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惠州新闻 > 正文

荒山变“药山”!惠州援藏助力朗县藏药材产业发展


已是初冬时节,西藏朗县的白天依然温暖干燥。在拉多乡新扎村,阳光透过晾晒房,洒在一排排摆放整齐的藏当归、黄精、桃儿七等药材的架子上面,满屋子散发着药材的清香。

这一天,新扎村村务监督委员洛桑罗布又来查看各种药材的晾晒情况。他在晾晒药材的架子旁走动,时不时拿起来闻一闻,满是感慨地说:“这两年我们村种植藏药材,为村集体带来近20万元收入,家家都分红了,户户都增收了,真的非常感谢政府,感谢惠州援藏工作组。”

新扎村村务监督委员洛桑罗布在晾晒藏药材。

新扎村村务监督委员洛桑罗布在晾晒藏药材。

朗县地处林芝西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喜马拉雅山脉北麓,平均海拔3700米,典型的藏东南沟谷地貌在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下,形成了温润的峡谷小气候,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朗县境内野生藏药材资源丰富,道地药材种类多样。在西藏历史上,藏医分南派和北派,朗县拉多乡是南派藏医创始人苏卡娘尼多杰的诞生地,古老的南派藏医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并且流传深远。

“以前村民主要是上山去挖野生藏药材,这种‘靠天吃饭’的方式,不仅没能发挥好这些特色优势资源,还让当地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惠州援藏干部、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智伟介绍,惠州援藏工作组进藏以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依托南派藏医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优势,对本地的藏药材资源进行可持续保护性地开发,在拉多乡扎村落地藏药材种植项目,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推动朗县藏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惠州援藏干部杨智伟在查看藏药材的晾晒情况。

惠州援藏干部杨智伟在查看藏药材的晾晒情况。

经过充分调研,援藏工作组和当地有关部门商定,选择在老扎村种植药材。老扎村在海拔3600多米的一个向南坡地上,由于缺水,村子在2007年整村搬迁到50公里外雅鲁藏布江边的新扎村,原来的耕地就慢慢撂荒了。“这里大约有1000亩的耕地,周边野生的藏药材很多也长得很好,非常适合仿野生种植。”杨智伟说,村干部们也很有干劲,决心动员村民一起种植藏药材。

2020年初,藏药材种植项目开始启动。项目由援藏工作组投入资金800万元,在老扎村建立起占地300亩,初步种植桃儿七、喜马拉雅紫茉莉和甘青青兰等6种藏药材的种植基地,配套两座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覆盖面积达1000亩的灌溉设施,建成了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的多功能晾晒房。项目完工后交由扎村的村办集体企业娘尼多杰药材种植有限公司负责后期运营。

为进一步增强发展的理念和提高种植的效益,惠州援藏工作组多次带领扎村的骨干成员到山南、拉萨等地,虚心学习藏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在基地种植的6种藏药材中,桃儿七是当年就可以采摘果实的,其他则需要2—3年才能成材。“去年和今年,我们共收获桃儿七果实8000多斤,为村集体带来近20万元收入。”拉多乡扎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高兴地说,“在西藏自治区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这些藏药材长得越来越好,等基地所有的药材成材并集中上市,产值可达200万元。”

曾经的“荒山”变成了“药山”,援藏工作组并没有满足,他们正在努力帮助扎村将“药山”变成“金山”。

杨智伟表示,下来计划依托多功能晾晒房,发展藏药材的粗加工,包括切片、打粉等,逐渐延伸产业链,并依托新扎村已经成立的苏卡药香厂,有序扩大药材种植面积和增加药材的种类,引进生产线,带动本村和周边的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地就便增收致富。

藏药材种植基地的建成,引起了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和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他们多次来到朗县实地考察,随后好消息接踵而来。奇正藏药就基地生产的优质桃儿七果实与公司签订了长期的收购订单,确保了药材的市场。甘露藏药表示,计划在朗县藏药材种植发展的基础上,投资1800万元,建立1000亩的藏药材保护和开发基地,将不断完善产业链,为朗县藏药材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杨智伟介绍,当前,基地的藏药材已进入稳定的生长周期,通过有序扩大人工仿野生种植面积,推行可持续的采摘模式,将逐渐减少对野生药材资源的滥采滥挖和对环境的人为破坏,为环境提供自我修复及人为辅助修复的条件,实现经济生态双收益。

记者采访结束时,回头一看,在高原湛蓝的天空下,新扎村晾晒房“广东援建”四个红色大字特别显眼。“这是我们村里特意做上去的,就是想表达一下对援藏工作组的感激之情。”新扎村村务监督委员洛桑罗布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说:“非常感谢援藏干部对我们无私的帮助,让我们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村民生活也越来越富。”

【记者】香金群 汤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