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提升自身砝码价值,东莞要敢“拆墙”


身着西装,打着蝴蝶结,乍一看,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陈清泉就像一位西方绅士,但谈吐间,他不时提到的关于《易经》、太极的内容,又让面前这位瘦小的老人像极了一位风度翩翩的东方君子。

“我这一生,1/3的时间是在祖国内地,1/3的时间是在香港,还有1/3的时间是在国外。”陈清泉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时间表。出生于1937年的他,经历了荷兰殖民统治、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印尼独立、香港回归,陈清泉的身上藏着无数历史印记,东西方两种特质在他身上的“融合”随岁月而历久弥新。

“融合”也是陈清泉常挂在嘴边的词。对他研究了大半辈子的新能源汽车,他用“四网融合”来概括;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他也直言融合很重要:“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怎么融合是关键。”

陈清泉与东莞的渊源颇深。早在十多年前,陈清泉就以松山湖一家公司顾问的身份来过这里。去年,陈清泉参加了在莞举行的院士峰会。前不久,应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下称“电研院”)邀请,陈清泉又来到电研院进行调研。结合自身经历和研究,他接受了南方+记者专访,短短一个小时的谈话里,陈清泉金句不断,分享了其对人才引留、新能源汽车、粤港澳大湾区等热点的真知灼见。

汽车必须“被革命”

1937年,陈清泉出生在印尼,他的家庭教师为德国人,从小学习英文、德文和日文,受多国文化的熏陶。1953年,陈清泉回国就读于北京矿业学院,于1957年以优秀成绩毕业。1976年陈清泉移居香港后,他在工作之余攻读博士学位,1981年获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任教于该校电机电子工程系。

半个世纪以来,陈清泉提出电动车的工程哲学,揭示电动车的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规律,发明多种电动车专用的特种电机及其控制装置,研制了多辆不同类型的电动车,并多次获得国际性奖项,为现代电动车学奠定了基础。

与陈清泉有过很多接触的电研院科技创新部副部长母国才说,陈清泉对科技成果的转化、金融链条等都很了解,他不仅仅是一个只谈技术的学者,他还会从产业和金融的角度去进行宏观分析。

虽然已经年过八旬,但陈清泉依旧是个停不下来的人。正如母国才所言,这位看似瘦小的学者身体里依旧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仍然活跃在工程科技的研究一线。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陈清泉的研究已不仅停留在新能源汽车这一领域。最近,从电动汽车革命这一问题入手,陈清泉在着手研究智慧能源,研究能源信息跟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他说要把爱因斯坦的能源公式和香农的信息公式结合起来,电力和热工学领域的知识都要学习。

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世界,给了人们出行的自由,但是也为世界城市带来了疾病、空气污染、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和死亡、能源不可持续等问题。

陈清泉认为,汽车必须“被革命”,而汽车革命的内涵就是电动化、无人驾驶、互联共享。

“汽车革命要解决人类未来出行,人类的未来出行一定要安全、舒适、低碳、节能、高效。”他认为早期汽车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出行自由,新能源汽车要成功,解决的也应该是人类未来出行的问题而不仅是车的问题,要将汽车产业、能源产业、IT产业、通讯产业等等结合起来。

新能源汽车发展需要四网融合

在母国才眼中,陈清泉是个很新潮的院士,很喜欢用微信跟人沟通,经常会在朋友圈发一些自己去各地进行学术交流的“九宫格”照片。这种新潮也体现在陈清泉不断为新能源汽车事业注入新的灵感上。

在陈清泉的设想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要做到“三好”和“四网融合”。“三好”即好的产品、好的基础设施、好的商业模式。“四网融合”即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人文网的融合。

在“四网融合”中,陈清泉尤为看重能源网。从电动汽车的角度来讲,陈清泉认为电动汽车的能源是电力,不是一次能源,所以电动汽车的一次能源可以多样化,太阳能、风能等都可以应用到电动汽车上,通过电动汽车可以改变一次能源的结构。因此,电动汽车的革命必须要跟能源革命相结合。

什么是能源革命?在陈清泉的理解中,能源革命的内涵就是要低碳化、智能化和终端能源的电气化。而智慧能源就是把没有用的能源转换成有用的能源。他以氢气为例,氢气对某些企业比如钢铁厂来说是废料,但是这种氢气废料却可以和氧气经过一系列专业运作变成燃料电池进行发电。

“新能源汽车其实它仅仅是一个点,它要涉及到这种出行合作、一个城市的革命,整个产业链和生态链的成功才能够带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陈清泉表示,把汽车革命、能源革命和生态链相结合才完成了第一步。未来汽车做到智能化以后,还要以智能化的道路为基础,需要跟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相链接。目前,陈清泉的这种理念在北京等地已经进行了落地。

其实,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陈清泉很早就已经与东莞和松山湖有所交集。10多年前,总部位于香港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松山湖成立了分公司,陈清泉当时就是这家公司的顾问。现在,他希望东莞也能借助智能制造的优势,抓住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机遇。

在电研院调研时,陈清泉说,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契机下,香港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电研院之间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展开探索,是双方开展合作极好的切入点。

打破区域壁垒是关键

1997年7月1日凌晨零点,香港正式回归祖国。同样是1997年,陈清泉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和乌克兰工程科学院院士。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清泉就开始在香港招收内地的研究生。那时候,在香港的内地学生还很少。十多年前,他当选为政协委员后的第一个提案,便是希望促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教育交流,这个提案在当时也获评优秀提案。

