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东莞新闻 > 正文

从“独角戏”走向“大合唱”,东莞这些镇携手谱写莞香故事


“千年延续 莞香留痕”系列选题至今已经做了4期,从大岭山鸡翅岭村的“女儿香”传说到广东古代四大名市之一的寮步香市,从清溪莞香园里上万棵野生莞香树再回到大岭山百花洞村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黄鸥进行古法采香。在东莞,还有哪些地方在经营着莞香产业?我们试图在各种资料中寻找关于莞香的蛛丝马迹。

最终,笔者在最近公布的一项数据当中找到答案。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市共种植莞香树大约2万亩,数量超过120万,主要集中在大岭山、寮步、清溪、凤岗、茶山、樟木头和东莞植物园,莞香产业相关制品如莞香茶逐步上市,莞香产业规模近20亿元

莞香树一般会在3-5月开花,在6月结果。(受访者供图)

此前,文化周末编辑部已经走访了大岭山、寮步、清溪等东莞传统的“莞香名镇”。这一期,笔者尝试着走到茶山、樟木头和东莞植物园中,探寻这些镇街的莞香故事。事实上,与往期相比,此次走访的三个镇街在名气和种植规模上都显得有点“低调”,但是对于莞香文化而言,从过去仅有几个镇街在唱着“独角戏”到更多的镇街加入到莞香文化的保育中来,便是好事。

茶山镇

文旅融合,活化“莞香祖地”文化

12月12日上午,2019南社忠孝文化节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社斋醮”(下称“南社忠孝文化节”)在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开幕。开幕仪式上,醒狮开路,一群古装扮相的表演者带领着巡游队伍来到“莞香祖地”,举行采香仪式。据了解,这是南社明清古村自2014年起,连续5年开展莞香活动,其中在2017年的采香仪式上,一块名为“莞香祖地”的保护碑被揭开,关于谢重华和金钗脑的故事随风飘香,茶山的莞香故事亦随之被续写。

”莞香祖地“的所在地就在茶山南社金钗脑。(张晓敏摄)

事实上,在大岭山、寮步、清溪等镇街凭借着莞香“名扬万里”之后,“低调”的茶山确实让不少香迷发出阵阵惊喜声,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疑问。莞香最早的产地在茶山?南社的金钗脑可认作莞香祖地?谢重华是东莞有历史记载的种香第一人?最终,这些都得到史料的考证。

2015年4月1日,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在茶山镇镇报《茶园》里刊发《宋元以来,茶山发展种香业》一文。文中提到, 宋元以来,茶山人广植莞香。据元代陈大震(大德)《南海志》记载:“榄香为上,香即白木香材,上有蛀孔如针眼,剔白木留其坚实者,小如鼠粪,大或如指,状如榄核同,故名。其价旧于银等。今东莞地名茶园(即茶山),人盛种之。”杨宝霖说,(大德)《南海志》成书于大德八年(1304),大德八年已称“旧”,因此东莞茶山盛产莞香,当在宋代。只是,自清中叶以后,茶山再不见有种香的记载。产香之地,逐渐转到大岭山之马蹄冈、金桔岭及寮步之牛眠石一带。茶山产香,以金钗脑所产最为著名。据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莞香,以金钗脑所产为良。地甚狭,仅十余亩。其香种至十年已绝佳,虽白木与生结同。……香在地而不在种,非其地则香种变。……又以泥红名朱砂管者,或红如面粉者,硗确而多阳者为良土。”由此可见,金钗脑的确是种植莞香的良地。只是,金钗脑这个早已不存在的地名,真的是在茶山镇南社村?

