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佛山新闻 > 正文

岭南世界观⑬|铁树与鲜花:粤语通行背后的生命力


早上7时,山打根的街道已人声鼎沸,南海乡亲罗鉦基来到良记鱼旦吃早餐。店内,服务员用粤语亲切地和他打着招呼。罗鉦基一句粤语“照旧”,服务员立即给他送上一份粤式早餐。不一会,食肆已被说着粤语的食客“淹没”。此刻,山打根与佛山南海似乎没有了距离。

无论是在热闹的马六甲、吉隆坡、槟榔屿,还是在宁静小城太平、安顺、端洛,甚至是十八丁这样的小渔村,街头巷尾总能听见熟悉的粤语声。有一种说法:只要说一口广东话,便能畅通无阻地通行整个马来半岛。

语言是文化最直观的表达。虽远离家乡千万里,但落地生根的南海人未曾忘本,和其他华人一起,坚守中华传统文化,并向世界广泛传播。

正如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曾担任霹雳州政府立法议会副议长的易沛鸿所说,中国有14亿人,中华文化在中国是一棵铁树,永不会凋零。但对于人口在当地占少数的海外华人而言,中华文化是一朵鲜花,需要浇水打理倍加呵护,才不会枯萎。

这是南洋华人告诉世界华人最生动的语言。

坚守:风筝与线

在马来半岛,华人文化得到了精心的呵护。

怡保是马来西亚保存最完整的华人社区典型。作为马来西亚第四大城市,这里约69%的人口是华人,其中广东人占大多数。走在怡保的街道上,眼中看到的骑楼,耳边听到的粤语,嘴中吃到的粤菜,将人迅速拉回到80年代的南海时光里。

“怡保有大概3万南海乡亲。”霹雳南海会馆会长刘伟珠说,在怡保,无论是南海人还是来自其他地方的华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人无比重视的事情。

最让刘伟珠自豪的是全体南海乡亲对粤剧的保育。“自霹雳南海会馆创会以来,就成立了粤剧部,引导年轻人唱粤剧。”刘伟珠说。

小小的南海会馆爆发了大能量。2013年11月,由霹雳南海会馆承办的亲情中华第20届全球华人粤剧文化节成为了世界粤曲交流会。“举办很成功,吸引了泰国曼谷、菲律宾、新加坡,甚至英国、澳洲、欧洲、瑞典、法国都派出唱粤曲的代表来到怡保交流唱粤曲。”刘伟珠说。

马来西亚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马来西亚总人口数约3260万,其中华人占比22.8%,约为740万。马来半岛的华人以会馆为原点,坚守与传承着中华文化。

如何看待海外华人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与保育?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曾担任霹雳州政府立法议会副议长的易沛鸿动情地说:“中国有14亿人,中华文化在中国是一棵铁树,永远不会凋零。但对人口在当地占少数的海外华人而言,中华文化是一朵鲜花,需要浇水打理倍加呵护,才不会枯萎。”

怡保是马来西亚保存最完整的华人社区典型。吴帆摄

对于鲜花的浇灌从会馆走向了华人家庭。

麦志坚是马六甲五邑会馆的会长。他的家族五代同堂,全家是一个百人的大家族。让人惊叹的是,这个百人家族人人都会说粤语,对岭南文化都如数家珍。原来,这源于麦志坚94岁的父亲对于传统的重视。他们家9个子女在父亲言传身教下都很看重乡情和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我父亲现在是五邑会馆年纪最大的会员。”麦志坚说,每个周末,在马六甲的兄弟姐妹都会带着一家老小与父亲聚会、聊天,听他讲关于家族以及华人的故事。每一个周末都是家族的大型聚会。

“文化传承并不是刻意能完成的,应该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弟弟麦志辉说,家族希望通过聚会将中华文化传统教给下一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为了保存中华文化荣耀的倔强在马来半岛表现得淋漓尽致。易沛鸿说,华人能够经历风雨,不断取得成功,正是因为这份坚守。中华文化就好比是风筝的线,正是因为有了这根线的联系,风筝才能飞得更高远、更平稳。

