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一波三折,悬念迭起;选手面不改色,奋力一搏。
2020东京奥运会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出征东京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为777人,其中运动员431人,广东籍选手43人,东莞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输送和培养了9位运动员,为历届最多。
这些“奥运莞军”们将在田径、篮球、马术、赛艇等多个项目代表中国队参加比赛。
回顾东莞体育发展历程,可谓“东江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而又厚积薄发。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交相辉映,代代东莞健儿承载着光荣与梦想,在世界大赛上闪耀光芒。
传承
“姐妹花”与“父子兵”同场竞技
远投得手后,东莞篮球员杨舒予交出一张不错的成绩单——东京2020奥运会女子三人篮球赛的季军争夺战中,杨舒予所在的中国女队以16比14战胜法国队获得铜牌。
“这是东莞运动员时隔33年再次站上奥运会的领奖台,令人振奋,可喜可贺!”比赛结束,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给杨舒予所在的东莞市新世纪篮球俱乐部发去贺信。
信中提到,杨舒予在比赛中与队友配合默契、发挥出色,展现了东莞体育健儿奋力进取、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作为“00后”,杨舒予的篮球生涯启蒙于2013年,2017年,14岁的杨舒予正式入选国少,而后加入国青,2018年入选中国篮协公布的U17女篮集训名单。今年是杨舒予首度出征奥运会。
作为女篮(五人制)队员,杨舒予是队内的主力后卫。
与杨舒予一起出征奥运的,还有她的姐姐杨力维。1995年出生的杨力维已经是国家队中经验丰富的“老将”,在篮球路上,她一直是妹妹的榜样,经常给妹妹“开小灶”,言传身教帮助杨舒予提升战术。
出征奥运前,杨舒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姐妹俩的合照并配文“顶峰相见勿忘初心望好运”。助力中国三人女篮拿下铜牌,杨舒予做到了赛前与姐姐的约定。“今天我和队友获得季军,她会为我骄傲的。”杨舒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如今,杨力维所在的中国女篮正备战剩余的小组赛。1992年在巴塞罗那获得亚军、创下迄今奥运会历史最佳战绩的中国女篮,上届里约奥运会位列第十。在加速完成新老交替后,目前整体实力回升明显。
经过全运会和WCBA的历练,东莞新世纪篮球俱乐部的球员李月汝、杨力维、黄思静进步明显,成为中国女篮的重要支撑。
除了“姐妹花”外,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东莞长安的“父子兵”也引发关注。
2008年,东莞长安人李振强代表国家参加北京奥运会马术障碍赛,成为中国第一个参加该项比赛的运动员。
在北京奥运会创造历史之后,李振强将重点放在为中国培养马术骑手上,1997年出生的李耀锋成为他的重点培养对象。
2013年辽宁全运会,李振强错失金牌。就在这时,李振强的儿子李耀锋场外观赛结束,暗自下定决心,“要和爸爸在四年后的全运会一起奋战!”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李耀锋进步很快。2017年天津全运会,李振强、李耀锋助力广东马术队夺得冠军。载誉归来后,李振强、李耀锋将目标锁定在东京奥运会。于是在中国代表团历史上首次出现父子同战奥运的场景。
李耀锋曾对父亲说:“到了赛场,我可能会是你的对手。”
李振强回答:“你能赢我,我会更高兴。因为这是中国马术的后浪推前浪。”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东莞培养的田径选手王凯华。里约奥运会选拔赛上,王凯华获得第四名,以替补身份进入奥运阵容。2016年,没有走上里约奥运会比赛场地的他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竞走在奥运会上的又一次夺冠。
在过去两届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陈定、王镇相继夺得男子20公里竞走冠军,成为继刘翔之后第二位、第三位夺得奥运会田径项目金牌的中国男运动员。东京2020奥运会上,中国田径项目冲击三连冠的接力棒交到了王凯华手上。
“田径20公里竞走是我国的强项。今年3月,王凯华在全国竞走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中,以1小时16分54秒的成绩夺得男子20公里竞走冠军,打破由王镇保持的1小时17分36秒全国纪录,成为男子20公里竞走历史上第三位走进1小时17分大关的运动员。”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王峰说。
此前,王凯华在东莞市体育学校度过两年的基础磨砺,王峰认为在东京奥运会上,王凯华有望再创佳绩。
拓展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更为多元
东京2020奥运会正如火如荼进行,在东莞市石龙镇,占地1000平方米的举重博物馆经过4个多月的施工,如今也正进入开馆倒计时。
“中国举重博物馆建设将成为我们弘扬举重文化、传承举重精神以及所有中国举重人的精神家园。”举重博物馆动工当天,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主任、中国举重协会主席周进强出席仪式时说。
事实上,早在65年前,东莞举重项目就开始名扬中外。这一年6月,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石龙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以133公斤成绩为新中国创造了首个世界纪录。
在旅法女作家钟丽思的笔下,当时东莞举重热潮可见一斑:“于是红房子的娃娃们,就将各人家中大大小小的石锁提去大院,在满天落霞的辉煌壮丽中,憋足气学陈镜开。”
此后,以赖润明、曾国强和陈伟强为代表的举重运动员,开始在奥运会、亚运会上扬威,其中曾国强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会举重冠军。
数十年来,从石龙镇走出1000多名举重健儿,在国内外举重赛场上各领风骚,取得巨大的成就。
除了举重,篮球也成为那代东莞人的专属记忆。广东省篮协副会长、东莞市篮协名誉会长方伟民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民间篮球赛可以吸引周围群众坐着大货车来观看,整个露天篮球场边上站满了人,甚至有人爬树、上屋顶……只为找到最佳的看球位置。
