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啦!昨日下午,经教育部审核备案,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标志着我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改革方案》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2021年高考按照新高考模式进行考试和招生录取。
新高考将以“3+1+2”取代现行的“3+综合”,考生选科将有12种选择。同时,高校在录取时除了依据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外,还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对此,我市各校准备得如何了?
关键词1 选科
政策
《改革方案》将本科高校考试招生和专科高校考试招生适当分开,分夏季高考和春季高考两类。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主要安排在春季进行。
本科高校考试招生主要安排在夏季进行,考试科目按“3+1+2”模式设置,“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中选择1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中选择2门。高考总成绩750分,其中“3”和“1”直接采用卷面分,共550分;“2”实行等级赋分,各100分,起点赋分30分,划分为A、B、C、D、E五个等级。
■做法
组织学生“预选科”
根据统计,“3+1+2”模式将产生12种组合,这意味着高一考生们不再像学长学姐们一样只能选文理,而是面临着12个选择。选择越多,要准备的“功课”也越多。
事实上,在广东新高考方案尘埃落定之前,我市各校已经在做准备了。“一方面我们去外地学习,另一方面对现有政策吃透。”市实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刘珊珊告诉记者,市实验中学已组织学生进行过三次“预选科”,作为政策明朗之前的演练。“根据学生的兴趣、成绩预选,学校统计数据做好预案,看需要配备多少个班,怎么走班,如果老师有缺的话要提前储备多少,教室够不够等等。还有,如果实行走班的话,学生怎么管理。学校得想办法把政策和实际结合起来。”
面对12种组合,学生们的选择很可能出现扎堆或遇冷的情况,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各种组合都会有较多的专业可以报考。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索。“有的学生还处于‘盲选’状态,根据‘好朋友选了这科’‘那科比较难’等原因选科。所以在真正开始选科之前,学校也要对学生和家长做指导。”刘珊珊说,最迟在下学期开学之前,必须完成选科。
模拟分班帮学生找方向
“开学初,我们就对学生做了两个调查:‘我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和‘我的模拟选科’。”惠州中学副校长、高一年级主任何全明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该校举行了模拟分班,帮助同学们找到自己的方向。不过,这并不是最终结果,“新高考方案没定之前,太早分班并不合适,学生选科可能只考虑兴趣。等到各科赋分明确后,很多学生会重新进行选择。”
他说,现在新高考方案已发布,该校将在此次期中考后正式分班。“我们送给学生12个字,‘分数优先、遵循专业、考虑人群’,要求老师跟学生一一谈话,一对一进行指导。”
关键词2 综合素质评价
政策
《改革方案》明确,要大力推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5个方面,普通高中学校要将经过一定程序认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统一导入省信息管理平台。招生高校要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估及使用办法,提前公布。
■做法
提前布局研究性学习和志愿服务
新高考将从本届高一年级起实行,在刘珊珊看来,高一年级与其他年级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新高考的评价方式为高考以及学业水平考试“两结合”,还有“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在方案发布之前,学校就得先布局,比如研究性学习、志愿者的培训和招募等就要先做起来。”
该校首届“龙潭读书节”活动正在进行中,其中一个重头戏——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活动,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我们将影视和阅读结合起来,先导读,再观影、交流,最后推荐与电影相关的阅读书目。”她说,“跨媒介”就不光是传统的阅读了,还得涉及影视文学、广告等等,交融在一起,使阅读方式也发生改变。
老师们还会给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比如刘珊珊带的两个高一班级,一个班反映自己成语积累量不足,另一个班反映文化常识薄弱。刘珊珊就给他们设计了研究性学习项目,通过分组学习《现代汉语词典》和相关书籍,摘录整理成本班的“班本教材”。
另外,该校在期末会给高一学生填写志愿服务资料,这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之一。“为了避免做了志愿服务却无法认证的情况,我们学校根据实际,在图书馆等有需要的地方设置了志愿者岗位,对学生进行培训,明确岗位职责,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后,根据其岗位内容、服务时长、服务表现发放证明文件并盖章。”
据悉,上学期我市就开会部署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各校进行指导。“我们更加注重各类活动的开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活动,比如‘日跑千米’、研学活动等。”何全明说,惠州中学将课程分为三类:高考学习类课程、特色课程和拓展课程(校本课程)。
关键词3 教学
政策
《改革方案》提出,实施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是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举措之一,是一项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扩大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学习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改革。
■做法
调整教学,选课走班
面对“3+1+2”的新模式,各校纷纷对高一教学进行了调整。
“我们仍然以语数外三科为基础,注重其教学。同时,调整了物理、历史的课时,每周各增加一节课。”何全明告诉记者,该校还引导学生有侧重地学习,强化有意向的科目。
而选课走班,对该校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们在模拟分班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选的组合都足够成班,只有两个组合各自只有20多人,刚好可以凑成一个班进行走班。”何全明说,对于大部分人数较多的学校而言,由于基数大,大部分组合的选择人数都足够多,本身就够成班了,“小走班”(部分学生或科目实行走班)即可解决走班问题。
采访中,不少学校也持相同看法。考虑到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学生选科情况,多数学校认为部分走班或成为主流。“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更适合实行‘小走班’。”刘珊珊说。
改革对教学提出新要求
新高考改革对老师们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刘珊珊举例说,语文阅读量从以前七八千字到现在八九千字,接下来还会增加到一万字,所以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同时,难度增加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加强培养。
据悉,新高考新课程中,语文学科分了18个学习任务群,和以前的模块化单元差异极大。在刘珊珊看来,新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提升、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要求,教学中就得在这些方面有所侧重,有所突破。“高一的孩子确实思维能力相对弱一些,我平时上课讲古典诗歌的时候,就给他们推荐教育改革名家出的思维读本,培养思维能力。”老师读古典诗歌,学生结合思维读本,做到课内外结合,达到提升思维水平的目的。
拓展阅读
革前后高考4变化
1 考试科目组合变化
现行高考的考试招生分为文、理科两大类,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3”为语文、数学、外语,数学分文、理科;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高考综合改革后,不分文理科,科目设置实行“3+1+2”的组合方式。其中:“3”为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且数学不分文、理,“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选择1门,“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中选择2门。
2 计分方式变化
现行高考考生总成绩750分,语文、数学、外语3门各150分,“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各300分,均是直接采用卷面分。高考综合改革后,考生总成绩750分,语文、数学、外语3门各150分,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各100分,其中,物理、历史2门直接使用卷面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采用等级分。
3 招生录取模式变化
现行普通高考是由招生学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总成绩择优录取考生。高考综合改革后,即2021年起夏季高考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录取模式,即由招生学校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考生。
4 投档录取模式变化
现行高考的志愿设置是以一所学校为一个志愿单位,每所学校下可以填6个专业志愿和1个是否服从专业调剂选项。高考综合改革后,夏季高考招生按照“院校专业组”方式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一所院校有若干个院校专业组,每一个院校专业组由若干个专业组成,同一个院校专业组内所有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志愿填报及投档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
【记者】林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