薪火:三根支柱

薪火相传。百年来,华人先贤在马来半岛坚守着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和华人社团三大阵地,它们也被称为“华社三大支柱”。

华文教育是马来半岛保存中华文化的根本。从1819年第一座华文书院成立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落地生根。马来西亚也成为时至今日,在中国以外,马来西亚也成为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学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不仅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马来半岛华文教育还始终坚持原汁原味的华语教学。在怡保育才国民型中学翻看马来西亚的华文课本,不仅趣味性、知识性结合得恰到好处,还能从中找到寓言、叙事文以及散文,甚至是文言文等的身影。

“华文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艰苦的历程,华人先贤一直在争取发展母语教育的自由。如今保留的华文学校都是由先贤设立的。”双威集团顾问、霹雳南海会馆署理会长、怡保育才国民型华文中学董事关和贵说,即便是在过去“求生存”的年代,华人先贤都舍得将钱投在教育上,如捐资建校,推动区域教育事业发展等更是会馆关注、交流的重要内容。

作为霹雳州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育才国民型中学正是在一代代华人的支持下不断发展起来。“学校的新校舍都是董事部以及社会人士捐资建立起来的。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华人社区对华文教育的认同是凝聚华人力量,推动教育发展的原动力。”该校副校长林松江说。

马来半岛还掀起了一股“中文热”。“我的父母认为学习多一门语言对未来发展有好处,我很喜欢阅读中文书籍、诗词,希望以后有机会到中国进修历史课程。”育才国民型中学高一学生、印度族小姑娘布华丽用流利的中文笑着说。

作为霹雳州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育才中学正是在一代代华人的支持下不断发展起来。吴帆摄

保留完好、系统的华文教育,也让马来半岛华文媒体的影响力逐步增强,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推手。作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发源地,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创刊成立,揭开了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序幕。在马来半岛上,还诞生了马来西亚第一份中文报纸——《光华日报》,其由孙中山创设,也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中文报纸。不仅如此,还孕育了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媒体——《星洲日报》,同时也是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

在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的滋润下,华人社团欣欣向荣。如今,华人社团已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和凝聚华人民间力量的重要载体。仅在马来西亚就有超过8000个华人社团。“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直到现在仍有很多华人社团保留下来。如今的社团更多起到文化传承的功能,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南海乡亲、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说。

槟榔屿顺德会馆会长李永光同样感受深刻。“华人社团发展起来不容易,但也是遇到困难,华人凝聚力就越强,通过抱团发展、坚守传承打开了新天地。”李永光说。

期盼:“钥匙”与大门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马来半岛与中国之间的互动往来更加频繁。从坚守中华文化,到利用文化同根同源的血缘联系开展交流,马来西亚华人有了新的期待。

回顾历史,马来半岛与海上丝绸之路渊源匪浅。半岛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的马六甲王朝时代。六个多世纪前,郑和七下西洋就有六次带着大量中国商品到达现在的马六甲。马来西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而今,新的机遇出现了。

佛山市南海南洋电机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洋电机”)就通过“一带一路”与马来西亚结缘。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陆国浇说,他们生产的电机在高温下仍然能长时间运作。过硬的产品质量让南洋电机获得了不少客户的青睐。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又占了不少份额,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南美、非洲等。

越来越多的家乡厂商与马来西亚当地企业做起了生意,让马来半岛的华人欢欣鼓舞。关和贵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厂商来到马来西亚投资、开设生产基地。当中不乏佛山及南海企业的身影。他期待,更多南海乡亲和企业可以到马来西亚投资合作。而为乡亲联谊的会馆,也愿意为南海企业落地提供便利。

地处东南亚中心位置的马来西亚,扼守马六甲海峡,链接陆上东盟和海上东盟,具备强大的辐射力和发展的潜力,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节点。