2016年11月,众多文史专家齐聚南社古村召开“莞香祖地主题公园研讨会”。会上,东莞民俗专家张铁文出示了其收藏的两份提及金钗脑的地契。一是1942年卖地契约:“……有承祖父遗下经名下分得坐落本村土名金钗脑地一丘。”二是1950年买屋地契:“……又买受锡浩坐落土名金钗脑地贰丘,该税壹亩零”。张铁文表示,这两份地契是证明金钗脑在南社的直接物证。此外,《南社村志》也有“廿二世谢就欣……葬于金钗脑”等记载。

既然茶山是莞香的最早种植地,那么又是谁将莞香带到茶山的呢?追根溯源,屈大均在《翁山诗外》卷十六《喜谢九丈自莞中见过之作》中将南社村民谢重华称为“香农之父”。诗曰:“咫尺乡园未得还,城中闭户亦深山。故人只有香农父,来共琴书一日闲。汝种多香与子孙,胜于全买荔枝园。紫囊一树人争食,明岁招予作白猿。”由此可见,南社的谢氏家族在东莞的种香史上是带有开拓性的。

既然茶山在莞香的种植历史上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现代茶山人又是如何续写这段故事的呢?

“我们现在主要以‘莞香祖地’文化为基础,实现文旅融合创新的发展模式。”在南社忠孝文化节开幕之前,笔者约访了南社创意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优,她说,如今在南社明清古村落里转一圈,莞香文化是随处可见。除了已经建成的“谢重华与莞香”展馆、莞香园之外,有着南社三宝之称的“南社百岁香”、莞香茶、莞香酒等自古流传下来的古方都能找到。

如今在南社明清古村落里转一圈,莞香文化是随处可见。(张晓敏摄)

据介绍,“谢重华与莞香”展馆是为复活茶山香文化而精心投资、打造的,展馆就设在南社明清古村落内。刚走进展馆大门便能闻到一股清幽的莞香香味,金钗脑和谢重华的故事作为展馆的前言放置在醒目的位置,馆内陈列了40多种莞香,有直接从树上砍下来的白木香,有酷似马齿的马牙香,有改善睡眠质量的香枕、有置于室内燃点的小炷香……“每逢节假日,我们还会举办《谢重华与莞香》《谢重华嫁女》等系列文化活动,让更多游客了解茶山的香文化。”郭优说。

从南社明清古村落往金山路方向大概步行10分钟,便是“莞香祖地”金钗脑的所在地,大门外树立着“莞香祖地”的红色牌坊,大门不远处放置着“莞香祖地”的保护碑。据郭优介绍,现在的“莞香祖地”是不对游客开放的,园内种植着数千棵莞香树,主要由一名老香农在看管。未来的“莞香祖地”计划建造莞香主题文化公园,整体占地约10万平方米,内部分为莞香祖地牌坊、莞香文化长廊、山庙和门坊、莞香纪念馆、莞香体验馆、休闲平台栈道、原始池塘等。

樟木头

计划打造沉香文化博物生态园

在网络上翻找樟木头香文化的资料,几乎没有。最终笔者找到了樟木头旅游办的工作人员,从他口中得知樟木头正计划打造一座沉香文化博物生态园(下称“沉香生态园”)。

据樟木头旅游办介绍,东莞沉香生态园项目已完成方案设计及项目立项,目前正在进行动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该项目由福缘(东莞)沉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福缘科技”)投资建设,项目位于金河社区金岭路附近,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计划用3年时间建成以沉檀香道文化为基础,集生态、旅游、科普、娱乐、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体验园。沉香生态园建成后,沉香文化可成为樟木头镇又一新的旅游热点,与现有的观音山风景相互呼应,整体联动,从而带动更多的优秀旅游资源均衡发展。

福缘科技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作为一家私营企业,它为什么会斥巨资打造沉香文化博物生态园?为什么会将沉香生态园选址在莞香文化并不浓厚的樟木头?近日,笔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樟木头金河社区,并采访了福缘科技的董事长蔡志强,从与香结缘谈到建立福缘科技,从第一件沉香收藏品谈到打造沉香生态园,蔡志强和他的福缘科技正在创造着樟木头的莞香故事。

福缘(东莞)沉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蔡志强 (受访者供图)

