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校名片
学校:广州市第三中学
创办时间:1863年
地址:广州市大新路163号
校训:勤俭、仁爱、敏毅、忠诚
日前,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并宣布,广州市第三中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百年积淀的广州市第三中学(下称“三中”)走出了集团化办学的坚实一步。
作为广州市最早的学府之一,三中办校历史长达158年。从1863年创校以来,三中长期走在基础教育前端,多年来培养了毕业生20多万名。
广州市第三中学。
如今,三中人怀揣着“三中梦”砥砺前行。“三中一直在原址办学,既是最古老的中学,也是科学完善的中学。”校长戴东祥说,成立三中教育集团是为了提升集团内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把优质的学校办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教育集团的建设绝不是‘跟风赶潮’,绝不糊弄百姓。”
明德楼。
勇立广州基础教育的潮头
悠悠韶光转,漫漫办学路。不知不觉,三中已然跨越三个世纪,历经沧桑与社会变革,始终弦歌不辍。
1863年,石室圣心大教堂开始奠基兴建,就在教堂的西北角,一间学校也同期动工了,这就是三中的前身“圣心书院”。
戴东祥告诉记者,同年底,圣心书院开始招生办学,只收男学生,教西学。
圣心中学操场。
随着招生越来越多,应家长和时代的需求,20世纪初,明德女子中学随之开办。
明德女中旧照。
1938年广州沦陷,三中因此停办。后虽几经更名,但办学地点没有变迁。广州解放后,地方政府在圣心、明德的基础上,联合了11所学校,成立了广州市第三中学,成为当时全市最大的全日制公立完全中学。
1978年,三中被确定为越秀区重点中学,1993年成为广州市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2001年起,广州市、越秀区政府投入3.26亿元对学校进行改扩建,三中由此成为一间虽然地处寸土寸金的广州市中心,却拥有标准400米跑道和体育馆的现代化中学。
“三中一直在原址办学。现在可以说是广州市老城区面积最大,布局最合理的学校。”戴东祥说,学校的运动区、教学区、生活区划分非常清晰、功能明确,互不干扰。他自豪地表示,这既是最古老的中学,也是科学完善的中学。
2004年和2009年,三中先后合并了广州市第九十六中学和广州市第三十四中学,学校规模基本确定,设有6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超3000人。
圣心书院。
“改革开放后二三十年,三中在广州的基础教育界引领风骚。”戴东祥说,直至2010年,三中学子在体育、音乐、舞蹈等方面都享有美誉,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学校还有成建制的管乐队,各类大型活动和升旗仪式都采用现场伴奏,这在广州区域内的中小学中是不多见的。
戴东祥认为,近10年来,三中发展经过一段阵痛和反思,已经找准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学校形成了学科知识教育为主体、艺术和科技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培养格局,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当红色基因遇上校园情怀
高一学生李潜予曾以诗歌表达她对学校的热爱:“侧耳聆听教堂钟声泠泠/屏息驻足圣心明德常伴/鸿笺来诉深情”。
和她一样,每一位三中学子的内心都藏着一份珍贵的“三中情怀”。这份情怀,或许来自于浓厚的师生情怀,或许来自于同学间纯洁的友谊,亦或许和一个人有关……
走进三中校园,在仁爱楼前,一座杨殷烈士塑像静静伫立。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杨殷是圣心书院1910届校友。而对于许多三中学子而言,杨殷烈士是他们对于母校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
每年清明时分,初中刚入校的学生都会在学校的组织下,到杨殷塑像前开展祭扫活动。初三学生边子晔对此印象颇深。“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参加活动了解到杨殷烈士的生平和三中的文化底蕴。作为一间百年老校,学校有这样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令我骄傲。”边子晔说。
在三中,为纪念杨殷烈士,学校在各年级设立扬鹰班,同时校内也开设了校本教程,讲解革命先辈为理想而奋斗的光荣历史。
在传承和发扬中,杨殷精神也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三中学子。
中考誓师大会。
“我觉得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学校著名的校友杨殷,”李潜予也是杨殷班的一员,她说:“杨殷精神其实有很多层面,但是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就是锐意进取,敢为人先。作为一个三中学子、杨殷学子,我不能愧对革命前辈的使命,我希望能把它更好传承下来。”
除了杨殷,三中也不断为革命事业输送着优秀人才:著名抗日将领黄强,《资本论》最早的中文译者之一陈启修,原东江纵队政委、后任广东省副省长兼统战部部长杨康华等都毕业于此。
夜间运动会开幕式,学生表演精彩纷呈。
“这个学校是具有红色基因和红色传统的。”戴东祥说,早期的革命先行者们的精神激励着三中学子,学生们受到革命先行者的感召,在学科知识上发奋学习,在综合能力培养上努力修行,把红色基因和红色传统,代代相传。