更大的合作蓝图正在展开,陆兆福表示,马来西亚与广东之间,不仅在语言、文化、口味方面相通,任意城市还可在4小时内飞抵。这个“4小时飞行圈”为马来西亚和广东商家提供了便利的交流合作空间。

马来西亚知名华商、丹斯里管保强的企业就已落户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中心科技工业园,他表示,“我们在广东的投资是正确的。”

如今,不少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在广东投资获得了成功,陆兆福期待如今有更多广东企业家可以到马来西亚投资。

易沛鸿则把马来西亚比做一条从亚洲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马来西亚是东南亚交通枢纽,北临中南半岛、南接马六甲海峡。是东南亚交通枢纽。”他认为,中国工商业界可以通过马来西亚华人与世界各国的华人在工商、经济、贸易上进行联系,还可以通过马来西亚打通印尼乃至中东市场。

在马来西亚州层面,霹雳州行政议员陈家兴也充满期待。他希望在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两地产生更多互惠互利的带动效应。“霹雳州政府对于与中国的合作保持非常开放的态度,我们认为双方有巨大的合作空间。”他指出,怡保正与中国华南的几个城市探讨缔结成为友好城市,让更多投资注入霹雳州和怡保。


■现场

一张课程表背后的坚守

马来西亚霹雳州一个普通的下午,在怡保育才国民型中学的操场上,舞狮队正练习醉狮表演。

就着鼓点声,通过步伐的轻、重、缓、急以及狮子的表情变化,两头醉狮被演绎得惟妙惟肖。打翻酒坛喝完酒的狮子时而昏昏沉沉、步履蹒跚,时而精神百倍、高高跃起。锣鼓声停,狮头狮身之下,钻出几位年方十几的翩翩少年。刚才奋力舞动的,正是这几位年轻学生。

育才中学舞狮队正练习醉狮表演。戴嘉信摄

类似这样的活动和课程在育才国中并不少见,在育才国中的课程表上,还开有华乐、中华舞蹈、书法等选修课程,供校内学生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报读。

龙师团教练罗庆宏是育才的毕业生,他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回到母校,承担起教练职责,为龙狮团的师弟师妹教授舞狮技艺。“在马来西亚华人家庭对于子女的言传身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的基础。学校的作用是将小小的火苗放大。”

罗庆宏小时候家中在新春时就曾请狮团前来庆祝,他很小就知道龙狮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并对此产生极大兴趣。而当罗庆宏来到学校,得知有选修课可以近距离接触龙狮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这一课程。在校期间,他非常珍惜每一次上课的机会。

目前,龙狮团的成员大约有30余人,年龄最大18岁,最小只有13岁,都是喜爱龙狮表演的育才国中就读学生。龙狮团里的学生们各有所爱,有人专注于如何打鼓,有人喜欢钻研如何舞好狮头狮尾,每位成员各有所长,但大家都保留着一颗初心——就是对龙狮文化的喜爱。龙狮团还会制定下每年的目标,参加多少场比赛、争取拿下多少个奖项,如何打响龙狮团名声、如何为活动筹措更多经费……在距中国千里之外的马来半岛,中华文化在一所中学里得到学生们的珍视。年轻学生热忱投入舞狮训练的场景,甚至在中国国内一些地方都不常能见到。

除龙狮外,在育才中学的课程表上,华乐课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抢手”课程之一,华乐团每年均组织参加不少演出及比赛。在育才国中华乐团的网络活动页面上,还展示有不少学生演奏二胡、琵琶、古筝、大鼓的视频及照片。

在育才中学,舞狮受到学生热捧。戴嘉信摄

育才国中的这张“课程表”,从一个侧面见证了华人对教育的坚守。华人先贤在1908年设立育才学校,1964年改制为国民型华文中学。政府只支付教职员的薪金和行政费,董事会的成员多数都是霹雳知名华商、华人社团的领袖。他们承担起建立新校舍、购买新教学设备等资金的筹集。为了维持华文教育,马来西亚华人们出钱出力,以维系华文学校的运作。

