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段时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文化馆大部分业务按下了暂停键。
面对群众不能在场,活动不能开展等难题,东莞市文化馆主动作为,因势利导,推进文化馆总分支体系落地全覆盖,“文化莞家”数字文化馆平台全面铺开为总分馆体系赋能,云上服务触手可及。
强化和权威媒体平台合作,创新打造全国首家媒体文化馆“南方+东莞云上文化馆”,推出更加丰富、立体、有趣的线上文化体验,把“危机”转化为“新机”,累计3031多万人次通过云端获得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十四五”时期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要任务,接下来,东莞市文化馆将继续加大探索实践力度,实现文化馆全领域全环节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数字赋能、政媒携手,塑造文化馆线上新优势
通过4年推进,截至2020年,东莞市全市共建成市文化馆总馆1个,建成镇街(园区)文化馆分馆33个、村(社区)文化馆支馆392个,建立起总、分、支馆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配套打造“文化莞家”数字平台为总分馆制赋能,实现全市一张网、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文化馆新业态。
数字文化馆丰富的线上文艺服务,如线上课程的音频视频资源、直播、抢票、“走进艺术”云端教学等,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平台全年浏览量160.9万人次,进一步提升了全市总、分、支馆的服务效能。
2020年,东莞市文化馆携手广东权威媒体南方日报、南方+新闻客户端开展战略合作,在拥有6500万用户的“南方+”移动客户端,开设了“南方+东莞云上文化馆”项目。
2020年4月26日,“南方+东莞云上文化馆”正式上线启动,立足互联网产品思维,对文化馆重大品牌服务加强遴选规划,进行媒体化生产、包装和传播,为民众生产提供更加丰富、更适应互联网传播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开拓了文化馆服务新场景、新模式、新流量。
上线8个月以来,总访问量200多万人次。入选广东省“粤治——治理现代化”2019—2020年度优秀案例,获得“粤治(大数据与公共服务类)”大奖。
助企暖企、推动复产,云上文采会受国家肯定
2020年,为应对疫情给全社会带来的严峻局面,暖企助企,东莞市文化馆承办了东莞市文旅和体育产品云上采购会,吸引了480家参展商,上架2312个文旅产品和服务,达成意向交易额611万元,推动了文旅企业复工复产。
12月6—7日,首届全国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云上采购大会交流展示活动在东莞举办。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旭莅临东莞调研,对东莞文采会工作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东莞通过举办“文采会”,推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全产业链参与文化服务供给,促进了区域公共文化资源优化配置。
转型升级、影响深远,唤醒文化馆发展动能
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构建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各大主流媒体互为支撑、相互引流的公共文化供给和宣传集群,以短视频制作、直播、H5、图文报道、网友互动、录制回放等方式,为民众生产提供更加丰富、更适应互联网传播需求的数字文化产品,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了解东莞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进行艺术培训、听音乐会、欣赏文艺作品等活动。所有平台全年浏览量超过2500万次,有力的推广了东莞市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更广大的市民受惠。
疫情影响下,东莞市文化馆加速向数字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次文化馆服务业态整体升级:有别于过往个别项目、零散的尝试,今年文化馆的数字服务产品的转型升级,涉及培训、演出、展览、讲座、活动、非遗传承、精品推广等几乎全部文化馆服务类型,文化馆业态实现整体数字化升级。
这是一次文化馆人业务技能集中转型:数字化转型对于每一位文化馆人都是向新领域的探索。通过数字化的反复锤炼,一批文化馆人掌握线上产品策划思维和生产推广能力,并主动打破舒适圈,开始一些项目创新尝试。
这是一次文化馆社会治理全新探索:通过政媒共建及云上技术和创意赋能,文化馆打造出了更加丰富、立体、有趣的线上文化体验,推进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代化。
【记者】龚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