蔡志强出生在福建泉州,父亲是一名中医。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因为医术高明而深受村民的爱戴,其父在治疗心脏病、冠心病这类病症时,会在药方里添上一剂沉香,功效甚佳,这让蔡志强从小对沉香有着难以言喻的感情,并一直关注着国内外的沉香收藏市场。直至2008年,他在生意上挣了第一桶金后,便走上了沉香收藏之路。

“我的第一件沉香收藏品是从越南获得的。当时得知东南亚盛产沉香之后,便马上赶到当地,从越南到马来西亚,从泰国到印尼,一个国家一个国家跑,一跑便是3年。在这3年时间里,我从一名对沉香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变成了沉香收藏的行家。”

随着国内沉香市场的日趋火热,蔡志强将目光从东南亚转回国内,从沉香慢慢转到更具药用价值的莞香,并建立起福缘科技。谈及选址,蔡志强有着自己的考虑。他说,虽然大岭山、寮步的莞香文化特别浓厚,但是要说到野生莞香,肯定要在樟木头、谢岗、清溪等山区找。

“将福缘科技放在樟木头,一方面是看中樟木头山区的土质非常适合莞香种植;另一方面就是看中樟木头的莞香文化。过去在樟木头樟洋一带拥有非常丰富的野生莞香资源,只是随着大量野生莞香被破坏、被随意砍伐、被高价挖走,如今已经很少了。要知道,莞香的生长周期极为漫长,失去一棵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有新的一棵出现。”

正因为如此,蔡志强认为,比起收藏莞香制品,拯救这些濒临灭绝的珍贵品种,让樟木头的莞香文化为更多人所熟知才是更重要的事情。有了这个意识之后,蔡志强便开始实施他的野生莞香拯救计划。刚开始,他深入到东莞、惠州、茂名、海南等地,与当地香农打成一片,将买回来的残苗种到院里悉心料理,并将重焕生机的莞香树移植到山里,让他们重回大自然的环境中。

近年来,蔡志强拯救不少野生莞香。(张晓敏摄)

对于一个商人而言,晒干后的野生莞香更具药用价值,也更具投资意义,但是蔡志强却选择种植莞香,这让很多人不解。谈及这个问题,蔡志强笑了起来,他说,将收回来的野生莞香晒干变成药品,投资回报会很快,但是这棵树就没了。要知道,在大自然中,重新种回这么一棵树,可能要上百年的时间。如果这棵树能够种活,我们得到的不仅是一棵上百年的野生莞香树,更重要的是莞香文化。所以我想要打造沉香文化博物生态园,以此保护沉香的产业链。不然,过上几年,随着野生莞香越来越少,莞香文化的味儿也会越来越淡。

谈到沉香生态园的规划,蔡志强总有说不完的想法。他说,现在只要待在樟木头,每天都会上山看看他的莞香树。事实上,在接受笔者采访之前,他才刚刚从山上下来。根据规划,沉香生态园项目将包括赏、习、食、玩、宿五大功能,分为沉香博物交流区、沉香名木保护区、青少年科普文化体验区、风情住宿体验区、森林徒步探索区、特色采摘体验区、山林溪涧野游区等七大区域。

“我希望团结更多的沉香爱好者,共同把沉香产业做大,将沉香文化一代代流传下去。”蔡志强表示,香文化源远流长,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化。莞香,更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地方名命名的香树。这个“唯一”深远悠长。这不仅是大岭山、寮步、清溪等传统香文化镇街的事,这值得东莞所有的镇街共同出力,值得更多东莞人共同重视。

南城植物园

以科普的名义推广莞香文化

东莞植物园以科普的形式推广莞香文化。(受访者供图)