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炉,陈清泉也参加了在香港的宣讲会。其实,这些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内地与香港的联系,陈清泉一直在不断奔走,他的足迹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陈清泉刚去中山做了考察,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包括东莞在内的各个城市的发展趋向,陈清泉也有自己的观点。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三个关税区,三个货币,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特色。那么怎么能够做到1+1>2,而不是互相抵消?”在他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内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其中一个挑战就是地区之间的壁垒,这种壁垒就像无形的“墙”,他认为哪个城市有勇气打破壁垒、拆开这堵无形的“墙”就能够抓住机遇。

陈清泉希望东莞能有这种勇气。他认为东莞要“站得高看得远”,能有一种前瞻性思想,找到智能制造和其他领域产生互动的契机。在有了前瞻性思想后,东莞就要思考怎么加大自身“砝码”的价值,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提高自己的战略地位。

“东莞已经练了很多‘内功’,在先进制造领域已经有了一定地位。但只有走到外面,内功才有了外向性。”陈清泉作了一个比喻,他将东莞的制造业基础比成东莞的“内功”。那么,如何走出去,让内功具有外向性呢?

陈清泉认为,东莞首先要加强国际化,要加强和香港的联系,通过香港与国际进行一个更好的衔接。举例来说,陈清泉认为香港的法制已经得到了国际的认可,东莞首先就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健全的法制来帮助来莞创新创业的香港青年。

但这种衔接在他看来需要通过勇于打破壁垒来实现。他以香港的各类专业资格证在内地无法通用为例指出,如果东莞有勇气先试先行来打破诸如此类的壁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除了国际化之外,陈清泉认为,对于东莞来说提升金融地位也至关重要。陈清泉曾经将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上其他湾区做过比较,他认为旧金山大湾区的发展特点是金融和高科技并驾齐驱,纽约湾区是金融和服务业相依相生,东京湾区则是金融与实体经济唇齿相依。这三大湾区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因此东莞也要提升自身的金融地位。

“利用金融的力量,利用国际化的力量,才能够体现东莞独特性。”陈清泉指出,可以发挥金融所具有的整合力量成立一个具有国际形象的公司,并邀请科学家为公司注入无国界的科学力量,东莞可以由此体现自身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性。

招才不等同于招商

陈清泉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不是一个仅仅跟人谈技术的学者。母国才说,陈清泉是个很开放的人,他看得很远。

对于高端人才的招引,陈清泉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招揽人才先要去识别他是否具有质疑的精神,这需要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花一定时间跟人才相处,认真进行考察。“你说东,他也说东,只会投人所好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陈清泉说。

陈清泉还指出,招才和招商是有本质区别的。招才是要招揽人才,招商是要引入资本,资本和人才是不一样的东西,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知识分子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他不轻易跟人跑。”陈清泉说,很多高端人才要求的并不仅仅是钱,要让他们有幸福感,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发挥出其内心的热情,要从精神层面给高端人才以荣誉感。在佛山市顺德区做顾问时,陈清泉就曾提出建议,要让人才可以凭政府发放的人才卡享受公园免费、银行服务等方面享受便利服务。

目前,松山湖已经推出了“松湖尊才卡”,为园区人才解决生活创业之忧。从省级层面,广东也已经出台了《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实施办法(试行)》,持卡人可凭卡在落户、购房购车、社保、子女入学、贷款、职称评审等方面享受便利服务。对此,陈清泉建议,松山湖乃至东莞要在人才卡上做出“差异性”,可为人才提供医疗保健上的便利,如推出人才健康卡等。

“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着手,第一是技术和人才的融合,第二是要出台政策,在大政策前提下,你能不能出台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政策是关键。”他补充道。

在人才引入后,对人才的培育和评价就随之而来。陈清泉认为,让人才做出原创性成果需要一个自由的环境,更需要一个独特的评价体系。“你不能天天去考核高端人才,你要有耐心,要等他三年到五年时间。”

借咖啡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松山湖变成现在这样的规模,确实让我很惊讶,超过了我原来的印象。”十多年前,在松山湖还处于规划阶段时,陈清泉就来过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当时他还去了解了松山湖的规划理念。多年后,陈清泉再来到松山湖,这里的变化让他有些吃惊。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其中,给松山湖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极推进东莞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对于创新创业环境的提升,陈清泉认为理念是创新的灵魂,有了理念才有创意,创意是创新之源。创新的氛围和环境也很重要,营造好的创新环境,首先要有合作精神,一方面是合作,另一方面是开放包容。第二个要有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第三个要有完善的知识保护产权;第四个要充分利用大数据。

陈清泉说,松山湖拥有这样好的环境,但目前的宣传还是不够,特别是国际化的宣传。在宣传之外,陈清泉提出了一个细节,他晚上在硅谷散步时,能看到咖啡馆里人声鼎沸,人们在进行思想碰撞和交流,这种场景在松山湖较少见,松山湖需要营造轻松交流的氛围,给大家来碰撞思想。

在陈清泉的理念中,不管是创新还是想要在其他领域有所发展,都要有“六个眼睛”:第一个眼睛要放在头部前面,看到前瞻性,看到未来;第二个眼睛要把放到头部后面,吸取以前的历史教训;第三个眼睛要放在头顶上面,要看到宏观的综合思维;第四个眼睛要放到脚下面,要能落地,要接地气;第五个眼睛要放在身侧面,要看看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和理念;第六个眼睛就要看看身旁,看看邻居日本、韩国的先进经验,学会全方位地看到身边的变化。

【记者】吴雨伦

【摄影】孙俊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