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9时许,位于深圳光明区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门口已是一番热闹景象,5个院系的1271名2020级新生即将在这里开启全新的大学旅程。这是中山大学深圳校区8月24日启用以来迎接的首批新生。时间再往前一点,8月18日,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
深圳综合粒子设施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代表着创新源头活水,它们分别位于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和科教融合集群。按照规划,光明科学城将充分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通过集聚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一流的高水平大学,一流的创新人才与团队,一流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一流的新兴未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形成交叉融合创新链条
综合粒子设施是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光明科学城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需求规划布局的标志性、稀缺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选址于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核心区,是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内首个开工建设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大科学装置区鸟瞰图
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动工建设,标志着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从“规划设计”进入到“实施建设”阶段。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依山面湖,重点建设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的世界级、稀缺性大科学装置,未来还将布局建设深圳国家超级计算中心二期等重大项目。
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院长孙冬柏表示,首栋建筑开工拉开了深圳综合粒子设施建设的序幕,深圳综合粒子设施未来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火热建设中的还有光明科学城启动区项目。自从2019年1月25日,脑解析和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两个大科学装置配套土建工程项目正式动工建设以来,这里就呈现出一派只争朝夕的建设景象。该项目用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为大科学实验装置及操作平台,以及科研办公、会议等相关配套设施。五栋大楼有望今年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平台载体建设上全面发力。除了在建项目,还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处于前期筹备阶段。如精准医学影像设施,将建设人体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平台、人体多模态医学成像平台及其他设施。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落户,形成交叉融合的创新链条。2020年6月18日上午,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光明。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也已明确落户光明。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正加紧完善项目方案。光明科学城内还布局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两所研究型大学。
构建“一主两副”科学装置集聚区空间布局
在总体空间布局上,光明科学城将构建“一主两副”的科学装置集聚区空间布局。
“一主”即大科学装置集群,以具有内核生长功能的国家级设施为核心,集群建设材料和信息科学设施。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5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和1平方公里的拓展区,核心区布局世界级大科学装置,拓展区为大科学装置衍生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项目就落户于此,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深圳中心二期也将于年底开工,中科院科技创新组团已意向入驻。
科学组团鸟瞰图
其中“一副”为科教融合集群,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组团布局生命科学设施。其中,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首批学生将于9月份入驻,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正加速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将于年底动工。
另外“一副”为科技创新集群,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将面向“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化”需求,布局与产学研结合的共享实验室、产业转化孵化平台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转化基地。
打通从0到1,再从1到100的创新全链条,是光明科学城有别于其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鲜明特点。《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面向产业需求构建综合科研体系,其中包括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符合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原则上应落户光明科学城。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说:“未来,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解决从0到1的基础研究问题,还要解决从1到100,从100到无穷大的产业化问题。”
随着综合粒子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的落地,世界一流科学城正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未来在光明科学城的99平方公里范围内,将出现一座能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科学创新之城、开放共享之城、生态宜居之城”。
【记者】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