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红专厂被拆的消息铺天盖地袭来,昔日辉煌的文化创意园最终走向被拆除的命运,令人唏嘘。与此不同的是,被称为东莞“红专厂”的“鰜鱼洲文化创意产业园”将于2020年落成。在莞城安靖路内,一些年轻人将旧小区微改造成了小体量的文化创意园“囍舍”,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类似“囍舍”一样,一批新的文化产业园正在东莞的镇街悄然兴起。
2011年,东莞着手建设“文化名城”,在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文化创意园(下称“文创园”)如雨后春笋般在东莞涌现。如莞城的中天工农8号、运河创意公社、南城的万科·中天769文创园、东城的碧桂园广东33小镇、万江的泰库文化产业园等。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酵,曾经名声鹊起的一些文创园在潮流褪去后,开始走向新一轮的洗牌。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东莞文创园的现状如何?面对当下文创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东莞的文创园又该如何探寻发展之路?本期关注文化周末将带领读者走进东莞的文创园,一起来探寻文创园的发展路径。
现状
旧厂房变文创地标
东莞向来以“制造名城”的形象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东莞的历史文化底蕴常被人所忽视。2011年,东莞着手建设“文化名城”,倾力摘掉“文化沙漠”的称号。在此背景下,多个文创园在东莞兴起。它们的前身多为停用的老厂房,见证了东莞的历史,而后华丽变身,成为城市文创新地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文化建设。
东莞文创园的前身多是“三旧”改造中的旧厂房、旧村落,经过政府催化、市场带动,旧厂房开始蝶变,在保持原有的历史文化气息中融入现代风情,成为新的文创地标。
以鳒鱼洲为例。1974年东莞食品进出口公司率先选址鳒鱼洲筹建制冰厂和肉类加工厂,主要生产供港蔬菜、畜产品所需的冰块和出口香港的腊味、冻乳猪,并于1979年先后投产,开启了鳒鱼洲对外贸易的新篇章。然而从2000年开始,由于企业改制、外贸市场变化等,鳒鱼洲上的粮食企业相继关停;2004年,受市政道路东江大道的建设影响,鳒鱼洲内的所有企业关停或搬迁。
如今由东莞实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接手,在保护原有建筑和文化的基础上,计划以工业设计为依托,现代传媒业为引擎,同时引进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演艺、品牌服务等产业,升级改造后的鳒鱼洲将会成为综合文化创意园区。
工农8号原是水运码头和中转仓库,769文创园是废弃的旧鞋厂……一批老厂房、仓库等旧建筑被打造为文创园,以新生的姿态重新走回大众的视野,摇身一变成为文创新地标。
普及文化艺术的新场所
位于769文创园的“红糖罐”是东莞最早的“Live House”之一。“Live House”起源于日本,因室内场馆具备专业的演出场地和高质量的音响效果,迅速风行于日本及欧美地区。体量较小的“Live House”非常适合近距离欣赏各种现场音乐表演。2016年,“红糖罐”从万江金鳌洲搬到了位于南城的769文创园,每个月举行10到15场乐队live表演。以往,想要观看乐队live表演要去到广州、深圳。“红糖罐”的出现,成为东莞市民了解乐队live文化的重要场所。
较之稍显小众的“Live House”,工农8号的先锋剧场和城市阅读驿站则承载着更为普及化的文化艺术分享。先锋剧场与莞城文化周末工程办合作,定期上演话剧等惠民表演。“觅览时光”2018年进驻工农8号,随后与莞城图书馆合作打造城市阅读驿站。“觅览时光”提供场所与管理,莞城图书馆提供图书与资金补助,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型阅读驿站。附近小区的居民、前来游玩的客人皆可在此休息、阅读书籍。
此外,广东33小镇打造的共享文化空间、华南美术馆、历史东莞博物馆,都已经成为东莞地区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不断输出优质的文化内容。另外,东莞的不少文创园设有展览区域,举办各类型的展览供市民观看。文创园俨然已成为艺术文化普及新场所,丰富了市民业余艺术文化生活。
问题
基础建设跟不上,硬件维护成本高
文创园无疑对一个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有着良好的推动力,当然,在文创园蓬勃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在不断涌现。部分文创园由于地块和地处港口的原因无法修建地下停车场,相邻地区很少有足够的空间用来停放车辆,许多游客因为交通拥堵等问题便选择放弃前往文创园。停车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正在消耗市民前往文创园的热情。
再者,文创园一大亮点在于新颖的布景、特色建筑等园内建设,吸引一批文艺青年、“网红”、淘宝店主等前来拍照“打卡”。不少商家提及,随着时间过去,文创园的“打卡景点”逐渐陈旧,吸引力在下降。渐渐地,文创园的新鲜度依托在新进驻到园区的“网红店”。
此外,文创园多由旧建筑改造,需要日常维护以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工农8号每年要投入较大比例的资金来对旧建筑进行加固和维护。广东33小镇也表示用在建筑维护上的开支占了较大份额。正在建设中的鳒鱼洲,也在旧厂房的建设和改造等方面花费了很多精力。如何在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前提下,降低硬件的维护成本,而把更多费用用于其他建设,也是园区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
活动缺乏针对性,内容趋向同质化
举办活动是文创园吸引人流的重要方式,因此,如何策划活动成为每个文创园的“头等大戏”。各类创意市集、展览、小型音乐节、节目表演及舞蹈、唱歌等比赛活动,都是文创园的“常客”。
