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广州新闻 > 正文

黄埔推出“教育10条”,年均新增教育投入将超1.5亿元


不仅“有书读”,还要“读好书”,黄埔正释放出更多民生温度。

10月23日,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召开全区教育大会,推出《广州市黄埔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办法》(下称“教育10条”)。“教育10条”实施后,该区将年均新增加教育投入超1.5亿元,并视财力逐年提高。

记者梳理发现,“教育10条”在机制创新、经费投入、均衡发展、融合发展上解难题、出实招,以期推动区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年均增加教育投入超1.5亿元

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历经多年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社会各个层面对教育的多元化、优质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深入调研,该区着重梳理在教师队伍管理、装备与经费投入、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问题共16个,结合实施“湾区+”战略,有针对性地拿出改革创新的实招、硬招,形成“教育10条”。

“教育10条”以学校、教师及家长的诉求为导向,瞄准扩大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坐标,在开展教育改革创新、加大教育基础投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融合发展等方面解难题、出实招,确保精准发力。

在加快推进教师“区管校聘”改革方面,逐步实现对教职员的人事管理从“单位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完善教师考评考核制度,建立规范的流动和退出机制。

在进一步鼓励集团化办学方面,加强公办基础教育集团内教师的横向交流,集团核心成员单位每年交流到其他成员单位的教师比例不低于10%;设立集团化发展专项经费,每年原则上按照区属中学集团不高于200万元、区属小学集团不高于150万元、区属幼教集团不高于120万元的标准,纳入公办基础教育集团核心成员单位的部门预算中安排。

在完善教师发展考核激励机制方面,将“编外聘用制教职员”转为“雇员制教职员”,雇员制教职员可参加中层干部竞聘;为新招聘的区属公办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及特殊教育学校)、区教育部门承办的公办幼儿园的雇员制教职员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发放标准为博士研究生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万元、硕士研究生3万元;建立校级领导任课、听课制度,制定教师工作量指导标准,统一管理岗位津贴标准,绩效工资分配向艰苦岗位倾斜;对市级以上各类名师工作室,参照省、市下拨的专项工作经费标准,区财政按1:1配套提供工作经费。

在设立区属公办校(园)长管理基金方面,按照区属公办中学(含职业中学)每年30万元、区属公办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每年20万元、区教育部门承办的公办幼儿园每年10万元的标准设立公办校(园)长管理基金。

在加大素质教育和教育装备投入方面,从2020年起,对区属公办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及特殊教育学校)分别按不低于中学生均150元、小学生均100元的标准,安排素质教育经费投入,以后年度视财力逐步提高;从2020年起,对区属公办高中(含职业中学)、区属公办初中、区属公办小学、区属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区教育部门承办的公办幼儿园,区财政分别按不低于生均550元、450元、300元、1050元、350元的标准在生均公用经费中安排教育装备经费,以后年度视财力逐步提高;积极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按区属公办中小学校(不含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每所30万元的标准安排学校人工智能科创室建设经费,到2022年实现人工智能教育覆盖全区学校。

在促进民办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方面,鼓励支持优质民办学校发展,每年安排200万元对教学质量优秀和进步较快的区属民办中小学给予扶持;对通过市一级、省一级等级学校评估的区属民办中小学分别给予4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扶持,通过复评的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扶持。

在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方面,落实“一街(镇)一公办幼儿园”的规划布局,鼓励将现租赁街道、经济联合社、国企等公有物业的民办幼儿园以收回自营的方式办成大公办幼儿园,并按相关政策予以扶持;对通过市一级、省一级等级幼儿园(示范园)评估(含复评)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公办幼儿园,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办学经费扶持。

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教育发展方面,研究设立区一级的教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捐资捐物支持区域教育事业发展;在旧村改造和教育规划布局中,可提供教育用地和国有教育设施;探索通过国企参股办学或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等方式,拓宽公共教育资源供给的渠道。

在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方面,鼓励高标准兴办国际学校及国际化学校,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的教育需求;鼓励区属学校与港澳学校缔结“姊妹学校”“姊妹园”,鼓励学校兴办港澳子弟班;将符合条件的港澳籍人士子女纳入政策性照顾,统筹安排公办学位。

据介绍,“教育10条”适用于黄埔区区属公办中小学(含职业中学及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以及辖区内的民办中小学、幼儿园,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符合该文规定的同一项目、同一事项同时符合本区其他扶持政策规定(含上级部门要求区里配套或者负担资金的政策规定)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予以支持,另有规定的除外。

新增公办学位数和教师数全省区县位居前列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广州市对外开放的示范窗口,是广州发展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是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核心区。

