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 > 中山新闻 > 正文

让中山城市符号可听可见,孙中山文化建设发展“路线图”亮相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3周年之际,建设历时多年的中山纪念图书馆于11月12日开馆试运行。这座坐落于中山中心城区主轴——兴中道旁的图书馆,馆内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馆藏容量超300万图书,将成为中山的文化新地标。

    从正门进入图书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雕像“孙中山读书像”,它以中青年的孙中山在大英博物馆阅读思考的形象为原型。汉白玉基座两侧刻写了孙中山手书“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中山建设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3周年纪念日。就在纪念日前一天,中山市发布《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从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等维度,提出建设全球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等举措,形成了新时期孙中山文化建设发展的“路线图”。

2008年,中山首提孙中山文化概念,十余年来,中山不断挖掘和梳理孙中山文化资源,形成了由具体物象和文史理论构成的孙中山文化体系,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和中山城市影响力不断放大。

进一步提高孙中山文化影响力

中山纪念图书馆始建于1935年,当时的中山县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筹建,馆名由宋庆龄亲自题写。“从最早的800平方米的馆舍发展到今天5万多平方米的新馆,我感到非常欣慰。”居住在香港的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出席新馆开幕仪式,并被新馆深深吸引。

在图书馆内还有一尊出自法国雕塑大师保罗·朗多夫斯基之手、造型及细部与南京中山陵孙中山大理石坐像完全一致的“孙中山先生铜像”。2018年,小铜像出现在法国拍卖市场,中山收藏家黄定中先生将其拍下,历经一年运回国内并捐赠给中山纪念图书馆。

孙中山的名字,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深的烙印。从中山路到孙文步行街,再到孙文公园道中山纪念图书馆,中山市通过纪念孙中山的大量具象表达,形成了孙中山文化的外化体系。

在中山纪念图书馆15公里之外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是最为外地游客所知的中山旅游景点。2016年,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为核心的孙中山故里旅游景区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过220万人次。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至今已发展成为孙中山文化资源的挖掘、研究和传播基地。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副馆长林华煊表示,纪念馆不断拓展孙中山文化资源,纪念馆通过与孙中山及其追随者亲属后裔密切联系,加强文物藏品征集工作,2016年以来共征集收藏品近1万件,无偿接收捐赠近代名人故居2座,馆藏文物不断丰富。

成果的转化和孙中山文化传播也在进行。林华煊表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相继出版“孙中山与翠亨历史文化丛书”和“孙中山著作丛书”,推动《孙文全集》(20卷)出版,策划出版了青少年孙中山文化研学绘本等适合不同年龄层读者的书籍。

自2008年中山市提出孙中山文化概念后,中山市在挖掘孙中山文化资源的同时,也不断推动孙中山文化的影响力向外延伸。

2016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中国邮政集团发行一套《孙中山诞生150周年》纪念邮票。这套纪念邮票共4枚,其中2枚取材于中山本土元素——“中山纪念中学”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为孙中山文化和中山城市形象的一次集中展现。今年,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将首次走进澳门,在澳门文化中心公演。这是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自2011年至2019年间的第12场公演,此前,这个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音乐作品曾在广州、中山、北京、珠海、香港、台北和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上演。

打造区域文旅“最大公约数”

在五桂山的蔼蔼山林、丰茂草木中,隐藏着一段又一段青石路。岐澳古道——这条修筑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古驿道,连接着中山石岐和澳门两地的古道,曾经是清代广东政府管理海防、管辖澳门的重要通道,也是岭南居民前往澳门经商、参与海外贸易的必经之路。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曾经从澳门经岐澳古驿道返回家乡翠亨村。

去年9月,在山野深林之中沉睡多年的岐澳古道中山段对外开放。在全省共建粤港澳文化遗产游径的背景下,岐澳古道或将成为串联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的重要连接点。

今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今年内将打造包括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在内的4条文化遗产游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二所副所长徐涵说:“如果说南粤古驿道的开发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文化遗产游径的打造就是将史迹点变成‘露天博物馆’,让湾区人读懂大湾区的历史故事,从而唤起文化自信和区域认同感。”

遍布粤港澳大湾区的孙中山足迹,是湾区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山市与湾区其他城市文化交流时的最大公约数。中山是伟人故里,香港、澳门分别是孙中山求学、行医之处,广州是他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据点……相通的文化记忆,让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有资格串联起湾区的旅游资源。多年前,香港就以香港大学为起点,沿般咸道至德己立街为终点,修葺了一条“孙中山史迹径”,全程15站,每站设立纪念牌,以叙述史实的方式,串联孙中山在香港的活动地点及革命故事。

而在中山,对孙中山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也已进行多年。中山市旅游部门在过去几年中开发、建设了孙中山史迹径精华段,以孙中山故居、孙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为依托,开发了孙中山故居片区、孙文路(孙中山纪念堂、石岐天字码头、香山商会旧址、中西药局旧址)等孙中山成长、革命和荣归故里的活动遗迹,建设了文化旅游标识标牌等配套设施。2016年,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成为孙中山文化主题拳头旅游产品。

凭借孙中山文化这一“最大公约数”,将相关文化景点串珠成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让孙中山文化真正造福中山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产业,是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建设的价值所在。目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对省内孙中山相关史迹点进行梳理,共发现233处文化遗产资源点,经过价值分析共有71处获得推荐。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的建设,有望成为文旅融合的典例。

以翠亨村为原点建设全球孙中山文化基地

建设全球性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建立孙中山文化交流信息交流信息化平台、在中山定期举办孙中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探索试办翠亨新区“文创示范区”……11月11日,中山市政协召开孙中山文化十年暨人文型政协建设座谈会。会上,中山市发布《“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多项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计划。

今年是中山市提出孙中山文化概念的第11年。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中山建设孙中山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结合大湾区建设要求,今年4月,中山市出台《关于建立中山市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制定交流计划、完善交流网络、落地工程项目、探索试办翠亨新区“文创示范区”等举措,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初步形成了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工作架构。

与此前的实施意见相比,本次公布的《规划纲要》在具体实施举措方面有所延续,但其更注重从规划和目标层面进行布局,新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孙中山文化的内涵、战略定位、规划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是推动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的纲领性文件。

“孙中山文化应是中山市的核心战略资源。”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参与了《规划纲要》编写工作,他认为,孙中山文化内涵丰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其具有良好的横向延伸性能,基于孙中山先生革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的事实,孙中山文化“既是中山的、广东的,也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从长期来看,文化和价值观是影响地区发展的核心力量,以孙中山先生作为文化符号代表的孙中山文化体系,是中山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山要构建孙中山文化品牌和影响力,必须从文化中推动孙中山文化创新发展,形成文化共同体。

按照《规划纲要》,中山计划以孙中山文化为纽带和动力,打造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重点城市,并以孙中山故居所在地南朗镇翠亨村为原点,建设全球性孙中山文化基地,打造全球孙中山文化交流中心。同时,中山将建设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中心、学术和民间交流平台、资源与贸易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合作综合服务平台,形成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工作主要载体。

此外,《规划纲要》提出在中山定期举办孙中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探索试办以孙中山文化交流合作为特色的翠亨新区“文创示范区”,推动孙中山文化与历史文化、生态、民俗旅游结合,开发影视动画作品,探索孙中山文化融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 廖瀚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