然而,文创园的活动普遍存在难以形成系列且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因为活动主题散乱和活动举办的不定时性,文创园的热度随着活动的结束而冷却下来,直至下一个活动的出现。不同活动吸引的市民群体也不一致,未能形成一批互动黏性高的“粉丝”。少有文创园能依托本身的文化气质,根据不同市民需求,策划出与自身气质相符的系列活动,并将其打造成文化活动品牌,成为文创园的重要名片。
文创产品和文创活动的同质化、缺乏原创,也是文创区的难题之一。以创意市集为例,市集许多文创园都在办,且形式往往大同小异,对于参与市集的产品也缺乏双向了解。使得市集变成追随潮流的小商品市场,甚至有山寨抄袭的产品出现在市集之中。
同时,园区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对于市集的引流很难做到有针对性地吸引有潜在消费能力的群体。真正原创的品牌在市集的浪潮中,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酒香也怕巷子深”。
探索
强化互动,建设有温度的社区
面对出现的各类问题,每一个文创园都在试图转型。文创园的活力来自适合园区定位的有活力的优秀企业,同时孵化出原创的自生品牌,这是文创园的立足之本。在此基础上,打破园区的围墙,一方面帮助园区内的入驻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为它们赋能,推动园内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性和公益性职能,从而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在入驻单位的选取上,广东33小镇首先考虑的是它是否为进入东莞的第一家且没有其他分店,其次考量它的成长性,最后考虑园区中没有同类型的企业。“33小镇愿意为东莞带来更多的可能去做出尝试,考虑到一些新生的原创品牌可能缺乏各方面的资源,也会在评估后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不同的支持,最后是希望整个园区内的入驻企业能够相互补充和联动。我们以客户的口碑至上,来共建一个有温度的社群。”广东33小镇的负责人林枫表示,园区的定位人群在于新一代的中年轻消费群体,会根据市场的反馈来引入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优质企业入驻园区。
在引入文化类创意企业、展现湾区文创力量的同时,广东33小镇致力于拓展更多的公共文化空间,为社会文化公益事业助力。旗下的华南美术馆、共享文化空间、历史东莞展览馆等建筑,立足湾区,有计划地发掘东莞本土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将湾区、亚洲乃至世界级的优质艺术资源引入东莞。
同时,发挥园区内签约艺术家和手艺人的作用,以艺术家输出原创的公益性艺术分享和讲座,以手艺人将一些装置艺术、影像等作品转化为更为亲民的文创产品,从而吸引和聚集人气。园区还通过组织签约的艺术家下乡扶贫、在艺术院校做公益性的客座教授,为他们申请国家层面的艺术扶持基金,使园区、艺术家、手艺人和市民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
资源联动,携手打造文创片区
工农8号于2014年正式开放,是东莞首个水岸Loft文化创意园。经过5年的探索,工农8号逐渐厘清了园区的资源优势和转型方向。目前,工农8号已多次与街道单位及文化场馆合作,进行资源联动和置换,推动园区发展。
除了完善自身经营和推广模式,与多方进行资源联动成为工农8号向前发展的一大助力。今年,工农8号持续和东莞市文化馆打造“爆米花音乐节乐队大赛”。同时,博厦社区、莞城文化周末工程办等也与工农8号共同推出惠民活动和表演。丰富园区文化建设,使园区承担更多公共文化性职能。
鉴于工农8号与鳒鱼洲的地域相近,两者隔河相望。因此,两个文创园有意向进行联动,希望有机会可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两者间的“亮化工程”,将两个地方相连,以此打造成文创片区,吸引更多人走进文创园。
■声音
鳒鱼洲项目经理鲁晓东:
引进人才,孵化品牌
鳒鱼洲是东莞第一个工业区,见证了东莞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工业历史。鳒鱼洲会结合园区内的各功能区域,将其打造成一个全景式的工业文化展示窗口。鳒鱼洲重视原创人才的引入,并计划引入“东莞杯”工业设计大赛,从工业设计出发,延展至各种设计门类。在举办活动的同时,引入全国性的设计人才并帮助他们孵化出自主品牌,同时吸引权威性的设计机构进驻园区,以此来助推园区内设计产业和品牌发展。
碧桂园广东33小镇项目总经理林枫:
打造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目前,广东33小镇已成为广东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下一个目标是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我们计划进一步增强园区小镇的互动性设计,形成一个黏度较大的社群,并组织更多的社会性和文化公益性活动。在推动园区内业态不断更新升级的同时,我们将保持文化类企业在园区中所占的比重,通过高质量的文化艺术性和公益性活动来影响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他们带来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囍舍”负责人冯润攀:
吸引年轻人回莞城创业
去年9月,我们的团队将位于莞城安靖路的经贸中心宿舍改造成小体量的文创园“囍舍”,并建设配套公寓,优先供给在园区开店的年轻人。未来,我们会尽量吸纳年轻人,为年青一代创业人才提供更多资源,打造一个年轻化的文创园。同时更多吸引年轻人回莞城创业,为老城注入新血液。
769文创园项目总负责人李钊:
立足教育,构建完整生态体系
769文创园总结历年来的运营经验,逐渐摸索出一个成熟的文化创意教育生态体系。考虑到769文创园周边拥有大量的社区和生源,所以769文创园引入了许多教育类的文化品牌进驻园区,同时为这些入驻的品牌提供扶持和帮助。
769母公司万科自身拥有大量教育资源,园内的教育培训类单位可以借助万科的渠道获取更多的教育信息。园区将通过定期举办走进社区活动,推动园内企业和周边社区互动,并通过线上展示平台为园区入驻企业开拓宣传渠道,增加曝光度,链接更多资源。未来,769文创园会发挥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建立完整的教育生态体系。
【撰文】万佩珊 龚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