把教育视为百年千年的大计,视为维系华人文化的一根支柱,已经成为马来西亚华人的的一个共识,崇尚并支持华文教育已经成为华人间的一种风气。对于在马来西亚打拼的华人而言,教育是一种责任、一项使命。马来西亚的华文学校,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来传承与推广中华文化。

在育才国中的学校图书馆,华人学生陈美杏正津津有味地阅读从中国寄来的中文图书。不远处的操场,罗庆宏带领着龙狮团学生们练习动作步法。华乐课上,二胡琵琶古筝声齐奏……传统文化的基因就在这一堂堂生动的课程里,春风化雨,代代相传。


■手记 

那一座屹立的“南海之塔”

马来西亚霹雳河下游,有一个因锡矿发展而来的城市安顺。城市中心,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安顺斜塔拔地而起,独具中国韵味,是为当地的地标。它的屹立雄视,恰是南海人在马来半岛开拓毅力和功绩的象征。

建于1885年,26米高的安顺斜塔外观看起有八层高,实际内里只有四层,塔内有110级阶梯直达楼上,本是作为蓄水塔之用。整个斜塔透出浓浓的中国味,塔形圆柱形而中空,全塔用木料支撑,每层走廊围绕,配有青绿色釉彩的花眼栏杆。

要说起安顺斜塔,必定绕不开一个南海人,就是这座斜塔的建筑师梁全忠。安顺市议员江志良介绍,出生于南海的梁全忠小时候因父母早丧,被英国商船带到马来半岛上,后来通过不断学习成为了霹雳州早期的建筑巨匠。除了斜塔外,安顺邮政局、法庭、旧市政局等各大工程几乎出自梁全忠之手。“为了纪念他对地方政府的贡献,这条街都是以梁全忠的名字命名。”江志良说着,指了一下斜塔前的惹兰亚昌街(Jalan Ah Cheong)。

一座塔,一条街,是南海人为当地的贡献,浓缩的更是华人在马来半岛上的开拓。

明末清初,一场大规模的“下南洋”移民潮开启,上百万广东福建移民来到马来半岛,带来的是辛勤的劳作和耕耘,帮助本地开发做起经商贸易。从港口城市槟城、马六甲到以锡矿著名的霹雳州,从贸易往来到城市建设,从任劳任怨的矿工到富甲一方的东南亚巨头,随处可以看见华人开拓的痕迹,原本一片荒芜的马来半岛由此变成“黄金半岛”。

安顺斜塔屹立雄视,恰是南海人在马来半岛开拓毅力和功绩的象征。戴嘉信摄

落地开荒,是种子发芽的第一步,风雨洗礼之后,才能真正长成参天大树。

1889年至1895年间,在安顺斜塔落成四年后,霹雳河水的泛滥,土质变得松软,使得原本直立的塔身发生倾斜,也才造就了如今的斜塔。但令人惊叹的是,即使如此它至今屹立如故,成为马来半岛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正如此地的华人一般,留下来之后,就稳稳扎根在大地之上。

“华人在马来西亚扎根有三大支柱,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和华人社团。”祖籍南海的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这一总结,道出了华人的坚守。

一座塔,在土质改变下能屹立百年之久依然牢固,必然取决于其内部结构的稳定。那么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和华人社团正构成了这三角形似的结构,支撑着华人族群在马来西来的发展。

安顺斜塔是有形之物,它已经伫立并且还会继续伫立下去,是南海乡亲在马来半岛落地的一朵鲜花;而背后,对岭南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保育带来的无形力量,支撑着全球南海人在海外发展与壮大。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刘嘉麟 赵进

【撰文】吴帆 刘嘉麟 蓝志凌 李欣

【摄影】吴帆 戴嘉信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