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何镜堂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诞生记,时长共5分03秒)
对话何镜堂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诞生记
千百年来,广州市的白鹅潭见证过战争炮火、满江月色,也见证过工厂林立、岁月变迁。而今,白鹅潭将迎来一个时代新地标、广东省重点文化工程、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这座被定位为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以“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国内领先”为目标的滨水现代化文化博览群体,将由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共同构成。它一经诞生,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座未来的大湾区艺术殿堂,有什么精心设计的考量?她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今天,《南方》杂志邀请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名誉院长何镜堂,给我们一同分享设计理念和他对建筑美学的理解。
何镜堂院士
《南方》杂志:您提出的指导建筑设计的“两观三性”论,此次在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上是如何体现的?
何镜堂:建筑是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它是多元的,没有唯一的统一标准。首先一个建筑,就是要人住进去和使用的时候感觉很舒服。此外,建筑还是一种文化载体。从实践角度我提出了“两观三性”论,就是建筑的“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首先要符合广州的城市定位,丰富广州的城市功能,要与选址所在地的周边环境协调一致,要为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优越的硬件条件,达到人与自然、建筑、文化遗产资源融为一体。其次,它是岭南的建筑,要体现岭南文化包容、创新的特点,要体现我们当下对建筑、对文化艺术的思考。因此,在设计之初,我和团队也秉承着这样的观念来做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设计。“两观三性”为设计的全过程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
《南方》杂志: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体现了什么样的岭南风格?有什么建筑特色和设计难点?
何镜堂: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所在的白鹅潭位于三江交汇处,北望沙面岛、广州白天鹅酒店,毗邻聚龙湾,与洲头咀公园、太古仓隔江相望,具体在荔湾区陆居路以东、下市涌以西、珠江以南、惠爱医院以北。白鹅潭曾经是广州工商业文明的原点,正是旧时十三行所在地,也是岭南文化乘帆出海、风靡世界的发端。广州在过去一定历史时期内,是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白鹅潭的发展历史也是海丝文化的缩影,水陆相连的开放多元共享空间延续至今。江边的建筑,不适合做得太“堵”、太高、太厚重,要通透、开放,还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能让市民亲近自然、亲近珠江。所以,我们以清雅通透的风格来设计这样一座建筑。还把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项目与珠江之间的鹅潭路改位置,移到后面,让建筑和珠江融合在一起,同时把建筑架空起来,人们就可以从场馆下的连廊拱桥穿过直接走到珠江。并且,我们设计了多层次连廊平台,其中一条拱形平台长约200米,人们可以在这里眺望珠江。这条“鹅潭飞虹”跨越时空,寓意这里曾发挥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也寓意今天白鹅潭与大湾区及世界各地的交融。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延伸了老城市的文化基因,在这里建设服务于文化艺术事业的现代风格建筑,充分体现了“老城市新活力”的精神。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于2023年建成
《南方》杂志:优秀的公共人文建筑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建成后,其周边环境建设应注重什么?
何镜堂:一个好的建筑又简洁又好用又好看,同时,它的文化品格也很高,一个好的建筑一定能充分体现它的公共性。这些东西看完之后能够让内心受到感动与震撼,有思想上的升华,离开后有回味,这就是一个好的建筑。所以历史上能够留存下来的好的建筑,它都是体现于其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比如说中外知名的教堂、纪念馆、重点大学的建筑、世博会的中国馆等,大家能感受到建筑设计者的用心,能感受到好的建筑是有生命力的。走进公共人文类建筑,人们通过建筑的语言,通过空间的组织,通过参观里面的内容,综合对参观者的精神、思想,激发着最真诚的情感与感受。所以我认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所在的滨江空间非常宝贵,不要建太多的住宅,把公共空间规划好,让老百姓充分使用,现在沿江布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就是很好的趋势。
美术馆中庭效果图
《南方》杂志:随着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国家版本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州文化馆(新馆)等一批省内重要的文化艺术空间的建成,我们看到广东文化新地标的态势已逐渐成形。如何以建筑带动美学、美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文湾区的建设?
何镜堂:这样一批新的公共人文建筑的出现,说明了广东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并且付出实际行动。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它未来形成什么样的辐射效应。所以它一定要和所在区域的规划、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包括将来新盖的建筑,也要考虑其未来的功能或者建筑的形态,考虑跟这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要扩大它的辐射作用。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荔湾区永庆坊视察时,对广州提出了“老城市新活力”的要求。这种新活力的体现是传承的,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为老百姓提供交流交往活动的场所,提供宜居宜业宜游的好环境,同时,体现我们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发力,继续往前走,面向大湾区、到全国、到全世界。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陈冰青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林若川 蒋玉
【来源】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