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看书吗?一年会看几本书?是买书多还是借书多?看电子书还是纸质书……
你还读纸质书吗? 读,纸质书无可替代 不读,电子书更方便 不知道 提交
技术变革深深影响人们过去单一从书本获取知识的模式,人们接触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丰富。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话题:随着电商直播、电竞游戏等的火爆,越来越多青年开始寻求更有沉浸感体验时,阅读是否仍然是一件有趣且必要的事?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原谅我们没有能力,给出覆盖所有青年的阅读偏好大数据分析,只能带来鲜活个案,在细节中发现阅读对人潜移默化的改变。
今天,我们找来6位青年,他们有的是求职的大学生,有的是教书育人的老师,有的是企业中层骨干、有的是律师、有的是媒体从业者……虽然身份、职业不同,但都有相同的爱好——喜欢阅读。在6个阅读故事中,我们发现,随着空闲时间碎片化,电子书正成为青年阅读重要介质,网购已替代实体书店买书,但对阅读的热爱没有改变。
在“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阅读故事。
求职青年陀陀
选书要看推荐,不好看的挂平台卖掉
★阅读档案
年阅读量:约80本
阅读偏好:国外小说、港台散文、通俗历史读物
书籍来源:网购
书籍材质:纸质书
被问到最近在看何书时,陀陀没有迟疑,谈起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纪实文学《二手时间》。
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手时间》首次出版于2013年。在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再现了苏联解体后转折时代普通人的历史。“这本书展现了数十位苏联人民命运的故事,他们在时代巨变中仍然坚持理想,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陀陀选书会关注社交平台推荐。只要口碑不错,内容贴合自己兴趣、专业的书,都会纳入阅读范围。
因为目前暂未工作,空闲时间比较多,陀陀白天晚上都会看书,一本书只需3天就能看完。若感觉书不错,他会在豆瓣写书评推荐。
陀陀坦言,自己买书比较随性。有时会在电商平台蹲折扣,有时也会花高价买港台或外文书。对于阅读体验不高的书,很少会翻第二遍,看完直接挂到二手书交易平台卖掉。
陀陀展示的某二手书交易平台界面。受访者供图
企业中层小明
常去图书馆,书都买给儿子看
★阅读档案
年阅读量:约15本
阅读偏好:小说、社科等
书籍来源:网购、借阅
书籍材质:偏电子书
80后小明有两个小孩,一个9岁,一个5岁,他平时非常注意培养小孩阅读兴趣。以前上大学期间,他也经常泡图书馆。被问及最近在看什么书,他想起刚好周末带小孩去过图书馆,翻起的《搭车十年》这本书。
《搭车十年》的作者冷狗,是一位旅行作家。他赞同作者“穷游的感受力最强,太过安全的旅行缺少趣味”的观点,回想起大学穷游岁月。但他也直接点出书稿不妥之处,几乎每段旅程都硬拗文艺典故,缺少叙事。
最近,小明在图书馆读了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实践》,体会到要有效地改变世界,就要从学习着手,要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在图书馆,小明还读完古龙随笔集《笑红尘》,但感受已经不同。“年少时看古龙小说,向往江湖里的美人美酒。人到中年再读古龙,觉得太过矫情,不如把书当史料考究,揣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港台文人心态。古龙当年被催稿,或与今网络小说作者被催更有共同之处。”
小明现在很少为自己买书,更多着眼于孩子学习需要。《三体》流行时,他就买了一套刘慈欣全集,培养孩子阅读兴趣,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
小明两个儿子在家看书。受访者供图
小学语文教师玲玲
建阅读打卡群,让浮躁的心静下来