数十年来,东莞的篮球之火不曾熄灭,还成为了最为亮眼的城市名片之一。通过职业篮球俱乐部的民间力量,东莞为国家队持续输送人才。
除了上述的几位女篮姑娘外,从2000年开始,李群、杜锋、朱芳雨、易建联、王仕鹏、陈江华、周鹏和李慕豪等球员就先后效力国家男篮,在几届奥运会上为国出战。
如今,广东宏远的赵睿、胡明轩和徐杰也接棒前辈,成为中国男篮的生力军。
东莞历史上培养和输送的奥运选手主要集中在举重、篮球、游泳、赛艇、射击、马术、摔跤等项目。
与往届所不同的是,本届奥运会东莞参赛选手呈现一个重要特点——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输送呈现多渠道、多路径的局面,如有地方业余体校输送的,有职业体育俱乐部培养的,也有从社会体育培训俱乐部走出去的。
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方面,东莞市近年来可谓不遗余力。
据了解,除了保证青少年运动员在市级业训运动期间的投入外,在备战期间东莞也会配合省级体育训练中心对重点运动员给予专项后勤保障的支持,赛后参考国家和省的做法,对运动员和原市级输送的教练员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奖励。
东莞培养高水平的竞技选手核心做法还是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输送。
“输送到省级以上的人才多了,参加各类大赛的运动员也就会多。2020年东莞输送到省队运动员人数20人,仅次于广州、深圳,地级市第一。”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东莞自行车队主教练、黄江业余体校校长魏健强介绍,2018年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后,黄江自行车队已在全国自行车联赛、全国自行车锦标赛等赛事上17次夺得全国冠军。
今年9月,12名东莞自行车队运动员还将代表广东省出征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黄江自行车队20年耕耘收获丰硕成果,其自行车品牌正成为东莞体育竞技新名片。”魏健强说。
渐趋多元化的培养模式,镇街各具特色的项目发展,正让东莞的竞技体育名片质与量都获得提升。
东莞市文广旅体局方面表示,现阶段东莞竞技体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新发展阶段,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模式,构建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
“即‘大赛有成绩、项目有品牌、省运有核心、选材有基础’,力争将东莞打造成为地级市业余体育训练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东莞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说。
涌现
涵养体育强市的“源头活水”
作为“全民运动之城”,与竞技体育交相辉映的,是东莞的群众体育。
盛夏时节,石龙体育中心爆发出阵阵音浪,一首舞曲《我的家乡在天堂》表演落幕后,十几名东泰老年大学舞蹈队队员有序退场。“这次市民运动会把我们这群喜欢音乐舞蹈的人聚在一起,圆了大家青春时期的舞蹈梦。”东泰老年大学舞蹈队领队刘兰英笑着说。
这几个月,包括刘兰英在内的上万名选手齐聚东莞各赛场,在万科·东莞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上挥洒热血、绽放自我。目前,东莞市民运动会已成功举办三届,举办运动项目超过50个,参与人数超过30万人次。
“作为一个正规的市级比赛,市民运动会为业余选手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官方平台,这种为普通市民提供的交流比赛对武术运动起到良好的推广作用。”东莞市武术协会会长梁华国说,本届的武术比赛吸引了1600武术爱好者报名参加。
创办于2018年的东莞市民运动会,瞄准的正是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如今,走在城市广场、公园、体育馆,随处可以听到轻快悠扬的音乐,看到人们优美的舞姿。
早上出门练武术、晚上集体跳广场舞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生活标配。羽毛球、足球等项目则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
“不少于6个社区体育公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在东莞市体育中心和滨江体育公园建设智能化健身场所和器材,并全市各镇街进行推广”……今年,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也被纳入东莞市政府十件实事,而即将制定出台的《东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提出打造“15分钟健身圈”,体育影响力正被推送到城市的大街小巷。
全民健身浪潮在东莞持续升温,全民健身理念促进群众广泛参与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竞技水平的提升。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开花,东莞多个体育项目发展正行稳致远。
被东莞这座城市的体育氛围吸引后,体育艺术系出身的张雷在2007年毅然选择来到东莞发展。在东莞工作生活的14年,张雷积极推动东莞体育舞蹈在青少年中的发展。
从一名体育舞蹈专业选手到如今的东莞市体育舞蹈协会会长,张雷有了新的感悟:“一项运动要有长远发展,就要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应该有更多的结合点,互相支撑、互相促进。”
这些年,张雷发现,登上领奖台,迎接万众瞩目的时刻,这样的画面依然让不少青少年神往。而每一个站上巅峰的选手,无不经历了年复一年的付出和千百次的打磨、重复和锤炼。
对此王峰深以为然。“竞技体育的成材规律,塑造出金字塔的发展结构。塔尖的光芒之下,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决定了塔基是否坚实与长久。”
这是过往体育辉煌的根基与源头,也是新时代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应有之义。体育事业要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后备人才培养不容忽视。
