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惠州新闻 > 正文

惠州每8人就有1位老人,养老服务业如何跑赢老龄化速度?


中午时分,惠州市曾求恩护养院里传出阵阵悠扬的乐声,老人们乐此不疲地排练着。自从今年11月,这家位于惠城区小金口街道的护养院营业以来,周边居民的老人便有了新去处。这里不仅是全市首家依托综合性医院建立的民办养老机构,还为周边居民社区养老提供了场所。

在惠州,这里是养老产业发展的一隅缩影。今年以来,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工作,拟设立惠州市长者服务局(筹),专门负责老龄事业、产业,老龄产业发展已初显生机。

然而,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养老产业供给不足的矛盾仍旧突出。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惠州市户籍总人口380.9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48.76万人,占总人口的12.8%。这也意味着,每8个惠州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养老问题依旧严峻。

大问题背后是大机遇,养老产业可谓是面向“夕阳人”的“朝阳产业”。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惠州应如何抓住养老产业发展机遇,守护最美“夕阳红”?12月4日,22位省人大代表集中视察惠州养老产业发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建言献策。

惠州“敬老月”活动上,老年文艺爱好者在表演节目。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现状▶▶养老服务业初具规模

养老产业一般可分为养老服务产业、养老健康产业、养老用品产业、养老旅游产业、养老金融产业、养老宜居产业、养老文化体育产业、养老教育产业等8类产业。

总体来看,惠州养老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条尚未成形,“小而散”问题突出,市场化程度不高。细分来看,养老服务业、养老健康业已经初具规模,养老旅游产业、养老文体教育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其他产业则刚萌芽。

以养老服务业为例,该市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机构养老初具规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也不断提质增效。目前,各县区都已建成一所300张床位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并相继投用;各县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示范点和“长者食堂”试点基本开放;“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系统也已投入实际运营……

截至2018年底,惠州共有养老机构87家,其中公办75家,民办12家,养老床位达18326张,已投入使用8278张,这距离“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以上”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养老服务业还面临以民办养老机构为主体的机构养老格局尚未形成、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滞后、城市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严重不平衡等问题。

然而,养老产业是新兴产业,存在着产业概念不明确、统计分类尚未建立等问题,这也造成产业调研难以深入,不利于养老产业布局发展。

难题▶▶体制机制不顺,顶层设计缺乏

“野蛮生长”是许多新兴产业会面临的问题,目前惠州养老产业发展也存在这个软肋。

首先,惠州市养老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缺乏。以发展较快的养老服务业为例,产业扶持政策零散且不完善。2018年,该市民政局曾起草《民办养老机构资助办法(征求意见稿)》、《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扶持资助办法(征求意见稿)》,但受到政策变动、财政制度改革等影响,相关扶持办法至今尚未出台。可是,养老产业才刚起步,如果不能就产业发展的定位、目标、布局、重点进行系统性规划,产业无法实现长足发展。

目前,惠州市长者服务局(筹)正在实施编制惠州市老龄产业“十四五”规划。但由于该市现存体制机制不顺,政策难以落地。市级层面成立了长者服务局(筹)专门负责养老产业发展,而县区级层面缺乏推进主体,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

此外,专业人才匮乏也制约着养老产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养老护理人员薪资待遇不高、工作强度较大、职业认可度低等原因,养老服务人才面临着“质”“量”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养老管理人才也严重缺乏。目前,惠州本地院校暂且没有养老相关专业设置,而且由于养老相关行业职业发展方向尚不明晰,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破题▶▶打造全国旅居养老目的地

近年来,海南发展成为“温暖养老”的热门地点。借助生态资源的优势,很多外地老人到海南过冬,带动了当地的养老产业发展,旅居民宿遍地开花。

与海南一样,惠州冬季温暖,山海资源丰富,“建设全国旅居养老目的地”或将成为养老产业发展的方向。惠州市长者服务局(筹)相关负责人认为,未来可以推进养老服务与旅游产品相结合,整合现有旅游酒店资源,推进康养型酒店建设。在广东与东北三省签署的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下,吸引北方活力长者来惠旅居,大力发展旅居型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全国旅居养老目的地。

同时,该市还可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以中医药资源、温泉资源、森林资源、滨海资源、乡村资源为基础,引进国际领先康养企业,规划建设康养小镇、医养小镇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康养基地。

惠州发展养老产业,破局之路在哪里?记者从座谈会上获悉,当地希望加快建立健全市、县(区)、镇(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四级老龄工作体制机制,按照“六个一”的工作思路,即编制一个规划、出台一项扶持政策、搭建一个招商信息平台、开展一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办好一个展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企业,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和老年产品用品研发,助推惠州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

■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细花:

成立助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

全国人大代表、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细花受邀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并参加了座谈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黄细花认为,首先要在社会上树立起积极的老龄观,正确看待老年人、老龄化社会。她建议,在全市成立助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将志愿者在年轻时的志愿服务时间“存储”起来,等未来自己或家人需要别人帮助时“提取”出来使用。此外,还可以鼓励低龄的老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积极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助老服务。

省人大代表、广东新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外联总监何玉兰:

医养结合是最有前景的养老模式

对于当天的视察点之一“惠州市曾求恩护养院”,省人大代表、广东新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外联总监何玉兰连连点赞。她认为,像护养院这样的“医养结合”模式是最有前景的养老模式。

何玉兰建议,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建立“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何玉兰认为,当下最迫切的是拓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渠道,并建立专项发展基金或设立养老基金会,调动各方积极因素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需求。

【记者】于蕾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