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迎来和平盛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而在开平有这么一个故事,感天动地。
南楼是开平司徒家族1913年在开平赤坎腾蛟村建立的一座碉楼,南临潭江,楼高7层19.0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枪眼、瞭望台,并设有机枪和探照灯,可谓司徒家族兴建的最为坚固的碉楼,与江北关族的北楼遥相对望。它在抗战期间也成为侨乡人民抗战的坚固“碉堡”。为何这么说呢?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日寇节节失利,计划撤出中国战场。同年5月,驻华南的日军要打通从雷州半岛通往广州的交通要道,从水路撤退,潭江成为日寇撤退的必经之道,赤坎潭江边的南楼控制着三埠和赤坎的河段,可谓日寇“跑路”的命门。
此时,南楼由开平赤坎四乡自卫队驻守,副队长司徒煦、班长兼机枪手司徒遇、上士兼情报员司徒昌、队部书记司徒旋、上士兼机枪手司徒耀、弹药兵司徒丙、机枪手司徒浓等七人固守到最后,也就是为后人传颂的“南楼七壮士”。其中,司徒煦和司徒遇为南洋华侨,得知家乡抗日惨状,回乡参加战争,这也是颇具侨乡华侨抗战典型的代表。
1945年7月12日,阳江、阳春先后沦陷,恩城告急。为打通赤坎水道,7月16日,驻扎在三埠的日伪军派出两路敌军进攻赤坎,遭到南楼自卫队重创,不敌而退。然而,第二天赤坎沦陷,各乡民众纷纷逃跑。
为保全四乡自卫队的实力,当时乡中父老拟定日间疏散团队,夜间集合的游击作战计划,待援军的到来。而以司徒煦为首的南楼自卫队主张实行持久战,死守乡土,誓与腾蛟共存亡,这一计划得到了乡亲的支持,并准备将军需、粮食、弹药等运到南楼和北楼。然而,天有不测,弹粮未到,7月17日七壮士被困南楼。
孤守南楼至第五日,七壮士弹粮用尽,外援无望,明知无解围之希冀,又恐楼破受辱,为此,联名在南楼第三层的南边墙壁写下遗书:“我等保守腾蛟,历时四日来,未见救援。敌人屡劝我投降,我们虽不甚读书诗,但对于尽忠为国为乡几字,亦可明了。现在我们已击毙敌十六名,亦已及相当代价。现在我们各同一心,于民国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自杀于腾蛟南楼,留语族人。祈在敌人退后,将此情形发表报纸上,则同人等死亦心甘矣。”
后七壮士改变原打算自杀的心意,决意继续抗敌。
同年7月25日,日军在前次使用毒气失利的情况下,再次使用毒炮弹,楼内壮士中毒昏迷被俘。壮士们后被送至当时赤坎中国银行所在地,次日,日军施以酷刑,割鼻割耳凿牙,但七壮士却视死如归,拒不向日军屈服。后来,七壮士又被押至司徒氏图书馆门口英勇就义,并被当场尸解,抛尸河中。
司徒氏四乡乡民,为了缅怀七壮士的英雄事迹,备了棺木收殓了壮士遗体,安葬在高咀村凉亭之侧,使他们面向南楼,永远躺在腾蛟的土地上。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为纪念南楼七壮士的英勇就义,司徒氏四乡热心人士在25日发起大规模追悼会,各界人士及司徒氏四乡乡民数万人参加,哀悼南楼七壮士。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在南楼原址建成南楼纪念公园,增设纪念馆、七壮士雕像、牌楼等景致。走进南楼纪念公园,通向南楼路旁的柏树,让纪念公园增添了几分肃穆。抬头仰望高耸的南楼,昔日炮弹轰击留在墙上的炮弹孔清晰可见。进入楼内,沿着狭窄的梯级而上,楼层内的炮弹孔、弹痕更多,也是七壮士英勇抗日的见证。
【来源】开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