★阅读档案
年阅读量:约30本
阅读偏好:文学、历史类
书籍来源:网购、借阅
书籍材质:纸质书
玲玲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众多兴趣爱好中偏爱阅读。
最近,她在读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被书中观点所震撼——某些历史瞬间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影响深远,决定个人成败,左右民族存亡,甚至改变人类命运。
相比买书,玲玲更倾向于借书。2006年刚来深圳时,她就办理了深圳图书馆借书证,常周末坐公交车到图书馆看书、借书。随着所在社区配套完善,她改为在家门口社区图书馆借书。
碰到喜欢的作家,她会把作家的书都找来读一读。如汪曾祺、史铁生、迟子建、王安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村上春树;英国作家毛姆等。经典的社科书籍也会看,如勒庞的《乌合之众》、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等,“读这类书相当于换个角度看世界”。
因为职业原因,她也会阅读教育教学专著。有一段时间,玲玲和朋友建了一个微信阅读打卡群,每天上传阅读记录,浮躁的心也慢慢安静下来。
媒体从业者小刘
多看电子书籍,关注普通人创作
★阅读档案
年阅读量:约80本
阅读偏好:文学、社科、科技等
书籍来源:网购
书籍材质:偏电子书
小刘在一家媒体公司工作,日常工作就是和文字打交道。工作之后,小刘发现,自己可支配时间日渐越碎片化,更多阅读的是电子书。了解新书渠道,也是通过网络而不是实体书店。
小刘的书架。受访者供图
说到近期的阅读,小刘向笔者谈起他观察到“诗坛”新动向。“从四五年前陈年喜受到公众关注,越来越多出版社、媒体开始关注普通人诗歌创作。据人间后视镜工作室统计,在快手平台上写诗的人已有60万人,包括外卖员、牧羊人、盲人按摩师、快递员等。”
小刘口中的陈年喜,是著名的“矿工诗人”,他将矿山深处打眼放炮、炸裂岩石的场景带入诗歌。这让小刘有“发现新大陆”之感。“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的人,也许下班后,就对着几寸小屏幕敲击生活之外的快意恩仇。”小刘说。
小刘向记者推荐作家谈波去年出版的小说集《捉住那只发情的猫》。“谈波是一名业余从事写作的小说家,本职是化工工程师,不过好像在哪个年代,纯文学写作都不足以谋生,佩索阿如此,谈波也是如此。”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出版于2022年10月,收录了谈波的十二篇中短篇小说,以充满东北市井黑色幽默的普通人故事为主,被称为冷汉柔情的文学摇滚。
“谈波写作很现实、很先锋,可以从他笔下听见血管跳动的声音。我曾经短暂在书店工作过,了解这个行业的不易。遇到喜欢的文本,也会购买实体书表示支持。”小刘说。
高校教师蒙青树
阅读是对自己的奖赏,与家人沟通的桥梁
★阅读档案
年阅读量:约35本
阅读偏好:小说、社科等
书籍来源:网购
书籍材质:偏纸质书
作为两点一线、授课内容相对固定的高校教师,阅读是蒙青树拓宽生活广度、灵魂自由“行走”的方式。“在工作告一段落之后,看会儿自己喜欢的书是对自己的奖赏,借以暂时逃离现实。”所以,在书籍的选择上,蒙青树更倾向于选择故事情节丰富的小说,让灵魂“行走”更为写意。
蒙青树最近在看毕淑敏的《红处方》和张天翼的《性盲症患者的爱情》。
“年龄增长带来对世界不一样的理解,也会在同一本书里收获不同的体验。”蒙青树介绍,《红处方》是高中同学推荐的书,对高中生来说,它篇幅长、情节虐心,是她当时错过的阅读体验。成年后再看,其中的动物实验情节,令她印象深刻。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则是蒙青树“顺藤摸瓜”的阅读。此前,她读过张天翼的《如雪如山》,觉得很好,就找来作者其他作品读,“以前看蔡智恒、东野圭吾的作品也是这样。”
作为中文系毕业生、教授语文通识课的教师,蒙青树有这样的感受,“阅读量大应该骄傲,阅读量小应该羞耻。每读完一本书,不管什么书,都会有成就感。”
蒙青树的书桌。受访者供图
这种对阅读的追求,也迁移到了蒙青树与家人关系中。蒙青树的先生热衷通过游戏方式体验不同生活,但在蒙青树“阅读更有意义”的影响下,先生也看起了《三体》,“我有种仿佛宝钗看到宝玉开始读正经书的‘欣慰’。”蒙青树说。
