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河县螺溪镇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明代时出过“谏议名卿”叶高标,这里历来人才辈出、影响深远。近日,记者在螺溪镇干部带同下,参观了该镇一些文化印记。
螺河源
螺河是海陆丰的母亲河之一,它全长102公里,宽30-40米,一般深度0.5-0.9米,属质石底河床,流域面积1356平方千米,为陆丰、陆河境内最大河流。在螺溪镇葵头嶂山脚下的榕树坪崆下山,乱石嶙峋、潺潺涧水中,有一块巨石,镌刻着“螺河源”三字。周边风景佳胜,堪为一游。
不过据有关资料,这仅是螺河的一个源头。螺河的主要发源地在陆河与紫金两县交界的三神凸山,在陆丰县碣石湾的烟港注入南海。
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
螺溪镇正大村有个五星祠,崇祯皇帝许以“职任最为清要”的叶高标即是该祠后裔。叶高标(1593-1641),字自根,号大木。在螺溪族内私塾受启蒙教育时,就显示出聪颖绝伦的天性。长大就读于莲山鹤峰,潜心究研,对程朱理学和《左氏春秋》颇有心得。对于诸弟学业,他亲自教导,使诸弟都学业有成,考取秀才等功名。明天启四年,叶高标考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春,高中戊辰科三甲第42名进士。当时海丰(海陆尚未分县)一科考中叶高标、林铭球、郑洪猷三名进士,朝野传为盛事。
叶高标初任授安徽省歙县知县。在歙县任上,实施“治理地方秩序、驱除虎患、调解平定黄山案”等善政。他尤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歙县有方土亮、项人龙等6人进士及第,闻名朝野。有司各级交相推荐赞许,经朝廷稽核成绩评为卓异第一,遂升为刑科给事中。历升吏科右给事中、礼科左给事中、都给事中等职。在京任职期间,为明著名文学家、戏曲家、抗倭名将汪道昆的遗稿《汪司马太函副墨》作序。同时为方便惠籍人士到京城办理人事、经商和参加考试等活动,叶高标拿出薪俸并动员惠州府籍的京宦捐出薪俸建置惠州会馆。竣工后亲题会馆大堂匾额曰:“丰湖天际”。从此,惠州府籍书生、候选官员和商人到了京城,就有了歇息、温习和会谈的地方。崇祯十三年(1640),在四方多事军饷紧急之际,叶高标被崇祯帝简授以总理十三省粮饷的权力。他殚精竭虑,总揽大局,杜绝请托,对户部钱粮进行清理,打击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终于清查出冗费70余万两,剔除弊饷数百万两。由此获得崇祯帝的充分信任。由于叶高标理财有方、敢于谏诤、鞠躬尽瘁,时人誉其为“谏议名卿”。崇祯十四年(1641),奉御命在外办差的叶高标病逝于河南怀庆府。崇祯帝追赠他为太常寺少卿,并派大臣到惠州西湖黄塘嶂举行祭礼,宣读谕旨。民间盛传其“海陆丰薯莨免进”的故事。
这次,除了拜谒五星祠,螺溪镇干部还带记者参观了与其相距不远的名卿祠。这是专为叶高标而立的祠堂。该祠挂有“一门三进士”牌匾。查《陆丰县志》,除叶高标外,还有叶洁齐高中进士。叶洁齐(1698~1731),字一泓。是叶高标的弟弟叶琼标的曾孙。小时家贫,傭书乡塾,其学以先辈为宗,贯穿经史。试童子试时,为惠天牧学使所器重。《陆丰县志·人物志》载其:“静默笃行,天资敏爽,为文如风发泉涌,吐纳百家。”清雍正二年(1724),到广州参加甲辰补行癸卯科乡试期间,其已故妻子三场皆入梦,备谈儿女家事。鸡鸣乃去。且言是科必中。榜发果列魁选。考官评卷时,本想取他为解元,但因其三场考试入场均误时,故降低其名次。中式第六名举人(经魁)。同年参加会试,连捷成甲辰科进士 ,授山西太原府岚县知县。在京会试期间,雍正皇帝多次赐粥赐笔鼓励他,使他感动万分,挥笔题下《甲辰科殿试御赐笔两枝粥四次谢恩诗》云:“金门晓阙五云中,绛设軺悬德听聪。斑管双承天宠渥,玉馐叠赐圣恩隆。调羹知仗盐梅手,珥笔殊慙朱墨工。盛世喜闻忠谠论,敢将曲直渎宸衷”。后升全州牧伯署梧州知府,卒于任上。著有《荆闱梦记》传于世。值得一提的是,叶洁齐中进士在海陆分县的前一年,即雍正八年,与陆丰河东镇高田进士佘圣言同科,为海丰科举史第二盛事。
另一名进士为谁?一时查不到相关记载,记者向地方文化研究者叶良方请教,叶良方认为可能是名卿祠后人移居外地后有人考中进士,认祖归宗算是名卿祠的,但其功名却被算入所在地方。
确实,螺溪叶氏有上中下三祠之分。除了五星祠还有梅实公祠和镇楼祠,也都是家学渊源、人才辈出。如梅实公祠后裔、被算入惠州府的名贤叶梦熊 (1531-1597),字男兆,号龙塘,又号华云。少有大志,读书通大义,十六岁,补邑庠生。为文有气概,太守吴公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后随兄梦麟等负籍南海,就学于何宗伯。嘉靖四十年(1561),以《书经》中式辛酉科乡试第四名举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成乙丑科进士。历任福清县令、赣州知府、安庆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备。明万历起官至山东布政使、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陕西、甘肃,因战功擢升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兵部尚书,转调南京工部尚书。出任甘肃总督时,创制轻车神炮,平定蒙古哱拜部落的叛乱,勒石贺兰山,功名显赫。万历二十三年(1595),叶梦熊以边患告靖,称病引退,经五次辞官始获准返乡。居家二载逝世。著有《华云集》、《太保集》、《战车录》、《运筹决胜纲目》等。
明清时期,螺溪叶氏不仅历代人才辈出,文韬武略,官位显贵;而且富甲一方,枝繁叶茂,瓜瓞联绵。为当时惠州府(海丰古属惠州,几经演变,才形成今日的汕尾市。)的一大望族。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影响至今。据镇干部介绍,今日的螺溪镇叶氏仍不断有人考上清华、北大;经商、办实业至巨富的极多,上市公司的老总即有三人。螺溪人有着互相帮助的传统,这里豪宅、大屋固然极多,但最穷的人也有楼房住、有饭吃。
多座百年大屋
螺溪镇沥背村人也都姓叶,出自上中下祠。这里有多座无名的百年大屋,静静地矗立在山谷间。这些百年大屋受当年西学东渐的影响,结构中西合璧,两侧设有炮楼,与周边的现代别墅相映成趣,虽然大多无人居住,但其中蕴藏的文化信息,值得后人研究。
【记者】沈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