正如李潜予诗中所写:少年人 勇敢乘风追寻宇宙永恒。这正是每一位风华三中少年的奋斗目标。
走上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
今年是黄可纯在广州市第三中学工作的第13个年头。作为高一年级的级长和语文老师,她见证了三中在教育信息化上的探索,也深刻地感受着信息化建设为教学带来的变化。
“现在每个教室会配备联网的一体机,可以用来直播或者开展各类活动。” 黄可纯介绍。
除了硬件设备的更新,2018年,三中在越秀区率先启用了极课系统。每一位学生从初一到高三课程表现和成绩分析都将被记录,整理成一份学生档案。
仁爱楼。
刚刚进行完一次语文测试的语文教师钱佳就是用极课系统批改学生的考卷。每一张考卷先通过扫描上传到系统中,老师就可以通过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改卷,效率明显提高了不少。
“以往手改卷的时候只能大概了解整体情况,用了这个系统后,它会自动形成统计数据,比如说一道题中哪些同学选了哪些选项,正确率是多少,每一道题、每个班之间的对比一目了然。”她笑称,作为一名对数字不太敏感的语文老师,新系统给她提供了很多便利。
此外,为了适应高考制度改革,2018届学生开始实行走班教学。12种高考学科考试方案给学校日常排课造成了挑战。
“我们引进了一个排课系统,可以实现课表和课室统一编排。同时,课表安排、学生数据跟踪和考勤等日常的管理事项也可以在系统上实现,提高了老师工作的效率。”戴东祥说。
俯瞰广州市第三中学。
除了便利教学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更促进了老师间的教学交流。“每个老师有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我们就会把它放到信息化平台里,于是其他老师他就能够在这个基础上去理解、优化,相互学习和成长。”黄可纯说,这对课堂上差异化教学和学生成绩的提升都有很积极的作用。
如今,三中的信息化建设已走过三年,受到师生、家长热烈的反馈。戴东祥希望未来能细化平台功能,加强精准教学和培优帮困力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校长专访
广州市第三中学校长戴东祥:
保持学校传统的同时赋予老校新的活力
广州市第三中学校长戴东祥。
南方+:三中在百年发展中形成了哪些办学特色?
戴东祥:我们学校从1863年开办以来,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格局。一体,指以学科知识教育为主体;两翼,指兴趣爱好特长与科技为两翼。这是多年以来历代校长一直保持的传统。
学校注重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保持学校传统的同时赋予老校新的活力。学校从开办到现在已经培养了20多万人次的学生,分布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各个行业。所以我经常说过一句话: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有两个标准,第一个它的办学成绩,通俗来说是指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能够进入更高的学府,在比赛竞赛当中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另一个方面则表现在学校的毕业生愿不愿意回母校。他们愿意回来,说明校魂还在这里,还是十分认同母校的。
南方+:总结三中的发展经验,您认为现阶段学校的发展重点是什么?
戴东祥:我们反思总结三中历年来的发展,有成功也有失败。针对这些变化,我们作出了一些调整,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是做好校本培训,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就是邀请省内外专家、教育工作者到学校里做专题报告和指导,分批分期组织老师出差交流学习。
第二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要求老师在课堂上精讲精练、精准教学,严格控制老师的讲课时间,加强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学科组要集体备课,启动跨学科教研,让不同学科老师在交流当中相互了解,相互启发,培养老师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第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提高老师办公效率,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让学生及时了解作业、测验的情况等。
南方+:三中教育集团近期成立了,对于教育集团的发展您有何规划?
戴东祥:教育集团是为了推进教育公平,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学位的需求而建设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建设教育集团,我们要提升三中实验学校的办学质量,把优质学校办在老百姓家门口,促进西南片中小幼教育的良性发展。
从规划上,我们会按照“统一理念,统一管理,统一目标要求,统一着装,统一条件,统一活动”的原则,分校实施相关教育教学安排。集团内的学校做到同科教研,同课异构,同校分析评价,促进学校之间的干部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我相信这样做下去,集团内的学校会越来越好。
【记者】余嘉敏
【实习生】李键昕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