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爪是很多人饭桌上常见的食物,不仅大人爱啃,连小孩子也喜欢吃。然而,让2岁3个月大的小男孩依依(化名)想不到的是,一根1.5*0.5厘米的鸡爪小关节竟会让他危及生命。
近日,依依因食用鸡爪时不小心误吞鸡爪小关节,导致气道异物吸入,引发连续十天咳嗽、发热现象,加重肺部阻塞情况,甚至有生命危险。
幸运的是,龙岗区妇幼保健院成功地为他开展了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取出异物。据悉,这也是龙岗区开展首例支气管镜下儿童异物钳取手术。目前,他恢复良好,正准备出院。
孩子咳嗽又发热 医生发现有蹊跷
“患儿连续十多天,一直以咳嗽、发热为主,病情未见好转,被医院儿科收治住院。入院后,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其中给患儿拍胸片的检查结果显示:右中下肺局限性肺气肿(阻塞性?)。”据该医院住院部儿科副主任医师黄从付介绍,当时正在值班医师冼家明认为患儿如果仅是支气管炎的话,胸片不应该提示有肺气肿情况,出于职业医师的警惕性,连续追问病史,特别是近期是否有异物呛入史。在仔细询问小患儿母亲后,才知道孩子在8月19日吃鸡爪时有过呛咳的过程,家人以为拍拍孩子的背就没有事。事后小朋友也没有明显的不舒服,因此没太在意这个问题。
随后,冼家明立即联系该住院总医师巫斌说明情况,恰巧遇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柔性引才儿科陈德晖专家团队)派遣的主治医师吴上志在医院坐诊,正在儿科进行系列技术指导。巫斌立即与吴上志联系,吴上志了解详细情况并读片后,指示立即为患儿开展“胸部CT+三维重建”的检查。
开通绿色通道 手术难度超乎寻常
胸部CT明确患者存在气道异物吸入,由于依依的体位如果有改变,极有可能致异物移动而加重肺部阻塞情况,冼家明医生立即叮嘱家属让依依保持安静,不要惊吓患儿。与此同时,巫斌立即汇报住院部儿科副主任医师黄从付、伍根峰后,紧急联系医院手术室开通绿色通道。
“我们医院已开展过200余例的支气管镜检查及灌洗术,技术储备成熟,此次又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支持,于是决定在全麻下行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据黄从付介绍,此台手术是医院首次开展,为了保证依依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医院多科室进行联合会诊并给予相应后勤保障,并给予了最强的专家阵容支持。
“由于患儿年龄小,不能配合手术,只能采用全身麻醉。”负责此次手术操作的伍根峰介绍,当时情况风险大,难度高,小儿耐受缺氧能力差,稍有不慎将危及生命;同时此前医院都未开展过此类手术,无手术经验借鉴,麻醉风险非常高,这给所有医务人员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经过详细讨论研究,最终为依依制定出一套个体化麻醉的手术方案。
异物成功取出 竟然是鸡爪小关节
当日下午5时许,小依依躺在了手术台上,由吴上志亲自指导,手术麻醉科沉着冷静地为依依进行全麻后,伍根峰缓缓置入支气管镜。
“由于患儿年龄小、肺部空间非常狭窄,在管径仅4毫米的软镜下进行异物钳取,如同一个软的夹子要在一定距离下精准地捉住墙壁上的蚊子。我们只能通过2毫米的孔道进行反复调整,旋转到合适角度才能找到异物,钳取过程中异物容易再次滑落进入小气道,导致小气道堵塞更难钳取。除了麻醉,这又是手术中的一道挑战。” 伍根峰表示,由于鸡爪小关节已在气管里10多天,其周围有肉芽组织包裹,受到轻微的擦碰就会出血,再次给手术带来了难度。
如此多的困难,在医护人员的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下,手术花费一个多小时,在气管镜的引导下,缓慢套取、收紧,确定牢牢锁定异物后,轻轻拉出气管……映入大家眼帘的一根1.5*0.5厘米的鸡爪小关节,异物顺利取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手术结束后,给小依依检查气道无异常。依依父母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满满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如何预防小儿支气管异物发生?
“如果发生异物吸入要立即将患儿送至有条件取气管异物的医院,在途中要注意尽量减少各种刺激,避免患儿哭闹、咳嗽,保持安静。”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医生伍根峰敬告广大家长朋友们,在孩子进食的时候千万不要挑逗孩子,一旦发现孩子嘴里放有不该放的东西,应该婉言劝说的拿出,不要用指强行挖取,以免引起哭闹而吸入气管内;5岁以内的小孩儿应该避免接触花生米、瓜子、豆类等带核的食物;要对小孩进行正确的教育,不要养成口含物的习惯。
如果出现异物呛入气管的情况时,家长怎么做?
1、可以采用“上腹部拍挤法”:(海姆立克式法)为其排出。只适用于1岁以上的儿童,注意操作的力度,可反复5-10次,用力过猛或操作不当有导致腹腔和胸腔脏器损伤的风险。具体方法为:救护者站在受害者身后,从背后抱住其腹部,双臂围环其腰腹部,一手握拳,拳心向内按压于受害人的肚脐和肋骨之间的部位;另一手成掌捂按在拳头之上,双手急速用力向里向上挤压,反复实施,直至阻塞物吐出为止。
2、可采用“拍背法”,只适用于1岁以下的儿童,要注意头低于躯体,可重复多次。具体方法为:倒提婴幼儿两腿,头向下垂,同时轻拍背部,这样可通过异物自身重力和呛咳时胸腔内气体的冲力,迫使异物向外咳出。如果无法排出,应立即将患儿送往医院就诊。
【撰文】黄诗妤
【通讯员】谭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