更深厚的阅读连结则在蒙青树和妈妈之间。小时候,她会把自己喜欢的言情小说分享给妈妈,如果妈妈也喜欢,蒙青树会觉得“特别开心”。现在,她读到喜欢的书,也会拿去给妈妈看。“最近一次交流的是金宇澄的《繁花》,她知道胡歌主演这部小说的剧版,就很想看。”
阅读成了桥梁,让蒙青树在寻常生活之外的世界、日常生活之内的家人诗意地相逢。
诉讼律师小鹿
读书是“识人”,阅读体验无法取代
★阅读档案
年阅读量:约20本
阅读偏好:社科类
书籍来源:购买、朋友赠送
书籍材质:偏电子书
作为一名年轻的诉讼律师,小鹿正处在工作模式转型的关键阶段。即将成为独立律师,“生活本身充满未知和风险”,补充专业知识首先成了阅读的“刚需”。
《民法思维》是小鹿最近在看的书。做诉讼律师,培养请求权基础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民法思维》是一本教材和工具书,但更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作为年轻的从业者,小鹿在阅读和学习中感受到了诉讼的魅力:“每看一页,都会惊叹诉讼真的考验逻辑缜密性。”
专业书之外,小鹿最近在读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虽然一直很喜欢悬疑主题、宏大背景的书,但工作本身“惊险刺激”,小鹿不愿让阅读变成疲惫工作之后的负累,《克拉拉与太阳》符合了她此刻的心境:既是发生在宏大背景中、充满悬念的时代故事,又有着极克制的、清淡的笔调。
这本书关于道德与科技、人类与科技关系的思索也让小鹿很喜欢:人类是不是高高在上的造物主?科技的发展会反噬人类吗?书中内容与此刻被广泛探讨的Chat GPT等热门话题也相互映照。
最近小鹿发现,新时代的社交见面礼中,常会收到书的礼物。如果是自己极感兴趣的书,她会抽空认真读一读。比起其他物品,书更有“识人”功能,透过收到书籍,可以判断送礼人的大致喜好。
小鹿并不觉得阅读是“体验另一种人生”的方式,比起阅读,电影带来的沉浸感更强烈。但每一年的计划中,读书从来不曾缺席。读书回味性更强,更细腻。可以品味很久。”
小鹿觉得,任何时候,阅读的体验都无可替代。
■闲话
直播卖出超500万册图书
他们如何评价“董宇辉”?
销售渠道的变革,带来图书出版行业销售逻辑的转变。根据《2022抖音电商图书消费数据报告》显示,去年抖音电商共卖出2.5亿单图书。以卖书出圈的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目前累计卖出书籍累计超过500万册。
对于掀起读书热的董宇辉,小刘认为:“阅读是一件人影响人,书影响人的美事,如果有更多人因此愿意读书、谈书,那就一定是一个好现象。”
陀陀认为:董宇辉是拥有一定文化底蕴,抓住直播行业发展机遇的幸运儿。他肯定“董宇辉”现象,认为其让更多类型图书走进读者视野,促进出版行业发展,充实了大家心灵世界。
“董宇辉出口成章,名言警句信手拈来,展现了丰富知识储备。社会上大多数人读书,是为了提高作文水平、提高文学素养等。但不是人人通过阅读,都可以成为董宇辉。”小明说。
虽然没有看过董宇辉直播,玲玲却常在其朋友圈刷到他的视频,被他旁征博引、慷慨激昂的演讲折服。“董宇辉的另类走红,恰恰证明了国人对真才实学青年的崇敬。比起流量明星、网红,她希望能看到更多‘董宇辉’受到大家的推崇。”
但蒙青树表示,她并不了解火爆全网的董宇辉。“阅读终究是私人的体验,读什么书、买什么书、什么时候读,都是自己的事。”她偶尔愿意看看推荐榜单,但不愿意跟随指挥棒阅读。她期待,在阅读时与过去擦肩而过的精彩相遇。
你喜欢他们推荐的哪本书?(可多选) 《二手时间》 《搭车十年》 《笑红尘》 《三体》 《人类群星闪耀时》 《乌合之众》 《乡土中国》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 《红处方》 《性盲症患者的爱情》 《民法思维》 《克拉拉与太阳》 其他书籍,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或分享阅读体验 提交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朱紫强 尤丹娜 李志颖
【策划】殷剑锋 何山
【图片来源】豆瓣网 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