在开展群众体育的同时,东莞也在致力于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
“建立‘包容开放’的青少年竞赛制度,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幼儿体育的发展,搭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的‘多渠道’平台。”东莞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化体教融合,继续实施东莞市“青少年体育星梦”计划。
具体来看,东莞市文广旅体局将支持推动有关单项体育协会举办市青少年U系列比赛,建立与市青少年锦标赛和省运会选材接轨的竞赛体系;创新举办东莞市幼儿运动能力展示竞赛,培养全市幼儿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联合市教育部门举办年度东莞市中小学生体育比赛,并逐步扩大合办项目的数量。
“鼓励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业余体育训练,引导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尝试与各类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组建市级参赛队伍,有效扩大选才的规模和拓宽选才的渠道。”东莞市文广旅体局负责人说。
全面对接学校体育、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东莞正在涵养体育强市的“源头活水”,孕育更多希望与辉煌。
■对话
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王峰:
培养奥运健儿是值得全力以赴的事业
南方日报:东京2020奥运会上,东莞体育运动学校培养输送了多少名奥运选手?
王峰:东莞体育运动学校培养输送李月汝(篮球)及王凯华、吴瑞庭(田径)共计3名优秀选手为国出征。3位运动员都是从体校起步,经教练员识别,一步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历史上共有5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除了上述3位,还有2012伦敦奥运会射击选手李佩璟(射击)、2016里约奥运会射击选手惠子程。
南方日报:为培养输送奥运健儿,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做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思路和举措?
王峰: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发掘、培养和输送后备体育尖子人才,是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良好的发展成绩是在东莞体育运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
在挖掘过程中,我们重视训练培养,强调打好基础,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得到高效训练。毕竟这是竞技体育,看实实在在的结果说话,任何时候都讲的是实打实的铁律。
其次,意志品质的培养也很重要。虽然我们只是在基层培养输送运动健儿,但是科学训练也能够帮助运动员在早期运动生涯中初步形成比赛训练风格,促进思想品格教育,这将会是终生受益的。
经过培养,凭借省赛中的卓越表现,部分运动员会被送到省队。为了使得运动员能更快融入高层面训练节奏,我们还会在后期远程开展心理辅导,和省队教练员保持沟通,以更好配合做好运动员训练工作。
如果由我们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即将参加比赛,我们会去现场为他鼓劲加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时尽量不去影响运动员。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很重要,我们不能干扰他们,要科学适当地进行鼓劲。
总之,我们按照国家要求,用责任心和专业性开展培养输送工作,明确我们的任务,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压实责任,一旦发现“苗子”就全方位做好跟进支持和保障工作。这是一份使命和值得全力以赴的事业。
南方日报:在目前训练的这批“苗子”里面,有哪些项目有望再出国家队级别的选手?有绝对优势的项目吗?
王峰:在各个项目中,射击、羽毛球和篮球具有较大优势潜力。
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曾往省队输送过射击运动员。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射击队在2006年至2018年这12年间的历届省运会、省锦标赛全部位列广东第一,2019年被追赶多年的广州队反超后,2020年重回冠军宝座。
羽毛球也有亮点,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羽毛球队通过与广东世纪城俱乐部合作共建,培养出的雷兰曦、任翔宇等选手,在2021年相继拿到全国赛事冠军,成为中国羽毛球2024奥运会的“希望之星”。
本届我们所输送的3名奥运选手都是年轻新一代的领军人物,这次奥运会是他们奥运生涯的开始。如果顺利,他们最起码能参加两到三届奥运会,代表东莞、代表广东省为祖国争光。他们的路子刚刚起步,未来发展空间还很大。
南方日报:此前东莞体校与宏远达成了合作,这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类似这种与职业队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还会继续探索吗?如会,将是在哪些方面?
王峰:东莞体校培养输送了徐杰、胡明轩、杜润旺等篮球新星,还有羽毛球的雷篮曦、任翔宇、陈星等国手,这些都是校企联合培养的硕果。
接下来东莞体育运动学校还会继续跟广东宏远、广东世纪城羽毛球俱乐部密切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力争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运动员。
此外,我们会继续延续省市联合这种联合的办队模式,也继续推动各项工作,整合优质资源,促进教练、团队、资源互利共赢。
【撰文】龚菊 龚名扬
【图片】龚名扬 新华社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