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广货品牌”,很多人都能如数家珍,但是清代最潮的广货外销扇品牌你知道吗?它们的分店还曾遍布广州、香港、澳门等港口城市,是当时大湾区的一张外贸名片。
当年这三大港口城市的外销品各有什么特色?它们凭什么成为世界级的“潮牌”?
小南得知,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原创展览《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中,就有这样一批精美绝伦的清代外销扇揭开了一段大湾区外贸史。
而且,这个展览马上就要闭幕了!抓紧五一小长假,带上三五好友去瞧瞧吧!
▶▶▶粤港澳三地制扇工艺一脉相承各有千秋
用丝带连缀而成的骨扇、画有俏皮人物、色彩艳丽的官扇、再现粤港澳三地港口风光的折扇……这些风格各异的外销扇被装在粉蓝色展柜中,还搭配外销的丝绣华服、披肩和首饰点缀,整个展厅宛如“时装发布会”一般,既时尚又颇具少女感。
戳文中视频,策展人带你逛展哦⏬

据展览策展人、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介绍,在清前期,香港、澳门分属新安县和香山县,都受广州府管辖,制作外销扇的工匠多来自广州、香港、澳门等地 。三地工匠制作的外销扇虽然都采用中西结合的工艺技法,但是在造型题材上又各有侧重。
这么多扇子,哪个款式会受市场欢迎呢?来看看这把澳门工匠打造的“彩漆骨纸本彩绘港口风光花鸟扇”,扇面上的三个画面分别是澳门南湾、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和香港维多利亚湾,密密麻麻的船只从港口扬帆驶过,背后的中西辉映的建筑群清晰可见。

除了按需定制,不少扇子还是“精装版”,拥有自己的专属扇盒,比如这款广州工匠“WOSHING“制作的象牙骨牙片贴面庭院人物折叠扇。
按照西方商品的销售习惯,匠人在扇盒内盖处附上英文商标“WOSHING”“HongKong&Canton”的字样。
其中,“WOSHING”是广东英语匠人的名字,“HongKong&Canton”表示他的店铺在广州和香港开有分店。
事实上,像这样在广州、香港、澳门等港口城市开设店铺、设置商标的做法在银器、瓷器、丝绣品等其他外销工艺品中也很常见。
这把扇子的正反扇面都描绘着人数众多、身着华服的官员及家眷的生活场景,这些人物的面部都用象牙片贴饰,用油彩去绘制千人千面的面部神态,人物的衣服用织物剪裁而成,有很强的立体感。
同样是折叠扇,澳门工匠制作的扇子则更习惯于一面用官邸庭院人物装饰,另一面则在银粉铺地上彩绘花鸟图案。
与广州和澳门的官扇不同,香港工匠制作的官扇造型多为扇面固定的团扇,如这款“黑漆描金柄牙片堆贴人物彩绘花鸟团扇”就制作于香港。可见百年前粤港澳三地在艺术设计上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广式”外销扇成欧洲女性时尚单品
所谓“外销扇”,就是中国生产、销往国外的手工扇。中世纪以来,扇子是身份、地位和礼仪的象征,被欧洲女性视为必不可少的服装点缀品,宫廷贵妇往往以拥有一柄奢华精美的扇子作为炫耀攀比的资本。因此在清代中西海上贸易背景下,广东外销扇应运而生,分布在广州、香港、澳门多地的广东工匠将“广式”工艺与西洋审美相融合,创作出了大量中西风格共融、专供外销的扇子。

▶▶▶欧洲匠人眼里的“中国扇”
随着中国外销扇在欧洲的风靡,欧洲匠人也受启发开始设计制作“中国风”的扇子,依据西方人的游记以及带回去的工艺品、画作,在扇子上模仿创作中国风景图。
这件“象牙骨彩绘人物故事图扇”描绘了欧洲人想象的中国男耕女织的居家生活,在象牙扇骨上还采用日本漆器的技法进行髹漆,并镶嵌螺钿加以增色。“欧洲人设计制作、中国风景的扇面、日本髹漆风格的扇骨,一把扇子可以看出中国、日本和欧洲三地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互相借鉴。”白芳说。
【观展TIPS】
广东省博物馆《风·尚——18至20世纪中国外销扇》将展出至5月5日。从今年起,粤博还将继续梳理和呈现广东外销艺术品的各个品类,给观众呈现十八世纪以来全球化视角下的海洋贸易、文化交流和社会变迁,其中不乏隐藏着关于大湾区的“秘密”,欢迎关注南方+和“宝览南粤”南方号,获取最新资讯哦!
【记者】毕嘉琪 黄堃媛
【摄像/剪辑】王俊涛
【图片】图片由广东省博物馆提供
【编辑】黄堃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