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该区引进实体优质项目138个,新增市场主体2.8万户,29个总部项目落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8家、总数突破2000家。其经济总量、综合效益、科技创新在全国开发区中排名第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开发区第二,工业实力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二。2019年以来,资本、技术、人才仍旧以加速度态势汇聚该区,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落户区内。

作为经济功能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区域,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快速发展之势。经济发展的高歌猛进进一步催生高端人才和社区集群的加速集聚,进而诱发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众多民生需求。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正以每年总量20多万的新增速度快速聚集,是全市各区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区域。在流入人口当中,20-34岁青年人口占比逼近50%。因而,新增人口整体呈现总量大、增长快、年轻化、需求高等特点,公办学位供给和非本市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读需求激增,造成区域义务教育供给能力不足的阶段性失衡问题,“有书读”和“读好书”成为民生需求的敏感关切点。

自2015年9月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实行融合发展以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命题成为该区的重点工作之一。该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育短板。

据了解,2015年9月区划调整以来,全区教育基建投入近15亿元,新开办公办中小学校19所、公办幼儿园17所(含大公办园9所),增加公办学位近5万个。新开办学校数量、新增公办学位数以及新招聘教师数均在全省区县中位居前列。此外,为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提供积分制学位计划近1万个(含政府补贴民办学位),位居全市各区前列。

与此同时,通过建设优将、优师、优生、优教、优境的“五优”工程,该区全面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经过内培外引,全区公办中小学现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7人,居全市第二,另有特级教师26人,市教育专家2人、市名校长9人,培养省市级卓越校长、百千万人才、“三名工程”约200人,建设各类名师工作室62个,辐射带动全区青年教师成长。

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较好地解决了近三年来60多万新增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的适龄子女“有书读”问题。

素质教育同样取得突出成绩,如黄埔青少年宫小风帆艺术团和机器人竞赛队、东荟花园小学跳绳队、新港小学足球队等不仅在全市全省各类比赛获得佳绩,还作为广州素质教育名片,走出国门为国争光。

融入大湾区,打造教育示范区

今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位居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位,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再度迎来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该区正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中心核心枢纽。

基于区域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国际人才、高端人才以及年轻群体,将逐步成为该区主要的新增人口。而这部分群体对优质学位在供给数量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的期待将更加强烈。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一个特定发展阶段内,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供求矛盾将主要集中在数量与质量的双重诉求。但随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不断进阶,在未来一个时期,教育诉求将主要转移为对教育质量的追求,这意味着“读好书”的需求将逐步高于“有书读”的需求。

鉴于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在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兼顾了扩大公平与提高质量。也就是说,不仅保证“有书读”,还要“读好书”。此次“教育10条”的出台,便是以优质均衡、品质提升和内涵发展为目标,力求创新构建多种教育发展模式和实施制度,有效推动区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全力打造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广州东部教育高地,发挥基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为实现区域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事实上,该区在教育事业多元化、优质化方面已经开展许多有益尝试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区内已经组建国际化教育集群、国内高校附属学校集群、省市属名校教育集群、区属名校教育集群,加速建设中新广州知识城特色教育小镇,构建了“4+1基础教育发展体系”。其中,“产学研城”四位一体的知识城特色教育小镇已引进教育项目11个,全国首个特色教育小镇令人瞩目。

区里携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广州二中教育集团、广州六中教育集团、广州铁英教育集团、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来区合作办学,开办了北师大广实、广州实验中学、开元学校、铁英中学黄埔学校、黄埔纪念中学等一批优质教育集群,名校优质教育集群已成规模。

此外,该区成立了广州市玉岩教育集团、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广州市黄埔区怡园教育集团等5大教育集团,充分发挥优质区属名校带动作用,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实现教育均衡化。

记者注意到,多元化、国际化的教育发展之路是该区另一大特色。这种特色也与该区显著的外向型经济特点相呼应。截至目前,区内引进英国爱莎国际学校、美国贝赛思国际学校、日本人学校等6所国际学校,数量占全市的60%,国际化教育进程全市领先。并且,引进美国格兰纳达山特许学校广州分校、新加坡知识城南洋华中学校、英国修仕倍励黄埔实验学校3所国际化学校,联合华南师大附属外国语学校国际化教育集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开办国际化课程学校,进一步扩充区域的国际教育资源。此外,在全市首创在民办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开设港澳子弟班,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教育和人才高地。

正在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期待把握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建设成为广州东部教育高地,以一流的教育水平匹配一流的经济发展,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记者】吴雨伦

【通讯员】黄于穗 黄晓雪 赖伟敏

【摄影】曾铠钢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