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名家在从化】杨朔酝酿五年才写下《荔枝蜜》,背后的故事原来是……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原名杨毓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荔枝蜜》、《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大多数出自《杨朔散文选》。杨朔对当代散文发展有过重大的开拓和贡献。他写于建国初期的散文,重在纪实和叙事,接近报告文学的写法。此后,他有意识地借鉴诗歌的某些艺术特性和表现手法,把散文的叙事写景与意境创造结合起来,拿着“当诗一样写”。这种散文诗化的写法,对当时及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广泛的影响。

196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杨朔先生的《荔枝蜜》,正是这一篇《荔枝蜜》,让从化名扬天下。相信这篇《荔枝蜜》是不少人小时候的回忆,因为它曾作为全国课本教材(现在已不录入),并录入《中华散文珍藏本》。时隔四十多年,它依然为人津津乐道。

  时间回到1961年,著名作家杨朔先生来到从化温泉疗养,在那小住了几天。在休养的日子里,杨朔并没有“深闺”。在从化,他看到了满野的荔枝树,品尝了香甜的荔枝蜜,并多次参观了当时的“蜜蜂大厦”。在“蜜蜂大厦”,杨朔遇到了养蜂员老梁,就是从老梁的口中听到了蜜蜂“最爱劳动”、“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的品质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荔枝蜜》。

当年的杨朔对蜜蜂和养蜂都很有兴趣,“当时来从化蜂场参观的人很多,有时一天接待好几批。杨朔来从化疗养,时间较长,多次到我的蜂场,对蜜蜂和养蜂都饶有兴趣。杨朔先生博学多才,对蜜蜂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技术都问,有时还动手操作。他的《荔枝蜜》写得很深情,也很入行。离开从化时,他两次送书给我,每次一大袋,共有100斤。可惜这些书都失散了。”在中国养蜂协会副理事长颜志立先生所写的《纪念老养蜂家梁百辑先生》中,梁百辑先生也就是《荔枝蜜》文章里的“老梁”,描述了当时杨朔来从化的情况,可见杨朔对荔枝蜜是情有独钟的。

杨朔来从化的时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但在人、社会以及大自然中,总是蕴涵着丰富多彩的美。作家使命中的一项,就是要在广阔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塑造美。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杨朔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日常生活中,他眼里到处充满诗意,他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诗的境界里,他像写诗那样写散文,《荔枝蜜》就是在生活深处发现的“美”。 据说,为了发现和塑造这种“美”,杨朔筹备了很久。

  1955年初夏的一个傍晚,郭同文(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老师,与杨朔同师刘本炎)在刘本炎老师家里会见杨朔时发生了一段趣事。当杨朔兴致勃勃地谈到,每年夏天在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有七十多种荔枝先后成熟时,郭同文看着他笑道:“您真该写一篇有关于荔枝蜜的散文呀!”杨朔点点头说:“是的,我有这个想法。苏东坡曾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我若有缘重游岭南等地,一定好好观察一番,写一篇。”散文《荔枝蜜》是杨朔经五年之久的酝酿和观察才写成的,可见佳作精品来之不易。1961年春天,郭同文读到了杨朔创作的《荔枝蜜》,后来就写了《紫藤萝下忆杨朔》这篇散文。

     时至今天,《荔枝蜜》依然有其影响力,从化的荔枝蜜依然响当当。“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我们在回味《荔枝蜜》的同时,也在品味从化人民的那份勤劳,他们在勤劳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就如轻灵的小蜜蜂一样,肩负着时代发展的重任,酿造甜蜜的生活。


文/记者黄利谊

图为资料图片

网络编辑/王瑞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