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惠州新闻 > 正文

从宋代传唱至今!惠州首个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走向世界


非遗名片

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曲,流行于惠东县的港口、稔山范港、盐洲新渔村、巽寮新渔村等地,具有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特色,属于中华民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多姿多彩的民间歌曲。2008年6月,惠东渔歌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惠州第一个国家级“非遗”。

渔歌表演。

惠东渔歌唱响京城,收获掌声好评。近日,惠州文化旅游(北京)推介会举行。实际上,惠东渔歌多次在北京响起,最为人称道的是1956年,港口渔歌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参加全国民间歌曲调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惠东渔歌,从宋代唱起,传承至今。随着老一代渔民的淡出,惠东渔歌的传承,重点是在年轻群体。而一项古老的艺术,一旦与年轻人及现代技术发生紧密关联,就会生机勃发。

写歌自慰,以歌自忧

“以舟为室,浮海而生;以浪为枕,对月而歌。”听上去这种生活完全符合人们关于浪漫的想象,但对惠东渔民而言,这只是“落海三分命,上岸低头行”的另一种诠释。

惠东渔歌是从福建沿海传到惠东的,这种用“福佬话”(属闽南语系)演唱的渔歌,宋朝年间流入惠东港口、平海、巽寮一带。

在旧社会,渔民受尽欺压和凌辱。他们生活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之中,因而只能写歌自慰,以歌自忧。所以,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唱自己的渔歌。每逢年节他们有聚艇在避风港内的习惯,特别是每年中秋夜晚,他们对月而歌;在婚嫁时有唱歌、斗歌的习俗;亲人分离、相聚,或是老人与世长辞等时候都是以歌代言。

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志祥认为,惠东渔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既有悲哀、伤感、发泄心头积郁的倾诉,亦有沉重、拼搏的劳动号子。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翻了身,逐渐移居陆地,生活一天天好起来。随着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渔歌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内容不断丰富,旋律日臻优美。在许多著名音乐人的重视下,惠东渔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一度闻名全国。1956年,港口渔歌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参加全国民间歌曲调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从苦闷唱到今日喜悦

然而,惠东渔歌的命运,也像渔民的生活一样,有沉有浮。

1957年前后,国家鼓励“疍民”上岸,“疍民”渐渐远离海上生活,惠东渔歌的传唱逐渐减少,只剩下几位在海上长大的“疍民”闲时无聊,聚在一起打发时间。

到了1975年,惠东渔歌有了更多的机会走上表演舞台。惠东县歌舞团带着独特风格的惠东渔歌对唱、说唱节目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使惠东渔歌逐渐为人们认识。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一部分渔民后代弃渔从工;再加上音像制品、流行歌曲等进入渔民生活,许多渔民逐渐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歌曲,惠东渔歌处于濒危状态,传唱者越来越少。

好在为了保存这门祖宗传下来的艺术,民间的渔歌爱好者最终行动起来,收集歌词、曲谱,改编搬上舞台,让渔歌在保持原生态的同时好看、好听。从2006年开始,惠东渔歌歌手参加全国渔歌比赛,2007年7月15日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民歌世界节目录制渔歌,2008年惠东渔歌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也是惠州第一个国家级“非遗”。

经过新创作的渔歌,充分体现了新社会的渔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些渔歌的曲调较之原始渔歌开朗、豪放,歌词内容积极向上,体现了渔民为追求美好而唱歌的愿望。

惠东渔歌,从起初的苦闷,唱到了今天的喜悦。

“越过长江黄河走向世界”

为了传承惠东渔歌,陈志祥付出了大半生的时间。

陈志祥1944年出生于惠东稔山长排村的大海边,父母均为农民。陈志祥从小就喜欢音乐,特别是当地的渔歌。他经常在海边听渔民唱渔歌,感觉原生态味道很浓。

巧合的是,陈志祥认识了一位爱唱渔歌的渔家女孩。“她那甜美清亮的歌声,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上。自此,我们常常一起唱渔歌,在唱渔歌中相识、相知到相爱结婚。”

陈志祥妻子的娘家世代是渔民,岳父岳母也是唱渔歌的能手。陈志祥经常向岳父岳母和妻子学唱渔歌。由于不是操纯粹的渔民语言,陈志祥唱起渔歌来有时发音不够准,妻子和岳父岳母便细心校正,他唱渔歌的技巧不断进步。

陈志祥后来以音乐专长入职惠东县文化部门,先后任惠东县文化馆馆长、惠东县文广新局副局长等职务。最开始搞音乐时,渔歌是陈志祥的原动力。“渔歌那种独特的舒展、柔和、抒情的风格以及优美的旋律给我启示。此外,渔歌繁多的品种更是成了我取之不竭的音乐素材。”

1983年,陈志祥创作了第一首以渔歌为素材的音乐作品——歌舞《友爱》的音乐部分,同年此作品获得广东省少年文学艺术作品评选专业组二等奖,业余组一等奖。此后,陈志祥又以惠东渔歌为素材,创作了《长相思》《美丽的港湾》《钟城谣》《水的故事》《大海啊,蓝色的乐章》《迎春花儿开》《欢迎你到惠东来》等50多件音乐作品,并屡屡在省里获奖。

2004年,陈志祥到了退休的年纪。惠东县文化部门意识到,虽然惠东渔歌的保护受到重视,但在资金和人员上还是捉襟见肘,传承保护工作缺乏人手。于是,对惠东渔歌怀有深厚感情的陈志祥被单位返聘为惠东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承担起渔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惠东渔歌现在是越过珠江、长江和黄河去到了北京,下一步要走向世界。”

【记者】侯县军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诚聘英才-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