在出发前往此次“莞香之旅”的最后一站——东莞市植物园之前,我们试图寻找着关于南城的土壤适合种植莞香的资料,最终一无所获。在得到东莞市植物园科技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黄小凤的回答之后,笔者终于恍然大悟。黄小凤说,莞香确实有“先辨土宜,土宜正者”的说法,但是土质可能对结香品质有影响,对于莞香树的生长并无特殊要求。植物园的目的不是结香,是科普。

老莞香园,位于植物园尖平山,现存莞香树约370多棵。(受访者供图)

据黄小凤介绍,莞香树主要分布在植物园的“莞香园”和“中草药园”内。其中,莞香园在2018年建成开放,是植物园一期工程建成的12个植物专类园之一,面积30亩,园区以科普、研究以及观光推广为主,目前共有莞香树300多棵;中草药园,又被称为老的莞香园,位于尖平山,现存莞香树约370多棵,均为1998年至2003年陆续种植,如今小树苗均已长大成树。

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植物园“镇园之宝”的两棵树龄约为200年的莞香树,就种植在中草药园内。事实上,这两棵莞香树并非在植物园土生土长的,而是在中草药园建园之初,由植物园的老主任蔡楚雄在一处苗圃发现,随后引入到植物园内的。而苗圃中的这两棵莞香树又是从何而来,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保育和研究本土植物,是植物园的重要使命。在老中草药园内,我们专门开辟了一块莞香结香试验苗圃,主要交给植物专家研究和挖掘莞香的价值;在新莞香园内,我们主要以知识普及和育苗推广为主,未来还将开展莞香的科普活动。”

称为植物园“镇园之宝”的两棵树龄约为200年的莞香树。(受访者供图)

手记

传承莞香文化需要更多守护者

两个半月,7个镇街,7个莞香的故事。

还记得首站,编辑部全体成员来到大岭山镇鸡翅岭村拜访了莞香制作技艺的市级传承人汤锦华,从女儿香的传说到大岭山的莞香制作技艺,从种植莞香树到推动莞香文化产业的纵深发展,汤锦华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介绍鸡翅岭村的莞香故事;在寮步,我们顺着寒溪河探访昔日的寮步码头、牙香街、莞香种植基地等,并与走在香市第一线的“香佬”“香商”交谈,探寻寮步香市文化的前世和今生;在清溪,我们找到了东莞现存最大的野生莞香林的负责人刘东晓,并跟随他深入山间,去寻找那些几乎濒临灭绝的野生莞香树;在农历小雪日,我们4点起床,来到位于大岭山百花洞村的莞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内,跟随黄鸥进行古法采香,并见证了头香的诞生;最后,我们在茶山聆听了“莞香祖地”南社金钗脑的故事;在樟木头倾听企业家蔡志强讲述他的沉香梦;在植物园科普了莞香的植物学知识……

事实上,这些莞香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香痴”坚守的故事。他们当中,有的人在坚守着祖传的技艺、有的人在坚持着莞香文化的推广、有的人在努力研究和挖掘莞香的最大价值……让笔者最为感动的是,不少人都是凭借着一股初心,出钱出力、不求回报地推广着千年以前的莞香文化。

自2015年的植树节,南社都会举办“莞香祖地”种植香树活动。(受访者供图)

然而,莞香文化的传承并非仅靠几个镇街、几场活动、几个人的努力便能完成,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更多东莞市民,特别是年轻市民成为莞香文化的守护者?如何让更多的镇街加入到莞香文化的推广队伍中,在挖掘自身莞香资源的基础上,以文化为依托自发地讲好莞香故事?如何让各个镇街之间从“独角戏”走向“大合唱”,强强联合谱奏一曲更好的莞香之歌?

前路漫漫、初心不改;面向未来,脚步不停。随着东莞市政府在2015年通过《莞香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打造“东方香都”,在2018年相关部门正式发布《地理标志产品莞香》的地方标准,通过多样的模式推动莞香产业发展,东莞各界一直在推进着莞香文化的发展。千年延续、莞香留痕,但愿香飘万里之时,我们能有更多的文化守护者和传承者加入。

【撰文】张晓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