,在太德企数量达到了100家,中国商务部和德国经济部共同授予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称号。

与太仓相比,佛山提出加强对德合作要更晚一些。2010年,一汽大众项目落户佛山南海区,成为佛山加强对德合作的重要突破口。随后佛山通过挂牌成立中德工作服务区,牵头成立中德工业城市联盟,自上而下推进对德合作。

作为城市联盟成员之一,太仓的对德合作有哪些经验值得佛山借鉴?太仓市招商局副局长徐兰介绍,2008年开始,太仓重点打造“德企之乡”的城市名片,通过到德国举办“太仓日”活动,推广“双元制”教育,打造德国“啤酒节”,优化政务服务等举措,不断强化对德合作,落户太仓的德企数量不断增加,从100家到200家只用了5年时间。

太仓每年举办德国啤酒节,加强对德文化交流。

如今,共有322家德企落户到太仓。这些看似规模不大的德企,很多都是行业内的“隐形冠军”。据不完全统计,落户太仓的德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核心零部件、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其中,超过50家德企是所属行业的全球“隐形冠军”。

这里的“德国故事”仍在不断上演。就在上月底,太仓市2019金秋经贸月启幕,活动现场47个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当中不乏施迈茨真空设备、欧托凯勃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德资项目。

德国施迈茨国际公司亚太区负责人JOCHEN GUNKEL在签约仪式上表示,选择在太仓落地生根,是看中这里有大量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人才,并拥有优秀的供应商网络和教育体系,希望与太仓深化合作。他的看法,很大程度上道出了“德企之乡”的成长密码。

【记者】孙景锋 王雅铄

【统筹】林焕辉 赵越

图片和视频由中共太仓市委宣传部提供(除特别署名外)

◇相关报道:

专题:争当领头羊——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对标调研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